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互动平台 > 政协提案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乡村振兴工作切实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系列提案”答复的函

粤农农函〔2020〕814号

民革广东省委会、民建广东省委会,王清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我省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建议》《关于加快推进高品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促进粤东西北乡村振兴》《关于促进我省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发展》《关于加快推进广东省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即第20201155、20200106、20200093、20200041号)等提案收悉。省政协主席会议决定将上述提案整合为“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乡村振兴工作,切实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系列提案”,并作为2020年省政协主席会议督办重点提案,由王荣主席督办。经与各会办单位共同研究,现将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一、系列提案办理工作情况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明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你们在提案中所提出的意见建议,十分切合实际,具有很强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建设性,对于我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省政协高度重视提案办理工作。王荣主席从上千件提案中,选定该系列提案作为牵头督办重点提案,并审定办理工作方案。在办理过程中,王荣主席多次听取提案办理情况汇报,带队深入江门、肇庆、清远等地开展调研,多次主持召开有关座谈会,广泛听取农口部门、专家学者、经营主体的意见建议,协调推进有关工作。

  为确保重点提案办理工作高质量完成,成立了由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政府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自然资源厅、交通运输厅、商务厅、应急管理厅、市场监管局、地方金融监管局、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中国银保监会广东监管局组成重点督办提案办理工作协调小组,组长由省农业农村厅主要领导担任,副组长由省农业农村厅和各会办单位分管领导担任,成员由省农业农村厅和各会办单位相关处室负责人担任。提案办理相关工作由省农业农村厅统筹协调。

  8月28日,系列提案办理工作座谈会在清远市召开,省政协有关领导,各承办单位和提案者代表参加会议。会上,各承办单位汇报了提案办理情况,听取了民建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欧壮喆同志、民革省委会民革佛山市委会副主委刘建萍同志等二位提案代表的意见建议,省政协提案委姚恒尹主任就系列提案办理工作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责任,密切沟通联系,统筹推进落实,提高办理实效等要求,确保圆满完成提案办理各项任务。

  二、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乡村振兴工作,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农业农村经济增长受阻。但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我省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统筹推进农村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保供给各项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农村疫情得到全面控制,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秩序基本恢复,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统筹推进农村疫情防控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力推动农业生产全面复工复产

  1.疫情防控实施“非常”之力,抓实抓细农村疫情防控工作。坚决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在疫情防控的斗争中学习斗争、驾驭斗争,科学精准高效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省农业农村厅牵头成立了农村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制定了《农村(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指引》,落实分区分级差异化精准防控,适时调整防控策略,持续抓好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加强休渔期港澳流动渔民上岸后的健康管理,开展明查暗访,压实防控主体责任,全力以赴防疫情保生产。二是强化宣传引导。第一时间向全省农民、扶贫、种植、养殖、水产、农机、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各行业发出防控倡议,在全国农业农村系统率先成立农业农村短视频制作推广中心,以普通话和广东方言制作了139个宣传短视频,编印了《农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得到农业农村部高度认可和宣传推介。三是强化政策措施。积极破解工作中的堵点难点痛点,创新家禽水产品蔬菜瓜果临时收储补贴政策,解决产品滞销问题得到农业农村部高度认可和推广;发放《民生保供企业资质证明》,开辟农产品“绿色通道”,全力畅通农资、农产品运输流通;助力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申请抗疫再贷款,强化经营主体金融支持;深入实施就业扶贫助复工行动,推进野生动物养殖加快转产转业,农业龙头企业和扶贫车间加快复工复产。四是创新工作方法。利用市场机制,应用新技术,创建了广东农产品“保供稳价安心”数字平台,创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车尾箱”工程模式,大力推动“广东消费扶贫月网上行”,组织广东农企驰援湖北抗疫公益捐赠,启动实施“鄂粤同心抗疫发展”行动,分批举办“农产品进社区”团购、“网红直播带货”等系列活动,全力保障“菜篮子”等农产品保供促销。五是利用大数据防疫。依托省政务大数据中心搭建起疫情防控大数据实战综合应用平台,汇聚国家、省、市三级105个部门306类约75亿条数据。同时,依托数字政府一体化平台,创新推出入粤登记、粤康码、中小企业诉求响应平台等50多项应用,以及一批“非接触式”政务服务,在内地与港澳正常通关往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9月11日,粤澳口岸持粤康码通过凭证过关达1068.5万人次。

  2.发挥人社职能,助力复工复产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前期,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全力支持包括农业等各类企业复工复产。一是建立24小时重点企业用工调度保障、网络招聘对接“两个机制”。对“五个必需”和“三个一百”重点企业实行专人服务、台账管理,为620家重点企业落实“一对一”服务,第一时间帮助解决企业用工需求。开展“南粤春暖”网络招聘系列活动,为包括农业企业在内的用人单位提供全天候在线求职招聘服务。全省累计召开网络招聘会2593场,在线招聘企业累计9.7万家,发布岗位329.6万个,帮助达成就业意向26.1万人。二是全方位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供给。通过“共享用工”等方式,加强市级用工调剂,截至8月底珠三角地区市级用工调剂超过10万人次。加强省内粤东西北劳动力开发,累计新增引导9万多名粤东西北地区劳动力到珠三角地区务工。加强省际劳务对接协作,我省累计收集发布近200万条岗位信息。三是全链条闭环开展专车专列活动。组织开行省际返岗包机5架次、专列73趟、专车6795班次,将27.6万名外省务工人员集中精准安全接回来,没有出现一例确诊病例。专项支持发改、工信、住建等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技术人员4000余人返粤返岗。3月19日开行全国首趟湖北务工人员入粤返岗专列。四是全覆盖“送政策、送资金、送技工”。聚焦“三个一百”重点企业和制造业核心产业链企业,省人力社会资源保障厅6个工作组分3批次分赴21个地市,对重点企业上门对接,带动市县人社部门精准服务,落实各项惠企政策。

