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互动平台 > 政协提案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20200506号提案答复的函

粤农农函〔2020〕495号

民进广东省委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全面推动粤北山区绿色发展,打造产业多元化发展中心的提案》(第20200506号)收悉。经综合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银保监会广东监管局等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贵会的提案是在充分调研粤北山区绿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目前粤北山区在多元化产业体系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全面推动粤北山区绿色发展,打造产业多元化发展中心的5条具体意见建议。贵会所提出加强绿色农业种植宣传力度与资金支持、普及绿色农业保险、打造农产品“互联网+”销售市场、推进特色品牌建设、推进文化旅游等举措,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符合粤北山区绿色发展现状,对充分发挥粤北山区后发优势和生态特色以及激发发展潜能,全面推动粤北山区绿色发展,打造多元化发展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积极的意义。

  一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粤北山区绿色发展,早在2018年就制定了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总体规划,划定了保护范围,提出粤北生态区要强化生态屏障作用,在绿色发展上下功夫,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在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下,粤北生态区始终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经济发展稳步增长,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区域发展稳步提升,乡村振兴步伐加快,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一、加强绿色农业发展政策顶层设计,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一)坚持规划引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深入实施广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根据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2019年,由我厅牵头起草,省相继出台了《广东省种子条例》《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印发了《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的通知》(粤农农办〔2020〕42号);2020年,《广东省耕地质量管理规定》以广东省人民政府令的形式印发全省执行,进一步完善绿色农业法规体系。目前,我厅已制定印发了《广东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和《2020年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工作要点》,加强对全省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指导,并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已完成了“发展富民兴村产业的路径、模式及政策研究”“围绕‘一核一带一区’农业产业基础、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研究”等前期重大课题研究。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并取得良好成效。把种植业绿色发展工作作为种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全面推进各项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全力推进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补贴机制,重点抓好耕地地力保护政策的宣传和落实,会同省财政落实年度补贴面积2980.85万亩,补贴资金25.16亿元。进一步扩大农业机械的补贴范围,将灌溉首部作为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品目,选择了智能首部的相关产品开展新产品补贴试点;投入财政资金1260万元,在紫金县、陆丰县和廉江市建立秸秆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县,探索我省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模式。2019年度,我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主要利用方式为直接还田,包括腐熟还田、粉碎还田和覆盖还田等,全省农作物秸秆未发生规模性的露天焚烧现象;农膜回收率为71.3%,覆盖的主要作物包括水稻(秧地)、玉米、马铃薯、番薯、蔬菜和烟叶等作物;完成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面积共约12.0万亩。

  (三)加强宣传培训,强化科技支撑。我厅多次举办省级培训班和现场观摩会,指导各地建立农膜回收和秸秆综合利用体系。各地在人口较集中区域通过张贴标语、专栏宣传、悬挂条幅、广播喇叭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普及相关知识和技术,提高农民认识。我省利用省级在技术、资源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力量,整合省级科研教学推广等有关部门,研发秸秆腐熟剂产品、探索不同种植模式下秸秆高效利用技术,显著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及培肥土壤。同时,鼓励并支持科研单位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产品研发,2019年度在广州、惠州、韶关、河源等市开展产品应用示范,覆盖作物为马铃薯、花生、果蔗、茄瓜、甜玉米、百香果等,示范面积800多亩,总结出适合不同作物生长的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体系,增产效果显著。

  二、构建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省农业保险工作紧紧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不断扩大保险覆盖面,提升保障程度和服务水平。农业保险在提高农业生产防灾和减灾能力、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我省有财政补贴的农业保险已基本覆盖省内主要和种养殖品种和全部有农业生产的县级行政区域。水稻保险、农房保险等关系国计民生和人民生活的普惠性险种保额持续提高并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森林、生猪、甘蔗等险种较快发展,岭南特色水果、家禽等地方特色险种取得突破,蔬菜、水产养殖等险种试点等到广泛认可。2019年,我省农业保险为2647万亩农作物、6905万亩森林、3.6亿头(羽)禽畜提供风险保障782.24亿元,参保农户943.98万户次,支付保险赔款12.87亿元,受益农户88.71万户次,农业保险支农惠农覆盖面不断扩大。

