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省内信息联播 > 肇庆

融入民族特色 走出振兴新路 怀集下帅壮族瑶族乡构建生态宜居宜游小镇

  近日,记者走进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映入眼帘的是整洁靓丽的街道,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熙熙攘攘的集市,一片忙碌的合作社……放眼望去,俨然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作为全市唯一一个少数民族乡,近年来,下帅乡紧盯“构建生态宜居宜游的民族特色小镇”奋斗目标,将特色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整治、精准扶贫、民族文化发展和传承有机结合起来,持续做强农业、建美农村、造福农民,不断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走出了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带动村民参与 打造致富品牌 

  在位于下帅乡车福村的仙山茶种植基地,只见蓝天白云之下,逶迤群山之间云雾缭绕,沉睡一个冬天的茶树一夜醒来,鹅黄色的嫩芽窜出了枝头,百花吐蕊,仿佛在迎接它勤劳的主人。

  “茶叶基地已传承至第三代,我将继续将下帅单丛茶品牌发扬光大。”该基地负责人涂金养介绍,基地积极带动村民种植,常年收购鲜茶进行加工,每年收购鲜茶叶达3万多斤,基地在车福碧桂园新村设有下帅仙山茶厂,具有比较完善的产、供、销网络系统。在示范基地和种植大户的带动下,下帅单丛茶正逐步成为村民致富的强力品牌。

  下帅单丛茶种植遍布全乡5个村委会。近年来,该乡创新实施“示范基地(经济合作社)+党员大户+贫困户”的模式,积极发动村民群众种植单丛茶,以“党建+产业发展”助力村民发展致富。

  据涂金养介绍,该基地目前面积约500亩,一年产量约5000斤,茶叶主要销往珠三角地区,销路稳定,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接下来,涂金养希望发动更多村民加入种植单丛茶的行列,把基地面积再扩大300-400亩,实现产量上万斤的目标,并提升茶叶品质,让茶叶的销售价格再上一个档次。

  融入民族特色 打造都市人桃花源 

  漫步景观木桥,足下小溪流水潺潺,近处园林绿草如茵,四周连绵高山满目青翠,驻足于景观亭,习习凉风拂面……在下帅乡六桥村,乡村景色如同一轴水墨画卷在眼前铺展,宛若置身于静谧的世外桃源。

  六桥村地处下帅乡的北部,距乡政府2公里,村庄倚山而建,一条小溪环村而过,村边古树成片,村内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壮乡文化浓厚,古建筑保存完好。六桥村特色村庄升级改造工程目前已经接近尾声,工程主要开展排水排污设施、房前屋后绿化、改水改厕、外立面和旧房改造、河道净化改造、乡村小广场、生活污水处理等项目建设。工程的开展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壮瑶民族特色氛围浓厚。

  古树前、凉亭下,三五知己在这里沏上一壶好茶,静听古树前小溪的潺潺流水声,此情此景,足以令人流连忘返。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六桥村结合本地乡土文化、生活方式,唤醒了乡村独有的美丽与活力,必将成为都市人的桃花源。”六桥村村支书谭天乐介绍,近年来,六桥村的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下帅乡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经过两期工程的改造,村里的环境比以前好了很多,以前的荒地烂地现在变成了村民的休闲场所,村里把以前的老旧小学教室改造为村民文化室,村民在休闲时间可以前来看书学习。村里建筑物的外墙和巷道都融入了少数民族特色元素,尤其是瑶族和壮族的元素在村里更是到处可见。六桥村自然环境优美,古树、图腾、风雨桥、瀑布等元素融为一体,令整条村的环境既宜居又宜游。

  加入创新元素 传承民族特色文化歌舞 

  下帅乡有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春牛舞”和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壮狮舞”,另外,马舞、壮族山歌对唱和八音演奏等也是下帅民间文化的瑰宝。如今,该乡组织村级民间艺术社和民族学校抓好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传承人的培养,力求把下帅优秀民间艺术传承好、发扬好。

  在下帅乡民族学校,为了传承下帅乡的民族特色歌舞,该校为学生开设特色课堂,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可以自愿报名参与民族特色课堂。学校不定时邀请老一辈少数民族群众和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前来指导,老师把下帅乡的传统歌舞进行改良,增加歌舞的观赏性,令学生们学有所成。

  该校老师黄彩云向记者介绍,为更好地传承下帅乡的少数民族歌舞,学校几位音乐老师还自发组织开设了特色课堂,定期为小学生传授壮族、瑶族的民族特色舞蹈,目前正在训练的是采茶舞和竹竿舞。在教会学生后,老师还会争取在文化活动上让学生们有登台演出的机会。“我们希望珍贵的民族特色歌舞不要停留在老一辈艺术家这里,要把这些文化传承到年轻人身上,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向更远的地方传播。”黄彩云说道。

  下帅乡的乡亲们不但自发地组织活动保护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把生产与生活、传统与现代、娱乐休闲与创造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既保护了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又与现代文明相互借鉴融合,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