  3.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全力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坚决贯彻李希书记批示指示精神,以“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工程为重要抓手,大力促进广大城乡劳动者技能就业、脱贫致富。一是推动“粤菜师傅”工程高质量发展。省委召开书记专题会专门研究“粤菜师傅”工作。制定推动“粤菜师傅”工程高质量发展意见。成立省实施“粤菜师傅” 工程领导小组。开发“粤菜师傅”专项考核标准10个,编制培训教材10本。推动组建“粤菜师傅”产业联盟。今年以来开展“粤菜师傅”培训1.7万人次,直接带动5.4万人就业创业。新增建设“粤菜师傅”省级培训基地和大师工作室各50个。目前,全省184所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开设粤菜相关专业,建成省级重点和特色专业3个,在校生达6.8万人。二是大力实施“广东技工”工程。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推进三大工程保就业促发展方案。优化全省技工院校布局,开展技师学院晋升评估工作。举办全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承办首届全国技能大赛。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上半年各类企业职工线上适岗培训252.19万人。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试点,4552名企业员工参加认定。三是深入推进“南粤家政”工程。加大资金保障力度,重点向老区、苏区、民族地区倾斜。健全家政扶贫对接机制,推进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及对口帮扶地区开展家政劳务合作和技工教育扶贫。开发完成首批“南粤家政”培训课程标准13个和培训教材10本。今年以来开展“南粤家政”培训约9.51万人次,带动就业超过18万人,各地涌现出“河源月嫂村”“德庆家嫂”和云浮“湾区月嫂”等家政品牌。

  4.创新实施“农村电商”“乡村工匠”工程,推进农民就业创业。聚焦乡村发展需求,强化资源支持和制度供给,拓宽农民就业创业渠道。一是强化农村电商培训推动创业就业。召开“农村电商”工作推进会,推进实施“百园万站”行动,3-5年内在全省扶持建设一百个农村电商产业园、一万个农村电商示范站,首批已揭授牌28个农村电商基层示范站。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实施全省农村电商“一村一品”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各地“一村一品”带头人培训任务、补贴标准、工作步骤和具体要求。扎实推进农村电商常规性培训,1-8月份,全省开展农村电商培训2.54万人。二是大力实施“乡村工匠”工程。出台省“乡村工匠”工程实施方案。组织开发乡村建筑工匠培训课程标准,并纳入培训课程标准目录。指导清远、肇庆等地市开发首批约30个具有当地特色的乡土人才技能培训课程标准,其中已有11个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补贴范围。组织各地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战略和传统技艺项目,开发8个乡土人才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三是推动农民返乡创业。鼓励各地认定一批主要面向返乡创业人员的创业孵化基地,为返乡下乡创业人员提供场地保障、创业培训(实训)与指导、项目展示对接等服务,全省建设认定返乡创业孵化基地41家。启动2020年广东“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专设大众创业创富赛和农村电商赛等,把返乡创业、精准扶贫作为重点鼓励方向,提供入驻创业孵化基地、创业担保贷款等“12+N”扶持。

  5.加大金融助农支持力度,助力农业农村经济全面恢复、全面发展。一是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帮助“三农”企业防疫复产。印发了全国首个省级金融暖企政策文件《关于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支持疫情防控促进经济平衡发展的意见》,提出了“金融暖企18条”,实施“三降三免一放宽”政策,全力帮助包括涉农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防疫抗疫和复工复产。制定发布《关于应对疫情影响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了“中小企业26条”,明确运用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截至6月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1.51万亿元,同比增长16.8%,较年初新增1337亿元;新增扶贫小额信贷4773笔、1.85亿元。二是健全支农金融体系,增强服务乡村振兴能力。积极推动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发挥主体作用的同时,稳步推进汕特、云浮、郁南等7家农信联社改制,在全国率先探索农合机构经营“广东模式”,不断充实涉农银行体系。截至6月末,全省农商行(农信社、不含深圳)涉农贷款余额4969亿元,同比增加564亿元,增长12.8%,比年初增加347亿元,增长7.52%。1-7月,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59.71亿元,同比增加49.04亿元。贯彻落实《关于大力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推动涉农保险扩面提质。上半年全省保险机构累计为1623.84万亩农作物、1013.6万亩林木、4.02亿头(羽)畜禽提供风险保障330亿元,参保农户478万户次,保险赔付5亿元,受益农户超过30万户次。全省农村住房累计承保1167.84万户,累计保险金额9664.76亿元,承保面98.68%。大力发展涉农地方金融,增加涉农贷款供给。新设新供销、粤垦、海圆、中和农信等4家在全省范围内经营的农业特色小贷公司,全省小贷公司累计发放涉农贷款18.99亿元,期末涉农贷款余额60.15亿元。加强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全省累计涉农担保额50.58亿元,服务“三农”经营主体4697户次,在保项目2764笔,在保金额29.56亿元,实现资本金放大2.6倍。三是加强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三农”金融服务可获得率。积极鼓励银行机构开展温室大棚、养殖圈舍、大型农机等抵押贷款业务,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林权等抵押融资以及承包地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等担保融资。与省建行共建“金融暖舱”,积极为受疫情影响的中小企业提供保姆式的金融服务。截至8月底,共有入舱企业近100家,授信金额达20亿元,贷款余额11亿多元。四是建设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缓解农业企业融资难题。建设了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自1月2日正式上线以来,截至6月底,平台入驻金融机构347家,发布金融产品892款,累计实现融资约131亿元。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块对接核心企业超100家,服务上下游中小企业超1.6万家。