  为贯彻落实财政部等4部委《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根据省领导的指示,目前省有关部门正起草推动我省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将进一步加大对粤东西北地区农业保险政策支持和补贴力度,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尊重地方自主性,将开办地方特色险种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省级财政给予保险补贴奖补,重点支持开办条例各地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具有岭南特色,与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特色险种。通过“公司+农户”“产业园区+农户”等方式,带动提升农户参保率。同时,将加大农业保险政策宣传,提升农村地区保险意识,营造持续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的良好氛围,切实提升农业产业风险保障水平。

  三、打造“互联网+”销售渠道,助力农产品出村进城

  (一)稳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我省自2018年整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示范建设以来,成立了由叶贞琴常委担任组长,省直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信息进村入户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广东省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实施意见》(粤农〔2018〕217号),完成了信息进村入户省级运营商的遴选,基本建成为农户提供提供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体验服务的益农信息社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信息下行到村、农产品上行进城。截止2020年3月底,各地市已建成40家县级运营中心、100家益农信息社示范点,申报认定益农信息社数量超过17000家,全省在平台上线农产品种类超过330种,依托益农信息社或平台的电子商务累计成交额9942万元,有力的促进了信息进村入户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打造创建“保供稳价安心”数字平台。依托广东农产品采购商联盟,借助互联网技术,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期迅速搭建起集合市场需求、生产供给、冷链物流信息发布、产销对接运营闭环以及组织广东爱心农企驰援湖北等五大功能的“保供稳价安心”数字平台。平台每天举办“采购商网络直通车”“采购商网络会客室”“网红直播间”等网络对接活动,为促销农产品保障供给安定民心发挥了有效作用。截至目前,入驻平台的农业企业2475家,吸引280余万采购商线上聚集广东农产品产区,实现产销对接合计8900多次;水果、蔬菜、水产品、肉蛋奶等农产品累计宣传推广99.2万次,累计销售额超5.7亿元。各地市积极主动对接数字平台,探索短视频+网红数字营销新模式,如徐闻县县长吴康秀通过视频直播助力徐闻菠萝销售,期间超过30万人次参与活动互动,两小时销售15万斤,单日销售菠萝4.6万件。联合中石化广东公司启动实施了“易捷净菜--保供稳价安心•菜篮子车尾箱工程”,依托中石化广东公司遍布全省的2000多家易捷便利店进行销售,辐射带动800多家核心示范店陆续加入,打造后抗疫时期的“新基建工程”,推动产供销衔接,守护“最后一公里”。“易捷净菜”网上商城于3月14日在“加油广东”APP开通,首批已入驻包括水果、海鲜水产、肉类和“菜易选”礼包等29种“菜篮子”产品。

  四、充分发挥地方产业优势,推进农业品牌建设

  (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一直以来,广东特色种养业都走在全国前列,全省特色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70%以上,渔业特色养殖占50%以上,先后成立了荔枝、茶叶、丝苗米和花卉等产业联盟。为打造地方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根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大力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自2018年起,连续3年共安排75亿元用于150个产业园建设,每个产业园安排财政资金5000万元,推动形成“百园强县、千亿兴农”的农业兴旺新格局;自2019年起,连续3年每年整合筹措10亿元,支持粤东西北地区和贫困山区3000个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形成200个特色农业专业镇,富裕一方农民,振兴一方经济。

