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省内信息联播 > 中山

中山交出高质量扶贫答卷

定点帮扶肇庆、潮州的贫困村全部达到脱贫出列标准,结对帮扶昭通的4个贫困县摘帽

1.jpg

中山与昭通4县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用心用情用力开展帮扶工作。图为大关县三江口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叶志文 摄

  “桂味荔枝,果肉爽脆,清甜多汁,品质优良,现已成熟上市,有意向的朋友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饶平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下单,省内95元/10斤包邮、省外130元/10斤包邮,请大家多多支持!”6月29日,中山召开脱贫攻坚成果发布会(云发布),现场连线中山对口帮扶潮州、肇庆及对口支援西藏、四川等地的基层一线扶贫干部,在连线中,中山对口帮扶潮州市驻饶平县(潮安区)工作组组长陈光钵抓住连线机会主动推介,希望能够促进荔枝的销售。

  6月30日是广东第11个“扶贫济困日”,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自2016年起,中山定点帮扶肇庆市、潮州市131条相对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073户、17574人。此外,中山还对口帮扶云南昭通、西藏林芝、四川白玉县等省外地区。

  在多条扶贫战线上,中山目前有386名干部常驻扶贫一线。在人、财、物全方位支持下,中山扶贫队伍把消费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有机结合,促进贫困地区内生“造血”动力不断增强。目前,中山已实现定点帮扶肇庆、潮州的贫困村全部达到脱贫出列标准,结对帮扶的昭通市4个贫困县摘帽。

  “扶贫盒子”24小时不打烊

  佳果飘香,一簇簇、一串串鲜红的荔枝,悬挂在树枝上,为墨绿色的大山增添了一抹亮丽的红色。

  陈光钵的背后是大片的荔枝园,这是中山市古镇镇帮扶潮州市饶平县宫下村(桂味)产业扶贫示范基地,荔枝种植面积达420亩,宫下村29户贫困户因此获益。

  这样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已经遍布在肇庆和潮州的各个贫困村。

  近日,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的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的中山馆正式开放。名优农产品琳琅满目,来自各帮扶地区的特产受到市场热捧。肇庆封开的手工竹芋粉,潮州饶平的头水紫菜、溪黄草茶,即冲即食的云南黑苦荞糊,黑龙江佳木斯的优选大米……这些原本在偏远地区才能一见的名优产品,如今大量供应广东市场。

  “通过扶贫,如今在怀集山区开拓出一片大湾区绿色农副产品产供地。”中山市扶贫办驻怀集县工作组组长黄兴辉介绍,在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往往对市场需求信息把控不及时、不准确,导致销售渠道成为当地农产品的最大短板。因此,加大对贫困村产业的支持力度,动员社会力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是让贫困地区农产品走出去的关键。

  6月17日、18日,“中山、怀集消费扶贫对接会暨扶贫产品直播销售节”在怀集举行,现场来自两地的15家企业签订了供销合作协议。“怀集的农产品品质好、卖相佳、溯源性强。”中山创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卫中说,他有信心把怀集农产品更好地销售出去。

  近年来,中山一直积极探索创新消费扶贫模式。如2018年10月,在中山市举办的“全民齐参与·消费促扶贫”全国扶贫日活动中,“扶贫盒子”的雏形首次亮相,里面摆满了来自对口帮扶地区的农副产品。随后,这个“盒子”的功能不断完善升级,成为24小时“不打烊”的自动售货柜,并陆续进入不少帮扶单位。采取这种方式给市民带来了更便捷、更灵活的消费扶贫体验,让普通家庭也能轻易购买到贫困地区的扶贫产品。

  抓住脱贫致富的生命线

  今年41岁的肇庆德庆桂村村贫困户李志明,过去以种菜为生,只能“靠天吃饭”。中山市委办公室牵头的联合扶贫工作组,在桂村村引入建弘塑胶制品厂精准扶贫就业车间后,他很快就被提拔为车间主管,每月有了2000多元的稳定收入。

  以前,李志家的妻子卧病在床,家中还有3个孩子要读书,这两项开支让李志明长期负重前行。现在,身体有所恢复的妻子偶尔也会来车间帮忙,两人加起来月收入三四千元,算上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联合扶贫工作组按照政策帮其落实各项补贴,李志明的家庭可支配年收入已经超过36000元,而这个数字在2016年基本为零。