  (二)建立农业经济健康运行的危机管理体制和机制,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社会稳定

  1.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一是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强力推进早稻新增50万亩扩种任务的落实。省农业农村厅通过整合中央和省级资金2.4亿元,撬动各方投入2.5亿元增加早稻面积。全省早稻播种面积1303.7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51.7万亩,增长4.1%,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为我省早稻和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基础。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共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1363.12万亩,划定天然橡胶生产保护区面积60.66万亩,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划定任务;完成201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197.71万亩,比国家下达的127万亩年度建设任务多50.71万亩;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全省农机总动力超过2470万千瓦,早稻机种面积280万亩,机种率21.4%。安排下达中央农作物病虫疫情防控补助经费3450万元,全力阻控草地贪夜蛾等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防控工作,有效防止重大病虫暴发成灾、重大植物疫情恶性蔓延,确保夏粮丰收。二是加快恢复生猪生产。从高位部署推进,李希书记、马兴瑞省长、叶贞琴常委多次批示指示,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多次研究部署,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和全省视频会议部署安排。印发实施了《广东省生猪生产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域布局》《关于加快推进生猪家禽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实施了“两项考核”:将各市最低生猪出栏量纳入“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将生猪家禽产业转型升级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认真落实了用地、环保等支持生猪生产政策,用地政策做到“三放一简”,支持“楼房养猪”。2019年9月以来新增生猪养殖设施农业用地252宗、5219亩,使用林地130宗、7400亩。从财政和金融上加大了对生猪生产资金扶持。财政上:2019年以来下达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约20.15亿元,支持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建设补贴、生猪养殖贷款贴息等生猪产业建设。金融上: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出资20亿元,建立9个子基金,撬动社会资本60亿元,共80亿元投入生猪产业。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为684笔、6.85亿元生猪养殖贷款提供融资担保。组织53家省级以上畜牧龙头企业申请获得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额度66.1亿元。三是抓好优质水产品供应。全面推动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着力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加快转变水产养殖方式,提升水产养殖产业发展质量,为市场提供绿色优质水产品供应。按照马兴瑞省长和叶贞琴常委在《汕尾市国泰食品有限公司给兴瑞省长的信》上的批示精神,5月21日,组织召开项目实施推进会,推动大型渔业企业投资30亿元在粤东建设区域性渔业全产业链产业集群,打造深远海养殖产业集群。编制《广东省级水产原、良种场资格验收与复查管理办法》和水产种业振兴五年行动计划,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实施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制度的通知》,进一步提升水产种业发展水平,布局广东“新渔业大棋”。

  2.完善全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布局,推动构建农产品全程冷链流通链条。一是根据《广东省冷链物流发展“十三五”规划》,统筹规划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冷链设施;二是支持冷冻冷藏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企业配置冷链运输车辆,增强冷藏运输能力,鼓励在农产品产区就近建设产后商品化处理设施。支持高等院校加强新型蓄冷材料研发,提高冷链技术应用水平。三是推动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指导广东省冷链协会建立广东冷链公共管理服务平台,整合全省冷库和冷藏配送车辆,使用数据直采手段,对冷链流通产品储存和配送情况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减少了冷链配送企业“峰时关、谷时开”、配送司机“两头开、中间关”现象,直接提升了货主的信心和权益维护能力,使冷链产品追溯场景化、图表化,推动了广东冷链产业智慧化、信息化发展。四是稳步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在全省农产品生产源头、集散地和城市消费集中区域,着力储备一批亟待加以解决的生鲜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和销区“最后一公里”项目,重点支持开展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区域性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乡镇田头仓储冷链物流设施、村级仓储保鲜设施等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向农业农村部推荐290个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入库项目,规划建设资金总需求超过56亿元。安排省级财政资金1.5亿元用于江门市冷链物流优势产区产业园建设。五是积极推进冷链物流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根据《广东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粤府〔2018〕120号)、《广东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市场监督管理)管理办法》(粤财工〔2019〕122号)的有关规定,省市场监管局出台了《广东省实施标准化战略专项资金管理细则》(粤市监标准〔2020〕159号)。其中规定:每主导制定(修订)1项国际标准,资助额度不超过50万元;协助制定的,资助额度不超过30万元;每主导制定(修订)1项国家标准,资助额度不超过30万元;协助制定的,资助额度不超过20万元;每主导制定(修订)1项行业标准,资助额度不超过15万元;每主导制定(修订)1项省级地方标准,资助额度不超过10万元;每主导制定(修订)1项有较大影响的团体标准,资助额度不超过10万元。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主导或者参与标准制定,符合条件的,可依法获得资助资金。六是加强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领域市场主体信息归集、公示,强化信用约束和失信联合惩戒,构建完善联合惩戒机制。目前,省市场监管局正在研究筹建“广东省物流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冷链物流分技术委员会”,加快推进冷链物流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有效推动全省冷链物流行业健康规范发展。