  (二)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品牌强农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针对农业品牌“小散弱”问题,大力创建“粤字号”知名品牌,引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2015年以来,我厅联合省科技厅、商务厅、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东广播电视台等12家省直部门启动了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评选推介活动,认定和宣传推介了一批承载岭南文化、体现广东特色、展现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食用类农产品品牌,并建立了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有效提升了品牌建设整体水平。2019年广东农业品牌建设奋力争先,英德红茶等14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涌现出了梅州柚、清远鸡、茂名罗非鱼和英徳红茶、翁源兰花、高州荔枝等一批市县级的优秀区域公用品牌,有效提升了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组织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广东展团组展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展会期间,广东展团销售现场总额超过1000万元,比第届茶博会增长50%;在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媒体宣传“梅州柚”区域公用品牌,开启在中央级媒体宣传“粤字号”品牌新篇章。截至目前,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339个,认定品牌农产品1400个,有8个品牌农产品获得“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完成了首次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申报和评审工作,认定了第一批46个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五、拓宽提质创新路径,推进粤北山区生态旅游发展

  (一)大力推进粤北山区生态旅游发展。2019年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森林旅游的通知》,提出了森林旅游发展要求及思路。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推动实施《粤东区域旅游发展规划(2010-2025年)》《粤西区域旅游发展规划(2011-2020年)》《广东省连南、连山和乳源区域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粤北山区绿色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广东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总体规划》,通过规划指引,完善山区生态旅游发展政策,促进林业+旅游协同发展。不断加强北部生态发展区旅游建设。以环丹霞山、环罗浮山-南昆山、环鼎湖山、环天露山、环云雾山-云开山、环凤凰-莲花山脉等为重点加强森林旅游品牌建设。着力推进“大丹霞、大南华、大南岭、大珠玑”四大工程。并与省自然资源厅、交通运输厅积极推动环丹霞山生态绿色发展,做好南雄、乳源、仁化和始兴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指导工作,重点抓丹霞山5A级旅游景区建设,引导景区完善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水平,科学规范管理,为下一步推动国家公园建设打好基础。

  (二)实施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行动。

  一是积极打造“粤美乡村”乡村旅游品牌。省文化与旅游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等15个厅局共同印发了《广东省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0年)》。推动梅州大埔县西河镇北塘村、韶关市丹霞街道瑶塘新村、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陂角村等10个生态环境好的乡村进入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推动清远市英德九龙小镇等5个生态较好的乡村旅游点进入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名单。以绿色、生态作为认定标准之一,认定了99个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其中韶关、河源、梅州、清远、云浮等粤北5市共有23个村纳入名单,每村给予20万元的扶持资金;认定了10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粤北5市共有32条线路被纳入,每条线路给予20万元的扶持资金。推动建设20个旅游主题鲜明、生态环境较好、旅游经济活跃的旅游风情小镇,韶关的九峰镇、河源的高埔岗街道、梅州的百侯镇、清远的九龙镇、云浮的六祖镇被认定为省旅游风情小镇。

  二是推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积极引导韶关、河源、梅州、清远、云浮等市立足地方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和产业基础,充分挖掘地方传统文化、特色文化资源,培育重点特色文化和旅游企业,鼓励粤北山区发展文化观光、休闲体验游,开发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展演、非遗技艺展示等文化旅游体验活动,带动地方特色文旅产业发展。进一步挖掘乡村非遗资源,广泛开展非遗进乡村活动,积极打造非遗主题的乡村旅游线路,将非遗项目之吃、穿、住、行、娱、购等融合到乡村旅游线路当中,让人们能够充分感受和体验非遗的魅力,将非遗资源有机融入旅游项目开发。

  三是推动创建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引导人才返乡。依托民间艺术、古建筑等乡村旅游文化资源,推动乡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乡村旅游文创品牌,推动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建设。广州市增城1978文化创意园、东莞市麻涌白房子水乡无边(新基)创客基地、清远市清城区铺背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江门市仓东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心等4个乡村旅游创客基地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乡村旅游创客基地不仅吸引了大批人才加入,也带动了大量的当地村民就业,解决了村民家门口就业问题。