  这样的可喜变化和暖心故事,在中山帮扶的历程中还有很多。肇庆广宁大汕村曾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土”农村,茶竹是大汕村的主导产业,全部生长在大山里,因为基础设施落后、进山路不通,村民为了收砍茶竹必需雇工才能运出山外,每收砍100斤茶竹,市场售价30元,雇工费就占了25元。一年下来尽管茶竹产量可达1500万斤,可农户收入才75万元。

  中山市税务部门牵头的联合扶贫工作组抓住痛点,筹集资金在大汕村14个自然村修建了15条总长18.2公里进山机耕土路,方便农用汽车出入山区林区进行竹林收割运输,大大压缩了运输成本费用,产量也跟了上来。路修通后,茶杆竹年开采量增加了500万斤,全体村民增收170万元,每户村民增加收入2100多元。“大汕村拥有全镇最大的茶杆竹种植基地,这条机耕路可以说是我们连接外界的经济命脉通道,也是农村脱贫致富的生命线!”大汕村村委会主任余学群感慨。

  脱贫攻坚的关键,是帮助当地持续“造血”。在各个帮扶地区,中山扶贫队伍因地制宜,建成一批带动效益大、辐射范围广的产业扶贫项目。

  2017年,中山火炬开发区出资7000万元,结合对口帮扶村的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在广佛肇(怀集)经济合作区内投资建设中炬科技产业园项目。2018年10月,厂房甫一建设,便有企业进驻投产。现在,项目一期已有3家企业落户,提供了1300个就业岗位,平均月薪超过3000元,吸纳周边有动力的贫困户就业。如今,中炬科技产业园每年还有固定收益分成,截至2019年末,该项目已拨付相关贫困户收益约680万元,受益贫困人口953人,人均累计增收近5000元。

  跨区域协调联动,发展集中连片产业,是中山在各地等地开展产业扶贫的重要特点。又如在昭通,依托当地自然禀赋和中山的花卉苗木技术市场优势,合作建立了“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并采取订单生产、基地种植、集中销售的经营模式,通过务工、种植回收,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随着连片产业不断发展,帮扶地区的“自我造血”功能逐渐增强。

  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超过6.5万人次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为了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让贫困群众有尊严就业创收,中山的扶贫工作注重“就业先行”。

  中山市扶贫办常务副主任王少强介绍,目前中山已建立对口帮扶地区劳务协作联席会议制度、信息互通机制,其中,中山—昭通两地互设10个劳务工作站;建立中昭技能人才双向交流机制,每年招收50名昭通学生到中山技师学院就读。

  “我们一家人商量着,过段时间租套三房一厅的房子,好好地在中山工作和生活。”在中山市火炬开发区广盛器材有限公司工作的王焕东一家四口都在中山务工,收入很不错。

  王焕东来自昭通市大关县,2018年随父母来到中山务工。如今,哥哥在公司负责设计,父母做高尔夫球杆加工,他则在磨工部负责打磨。人均月工资可以达到5000元,一家人在中山圆了脱贫梦、致富梦。除此之外,他们还能收到来自大关县和火炬开发区的就业创业扶贫补贴。根据统计,中山已帮助昭通26271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其中到广东省就业15082人。

  另一方面,中山也鼓励企业优先招用建档立卡贫困户,对企业招用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稳岗6个月的,给予企业5000元/人补贴。对招用30人以上并稳岗6个月的,推荐评定为广东省示范性就业扶贫基地,获通过可一次性奖励30万元。目前,中山已累计发放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补贴47.1万元。此外,针对贫困户个人实际对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个人,通过社保、车费、人带人、稳岗、培训、慰问等办法,实施就业补贴。

  扶贫先扶智。中山市还集中抓好劳动力实用技能培训,如将“粤菜师傅”工程导入技能扶贫,招收云南籍学生,在当地开展“粤菜师傅”技能培训,建设两个省级粤菜师傅培训基地、两个省级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培训云南“粤菜师傅”100多人。

  针对贫困户特点,中山市在帮扶地积极开展种养、家政、厨师等实用技能培训,截至目前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超过6.5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