  3.提升全省交通运输设施服务能力和货物运输保障水平,为农产品运输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一是保障农产品运输能力。为支持疫情防控和疫情平稳后各行业复工复产工作,省交通运输厅出台《广东省交通运输系统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八项措施》,加强各行业人员、物资运输保障。根据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需求灵活调节运输组织,到3月底全社会道路货物运输企业复工率就达到八成以上,5月初基本全部复工。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加强与工信、发改、人力资源等部门对接,组织运输企业主动联系生产企业、工业园区,及时响应复工复产运输需求,发布运力供给和公布运输企业电话,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精准对接,主动服务,为复工复产提供强有力的运输保障服务。简化运输车辆证件发放,强化应急运输保障,允许道路运输车辆年审周期自动向后延续至疫情结束之后45天,对疫情防控应急物资、农产品及农业生产材料等运输实行不审批、不盖章,由运输企业通过网络自行下载、自行打印、自行填写,极大便利了货运企业承担农产品等物资运输。二是落实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自2010年起,全省所有收费公路全部纳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范围,对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运输车辆免收通行费。截至2019年底,累计减免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绿色通道”通行费用约217亿元。从2019年9月1日起,省交通运输厅会同省农业农村厅对整车合法运输仔猪及冷冻猪肉的车辆恢复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到2020年6月30日,全省共对9.47万辆次合法整车装载运输仔猪、种猪及冷鲜猪肉车辆免收通行费1468.7万元。三是提升多式联运水平。自2016年以来全省大力支持推进4个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2019年底共遴选全省10个多式联运项目,启动了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工作。同时不断拓展以广州、深圳、湛江等港口为核心的多式联运网络,进一步打通与中南、西南内陆腹地出海通道,目前围绕广州、深圳、湛江的海铁联运线路达到50条,服务网络辐射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等腹地区域的主要站点。2019年以来广州货运中心携手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港口、船运、汽车、物流企业,拓展“无轨铁路港场”网络,实现“珠三角地区—三水西货场—西南地区”集装箱多式联运直达。多式联运网络的拓展以及能力的提升,可以为大宗农产品跨区域运输提供有力支持。

  4.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加大农产品新零售模式的培育推广。一是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今年省财政安排25亿元,扶持粤东西北地区建设7个优势产区和24个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1.2亿元,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分别是云浮云城区南药、广州从化区花卉产业园、惠州惠城区丝苗米产业园、英德市红茶产业园。目前全省已创建14国家级、16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二是高质量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做好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申报,扩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品牌效应。在今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20年第一批153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中,我省62个农产品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一。三是扎实推进“12221”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短视频+网红”市场营销模式、采购商联盟等资源作用,创新实践市场营销行动,推动农产品产销有效衔接。指导开展徐闻菠萝、连山大米、潮州柑、阳西程村蚝、新会陈皮、惠来鲍鱼、龙门年桔等“12221”市场体系建设系列活动,复制推广“短视频+网红”营销模式,巩固“菠萝的海”“520广东荔枝”等新消费热点。组织一系列网络采购活动,引导采购商线上走进产区。菠萝、番薯、荔枝、茶叶、柑橘、柚子、罗非鱼、南美白对虾等广东特色优势农产品销往国内外,销售渠道极大拓展。四是启动实施“广东百万农民线上免费培训工程”。“培训工程”旨在探索打造办在田间地头、接地气的农民大课,大力培育“数字新农人”,让农民“指尖”上学懂弄通撬动数字农业新力量,第一课共吸引近350万人次观看。

  5.发挥综合监管作用,压实农业安全生产责任。省应急管理厅充分发挥全省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指南针和指挥棒作用,协调督促行业主管部门开展“平安农机”创建、农机牌证管理以及农药生产、经营、使用监督检查工作,加强农药经营许可管理,规范农药流通秩序,推动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农机)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广泛宣传农业安全生产知识,推进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安全意识。

  6.强化农村防灾减灾,助力农业生产稳定运行。全面推进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建设,以“有组织体系、有大喇叭、有警报器、有避难场所、有风险地图、有明白卡、有应急值守、有应急照明、有小册子、有宣传栏”为主要内容,确保日常有宣传、风险广知晓、灾前有预警、灾中可避险、受灾得救助,切实提升农村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和农村社会稳定提供安全支撑。