  (三)推动粤北山区文化和旅游产业特色化发展。

  一是专题推介。2019年8月30日至9月1日在广州市举办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韶关市以“岭南名郡·善美韶关”为主题,以“文化+旅游”新形象,成为本次旅博会唯一的“旅游目的地合作伙伴”。旅博会期间,韶关市宣传推介活动精彩纷呈、文化旅游产品琳琅满目,充分展示了韶关市文旅融合发展新成果、“善美韶关”良好的城市形象和精神风貌,获得了国内外领导、嘉宾和业界朋友等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同期举办“2019广东文化和旅游产业投融资对接会”,对接活动共征集到文化和旅游项目462个,韶关、云浮、梅州3个地市的13个优质项目进行现场路演。

  二是指导粤北山区开展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自2016年以来,共认定了两批共14家广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韶关南雄“珠玑古巷·梅关古道”,云浮新兴六祖故里度假区,梅州百侯名镇、曼陀山庄等涵盖其中。

  (四)加强粤北山区乡村文旅人才培养。

  一是提高乡村旅游基层人才水平。近年来,省文化与旅游厅联合团省委在广州、梅州、惠州、肇庆等地举办了多期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培训班,对全省117个旅游扶贫重点村驻村第一书记和村长、旅游扶贫重点村所在的县(市、区)文旅局局长、乡村民宿带头人、乡村旅游青年创业者进行培训,培训采取课堂学习与现场教学结合的形式,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共计培训1000余人。

  二是提升乡村文化管理和服务水平。2013年以来省文化与旅游厅组织完成三轮全省文化站长轮训工作,参加人次超过5000人次。省财政从2012年起每年下达2500万元专项资金对全省农村文体协管员进行补助,共编印3万册《广东省农村文体协管员工作手册》供全省文体协管员学习。不断壮大并优化乡村文化志愿者队伍,积极鼓励乡村加快培养民间文艺团体,建立以乡村教师、乡村艺人以及乡村能人为主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引领推动乡村移风易俗、倡导乡风文明。

  三是加强粤北山区非遗保护能力建设。通过在粤北山区优先招募研培学员、推荐参加非遗跨界对话、组织非遗专家赴粤北山区开展辅导和巡讲、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举办大型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推介非遗+旅游线路、南粤古驿道沿线非遗资源活化利用等,进一步帮助粤北山区的传承人群进一步增长学识、拓宽眼界、提高技艺水平,促进项目发展。2019年11月份,省文化与旅游厅发挥广东传统工艺振兴工作站的作用,开展了非遗新造物优秀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以主要集中展览展示的方式通过网络及专家评选出年度广东十佳“非遗新造物”,目的是激发乡村工匠、非遗传承人创作的积极性,培养一批工艺能人,提升传统工艺的影响力,助推乡村振兴。

  六、下一步工作

  全面推动粤北山区绿色发展,打造产业多元化发展中心,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是一个时代命题,需要不懈努力、持续推进。下一步,我们将在您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在河源东源、江门恩平、肇庆德庆等3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试点县基础上,创建一批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试点县,开展绿色农业技术标准、产业政策、数字体系研究,提出农业绿色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集中连片开展绿色种养技术应用试验,总结推广农业绿色发展模式。

  (二)加快推动我省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出台,实现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进一步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安全感。

  (三)加快推进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解决好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发挥手机“新农具”、数据“新农资”的重要作用,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促进农产品产销顺畅衔接、优质优价,带动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四)不断优化平台功能,做大做强“保供稳价安心”数字平台;不断推进建设“菜篮子车尾箱”工程,引导更多的优质的农产品供应商参与建设,打造成让老百姓放心的“菜篮子”保供重要载体;深入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粤字号”知名农产品品牌创建行动,推动形成“一县一业一品牌”的优势产业集群发展。

  (五)将以全域旅游为抓手,加强对粤北山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指导,积极发展“森林旅游”,打造“粤美乡村”乡村旅游品牌,加强对粤北山区基层文旅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非遗传承人理论素养和传承能力。推动粤北山区乡村文化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2020年6月10日

  (联系人及电话:陈欣  020-37288350、1382973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