  (三)加快推进广东省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数字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1.大力发展数字农业。一是积极布局谋划。2020年5月初,省农业农村厅落实叶贞琴常委对广东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实践的指示精神,组织召开广东数字农业农村网络圆桌会议,提出广东要布局“3个创建、8个培育”,加快推进数字农业转型升级。在疫情期间建立的农产品“保供稳价安心”数字平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推动了一批传统农业企业走进数字经济,帮助农民和农产品走出困境;千名村播培训计划助力“小农户”与“大市场”实现低成本的对接;植保无人机已在湛江、汕头、江门、梅州等市县快速推广,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已经取得不少经验和发展成果,发展势头良好。6月1日,印发了《广东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出广东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明确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二是推动建设数字平台。充分发挥“保供稳价安心”数字平台作用,创新推广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车尾箱”工程模式,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打通产销衔接瓶颈。据10月份统计数据,入驻“保供稳价安心”平台的农业企业达2488家,推出150余场直播,开设2020网络徐闻菠萝节、粤鄂同心—湖北抗疫、广东—陕西大院、湖北农产品大湾区网络交易会等11个专区,吸引360余万采购商线上聚集广东农产品产区,实现产销对接合计9000多次,累计宣传推广农产品超过100万次,累计销售额超10.3亿元,其中帮助湖北农产品达成超3.2亿元的采购订单,帮助陕西达成3670万元的采购订单。三是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出台印发了《广东省5G基站和数据中心总体布局规划(2021-2025年)》《关于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聚焦规划衔接落地难、公共场所开放难、收费标准不统一以及基站转供电改直供电等“中梗阻”问题,出台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市分别对满足条件的每个5G基站给予3000元、1万元、1万元的奖励,加快推进当地5G网络建设。截至2020年7月,全省累计建成5G基站93102座,其中广州、深圳分别累计建成5G基站20233座、30585座,基本实现深圳5G网络全覆盖、广州主要城区连续覆盖。四是推动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印发了《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关于下达2020年度全省20户以上自然村光网建设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20户以上自然村4G网络建设的通知》《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关于下达2020年度全省纳入全域规划20户以上自然村光网建设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力争年底前省所有20户以上自然村光网和4G网络覆盖。截至2020年6月,全省新增农村光纤接入用户4.2万户,累计931.5万户,农村光纤入户率达55.56%。光网覆盖20户以上自然村累计13.4万个,20户以上自然村通光纤率94.3%,20户以上自然村4G网络覆盖率达99.2%。

  2.加快推进政务大数据平台建设,打造数字政府,提升广东农业农村政务服务水平。一是夯实欠发达地市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出台《广东“数字政府”政务云平台部署实施方案》,促进粤东西北地市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弯道超车”。按照省统建模式,重点推进我省农村分布较为集中地市的政务云平台建设,目前地市级节点云平台已全部正式运行。二是构建农业农村信息“一张图”。根据《广东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2020年工作要点》,省政府办公厅会同省自然资源厅建设“粤政图”平台,归集了港口码头、矿产资源、遥感影像等共290个地图产品,有效支撑了农业行业地理信息化和网格化建设,为省市县提供了统一的空间信息服务。截至2020年9月8日,平台已为“广东省农田建设管理信息系统(二期)”共享6个地图产品,地图瓦片调用量约3151万次;为“广东省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共享22个地图产品,地图瓦片调用量约36万次。三是推动农村基层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工作,组织优化省、市、县、镇、村五级政务服务事项的实施清单,事项覆盖行政许可、行政给付、行政确认、公共服务等11个分类186万项;服务范围覆盖21个地市,5794个市、区、县窗口,27506个镇街村居,涉及71.6万个实体窗口。推进政务服务“一张网”向基层延伸,基本公共服务事项进驻村(社区)办理,村级便民服务点和网上服务站点全覆盖。与此同时,广东政务服务网作为全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总入口,同步按照省、市、县、镇、村五级完成办事机构设置,其中镇街办事站1642个,县级窗口4697个,村居办事点26025个,提供覆盖全省的线上网格化服务。目前,累计注册用户超过4224.7万人,用户办理业务量申请累计超过8639.2万件。四是打通农村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在提供广东政务服务网线上“一网通办”的基础上,“粤省事”“粤商通”等数字政府移动政务服务平台也陆续上线提供涉农政务服务。截至8月底,“粤省事”平台已上线“认证农产品信息”“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名录”“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名录”等服务事项,累计查询超过6.2万次。“粤商通”平台先后上线转基因水生生物加工审批、水域滩涂养殖证的审核(新申请)、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的审批与审核等涉农涉企事项3大类28项。同时,推动高频基层服务事项进驻政务服务一体机、银行自助柜员机等自助终端办理,便利群众“家门口办”。五是推行“一窗通办”模式。推广完善“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集成服务模式,加快推动各地审批业务流程再造,全面推进“一窗通办”。制定政务服务大厅事项管理规范、综合评价规范、服务人员规范等系列标准,为规范行政村实体办事窗口建设提供参考指引,并依托覆盖省直48个部门和各地市24195个政务服务大厅的“好差评”系统,实现线上线下办事渠道评价全覆盖。

  3.建立人才支撑机制。培育壮大乡村专业人才队伍,推动人才“上山下乡”,以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校毕业生为重点,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和基层一线流动。一是实行乡村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倾斜政策。制订我省乡村振兴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价实施方案,增设我省农业正高级职称。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明确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职称要有在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支教的经历。改革基层卫生专技人才职称评审,严格执行城市卫生技术人员晋升副主任医师之前须到我省14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及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一年的政策。二是鼓励支持博士博士后服务乡村一线。实施“东西两翼及北部生态发展区博士后引进项目”,共评选出172人,每人最高给予40万元资助。鼓励乡镇企事业单位设立博士博士后科创平台,优先支持涉农领域单位设立博士工作站。实施乡村专业技术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线上培训粤东西北地区农业、医疗、教育等专业技术人员46.6万人。三是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明确高校毕业生到乡镇、村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每人每月按不低于200元、不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50%给予补贴。全省面向高校毕业生开发1000个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岗位。集中开展2020年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高校应届毕业生,全省拿出2.8万个事业单位空编主要面向应届高校毕业生,粤东西北15市乡镇卫生院按不少于空编数15%的比例招聘临床医生、公共卫生人才。启动“三支一扶”计划招募工作,将招募计划扩大至3000人。四是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教育人员工资待遇水平。深化基层卫生机构薪酬制度改革,完善绩效工资倾斜机制,落实乡镇工作补贴政策,按照国家部署提高卫生防疫津贴标准,将符合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的基层一线医务人员纳入发放范围。推进落实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两个不低于或高于”要求,把统筹提高中小学绩效工资水平作为审批提高各地机关规范津贴补贴水平的前置条件。五是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完善、实施主体实力强、辐射带动农户好等优势,在现有农业产业园基础上,组织开展认定一批省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为乡村振兴培育实用人才队伍。六是开展千名村主播带货在线培训。2020年上半年省农业农村厅联合湖北省农业农村厅、阿里巴巴集团共同举办“鄂粤同心、抗疫发展”千名村播在线培训,粤、鄂两省全范围多渠道共发动5100余人参加培训,首次采用“选秀”式递进培训方式,将线上培训链接到线下援鄂活动,打开两省百县百名新农人主播直播带货新篇章。经统计,活动带动销售额167632元,观看人数最多的学员达11000人,直播成交额最高的学员达22900元,点赞人数最高的学员达12万人次。

  4.建立资金供应机制。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目前省财政相关资金相关资金已涵盖相关支持内容,如:2020年省级乡村振兴战略共安排农业产业发展资金62.9亿元,其中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农业生产能力提升及农业资源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等多项资金均可以用于支持不同农业产业项目、不同环节、不同主体的数字化建设;中央服务业发展资金(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及省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现代服务业发展-发展内贸促销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可用于支持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农村电子商务培训。2020年省农业农村厅预算安排1500万元用于农业创业创新人才和农村业农村干部培训,根据资金规模及用途要求,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市场体系建设、乡村治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涉农资金管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干部管理能力提升等主题开展系列培训。此外,省财政还通过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方式下达2020年省级涉农资金252亿元,省级下达的涉农资金不细化至具体项目,各地可在确保完成省级下达的涉农领域省对市县考核任务的前提下,按规定统筹使用省级涉农资金支持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关工作,加大对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充分发挥广东金融支农联盟作用,引导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省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资金加大对发展数字农业的支持。建立健全“三农”金融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加大力度推广“政银担”“政银保”合作模式。广东银保监局指导辖内银行机构加强对数字农业建设项目的金融支持,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有效提升服务体验。如邮储银行清远市分行探索“生猪活体登记+保险保单+政府流转监控”风控模式,由合作方广州码上服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畜禽身份证及信息管理系统,银行系统对接后,能全面识别抵押生猪信息情况(如体重、养殖时间等),快速评估生猪活体价值、审核抵押授信,创新授信辖内首笔“区块链+金融+征信”的畜禽活体抵押贷款300万元。

  (四)加快推进高品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促进粤东西北乡村振兴

  1.加大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省委省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监管方式,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信息化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创新举措,已成为智慧监管的重要建设内容和引领方向。2017年6月30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上线运行,广东率先参与国家追溯平台试运行。并于2018年9月全面推广应用国家追溯平台,健全数据规范,实现数据互通,确保平台稳定,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推动实现全国追溯“一张网”。制定下发了全省推进实施方案和7个追溯管理相关制度、17个追溯标准等,统筹协调全面推广应用工作。2019年累计组织举办追溯应用培训班84期,培训业务应用人员5200多人次;开展基地巡查登记3547次,执法检查142次;生成农产品追溯信息12511条,追溯码打印8962次,主体在线交易信息402项。围绕“从田间到餐桌”的系统工程,全方位、多角度开展,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重点,大力开展重点企业重点品种追溯管理,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吃得安心。农业系统认定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100%纳入追溯管理,实现“带证上网、带码上线、带标上市”。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条件的“菜篮子”县等规模生产主体产品逐步实施全程可追溯。 

  2.加大财政资金和金融支持力度。近年来,省财政通过统筹中央和省级相关资金,积极支持我省特别是粤东西北地区的农产品基地建设。一是从2018年起,连续3年,每年安排省级财政资金25亿元,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目前已在全省扶持建设16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涵盖粮食、蔬菜、水果、花卉、南药、茶叶、生猪、家禽、水产等农业产业。二是从2019年起,每年统筹10亿元开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在全省建设3000个农业产业专业村和200个专业镇。三是从2019年起,中央财政每年从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中安排1.2亿元,用于推进农业产业强镇建设,近年来,还安排中央财政资金8亿元,支持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8个。四是省财政还通过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方式下达2019年涉农资金241亿元、2020年下达252亿元,由市县结合实际自主安排使用,市县在完成有关考核任务后,均可统筹用于农产品基地建设的相关工作。

  除财政直接投入外,省财政还通过农业基金、农业贷款担保、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金和金融资金投入,加大对农产品基地建设在内的乡村振兴战略投入力度。一是2018年以来,省财政拟出资100亿元(目前已出资40亿元),按不低于1:2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设立了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用于支持各类农业企业发展农业生产经营。二是出资12亿元设立了农业信贷担保公司,为相关农业企业生产经营贷款提供担保。三是每年中央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和省级农业产业发展资金中均安排了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支出,为农业保险提供补贴支持。四是金融机构通过探索与政府、协会、融资担保公司的多方合作模式,在我省农村地区创新推出了“陈皮贷”“生猪贷”“富硒大米贷”“蚕桑贷”等多元化信贷产品,助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3.加大用地政策支持。探索“点状”供地政策,省级安排9.7万亩用地计划指标,对各地新农村新业态、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应保尽保。完善土地有序流转机制,在91个建制县开展奖补试点,全省承包耕地流转率达38.1%。建设城乡土地要素有序流动平台,全省拆旧复垦指标交易6061亩、垦造水田20.65万亩,成交金额合计超过195亿元。省自然资源厅制定了《关于印发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若干用地政策措施(试行)的通知》(粤自然资规字〔2019〕1号)和《关于乡村振兴用地政策的补充意见(试行)》(粤自然资规字〔2019〕10号)等政策文件,要求涉农市县各级每年安排不少于10%的用地指标,保障乡村振兴新增建设用地需求,优先保障农业农村重点项目;要求各地级以上市根据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际用地需求,对用地指标应保尽保;允许经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宅基地整理、村庄拆改等节约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与其他单位和个人共办农业企业,建设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仓储和物流等设施,发展住宿、餐饮、停车场等乡村休闲旅游项目,以及非营利性养老产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

  4.高质量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一是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开展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建设动态监测、财务管理、信息服务三大体系,开展空壳社清理整顿,推动农民合作社提质发展。二是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完善扶持政策,提供优质服务,开展示范创建,引导联合与合作。三是培养造就新时代精勤农民,全面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完善认定管理、生产经营、社会保障等制度体系,整合各类培训资源,以更大力度、更大规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支点,2019年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3万人。四是完善小农户管理服务机制,实施互联网+小农户工程,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700万农户(含省外),户均增收4088元。

  5.积极培育广东知名农业品牌。一是建机制,农产品品牌建设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创新品牌评选推介机制,构建起多部门协同推进,省、市、县上下联动,政府、企业、专家、媒体、公众共同参与的农业品牌建设工作机制。通过政府部门联合牵头、著名专家担纲、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广大消费者踊跃参与的方式,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每年发布广东区域公用品牌百强榜,树立广东农业品牌形象,提升公信力。开展广东“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粤字号品牌创意设计大赛,为广东农业品牌建设赋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二是重保护,培育品牌力度不断增强。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强化特色农产品品牌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梅州率先实行金柚产业红黑名单制度,对其在享受优惠政策、评优评先时实行“一票否决”。施行《广东省荔枝产业保护条例》,对我省行政区域内荔枝种质资源保护、种植、贮藏、运输、加工、销售、品牌保护。《条例》作为我省首部农作物单品种保护法律法规,对发展我省优势特色水果产业,保护区域特色农产品资源具有历史性意义。三是重营销,知名品牌热度不断攀升。以徐闻菠萝市场营销和“梅州柚”品牌推广为突破口,探索在荔枝、柑桔、火龙果、兰花、茶叶、对虾、程村蚝等特色农产品上,推进农产品市场营销“12221”行动工作计划,创新探索“短视频+网红”营销模式,数字经济、网红经济助力品牌宣传推广和产销对接,有效提升我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我省共创建8个国家级、46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339个,认定名牌农产品1526个,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3707个,打造了一批高品质、有口碑的广东农业“金字招牌”。

  三、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基本形势判断

  2020年是对全省农业农村工作极具挑战性的一年。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加速、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但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省农业农村工作带来新的风险挑战,对农业产业发展动能转换、脱贫攻坚、农村基层治理都带来新的困难。

  从宏观环境上看,虽然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话语权不断提高,但国际疫情仍在扩散蔓延,中美经贸摩擦仍在持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多。国际疫情的扩散蔓延,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居民消费复苏面临意愿不强、能力不足的问题,短期内难以恢复。市场预期不振,给农产品进出口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对国际猪肉市场和我国猪肉进口的影响还难以预料。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叠加中美经贸斗争等因素影响,加剧了农业农村工作的风险,加大了“三农”工作的难度系数。

  从产业环境上看,虽然我省农产品生产供给基本保持稳定,但乡村旅游业等农村二三产业尚未得到全面恢复,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仍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总体来看,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省水稻生产面积和产量总体保持稳定,生猪生产加快恢复,荔枝等水果产业实现丰收,农产品保供稳价目标基本实现。但受疫情影响,我省畜禽、水产行业遭受巨大冲击,其中对餐饮等农业直接相关行业经营主体消极影响明显,部分企业尚未恢复疫情前的营业水平,农产品市场需求疲软。农业龙头企业投资强度减弱、盈利能力下降,部分小微农业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困境。部分农业项目甚至明确提出休闲农业不得作为主导产业,一定程度放缓了农业新业态的发展速度。

  从农民收入上看,虽然农民就业形势总体趋好,但岗位稳定性不高和就业质量偏低等风险明显加大,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面临重大考验。据统计,全省农村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7.8%以上,基本达到往年水平。但是,受疫情影响,一季度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平均损失269万元,农村就业劳动力总量、就业机会明显减少,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明显下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出现负增长。据调查显示,一季度制造业用工下降8.3%,餐饮业用工下降7.0%,住宿业下降8.2%,旅行社及相关服务业下降9.7%,6.9%的出口企业可能会裁员。第二季度,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以及稳定促进就业、城乡融合发展等政策措施的推进实施,农业产业加快恢复,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日益好转,农民收入将会开始一个比较明显的爬坡过程,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94.4 元,同比上升2.6%,增速比一季度回升4.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41元,同比增长5.7%。要达到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万元的既定目标,仍要加倍努力。此外,贫困户稳定脱贫基础尚不稳固,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有待加快建立,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亟待实现新突破。

  从基层治理上看,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已深入人心,但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基层治理实现重大突破尚未真正破题,补短板强弱项的任务依然艰巨。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举措进一步巩固,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及“双统筹”各项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等一批创新性机制措施的实施,有力激发了乡村发展巨大活力。但是,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仍处于初始阶段,“三块地”改革等一些长期存在难题仍未真正攻克,城乡二元结构的局面还未根本扭转。乡村治理机制不完善、人才不足等问题仍然突出,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改革亟需加速。村庄清洁行动整体效果显著,但各地市推进工作的进度不一,个别地区依然存在死角盲区,粤东西北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存在明显差距。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乡村振兴工作,切实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是一个时代命题,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历史重任,需要不懈努力、持续推进。下一步,我们将在贵委及您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统筹推进农村疫情防控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工作本领,转变工作作风,担当作为、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凝聚全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三农”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完成今年农业农村发展重点目标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全面小康。

  (二)进一步做好稳产保供,确保民生稳定。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力做好稳产保供。一是稳粮。落实农业防灾减灾措施,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粮食加工业,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2020年度粮食生产面积3270万亩、产量248.2亿斤的目标任务。二是稳猪。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和生猪家禽产业转型升级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机制,加快新建改扩建标准化规模养猪场项目建设,实施生猪销区对产区财政补偿政策,确保全年生猪出栏量达到3000万头以上、年底前基本恢复到常年水平。三是稳安全。完善疫情防控机制,毫不松懈抓好农村、港澳流动渔民常态化疫情防控,落实落细非洲猪瘟疫情网格化管理,持续强化禽流感、口蹄疫等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和基础免疫,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

  (三)实施产业振兴,进一步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一是推动产业转型。2020年做好优势产区和特色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建设标准化养殖场、养殖小区、现代化产业园区、优势产业集群,打造畜禽种业、养殖、屠宰加工、冷链配送配套发展的全产业链项目,推进畜禽生产标准化、生态化、产业化、工厂化、园区化。创新海洋牧场发展模式,加快推动海洋牧场建设,继续做好海洋伏季休渔和珠江禁渔工作。统筹推进17个渔港经济区建设,连线连片打造深海网箱养殖岭南优势产业带,支持深圳远洋渔业基地和斐济远洋渔业基地建设。二是推动主体提升。组织召开全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工作会议,修订《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办法》。做好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农业调研和规划编制工作,筹备召开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农业发展大会。建立培育农民合作社的辅导制度,整县推进合作社服务中心建设,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遴选推荐一批全国乡村特色产品和能工巧匠。三是推动三产融合。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从业主体。举办休闲农业示范点和乡村旅游线路推介活动,树立粤休闲农业精品形象。

  (四)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一是抓好产销对接。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消费”,充分发挥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平台作用,继续做大做强“保供稳价安心”数字平台,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扎实推进“12221”市场体系建设,力争2020年年底前打造2000个广东品牌农产品。二是抓好科技创新。加快科创中心、岭南重点实验室、省畜禽遗传基因库、茂名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建设步伐,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和农业科创联盟建设,培育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加快农机装备创新,实施数字农业创新行动,推进“5G+智慧农业”体系建设。三是抓好绿色发展。全省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开展第三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逐步推广优质农产品标准、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利剑”行动,强化对农兽药残留超标、违法使用“瘦肉精”、水产品“三鱼两药”等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实施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

  (五)加快推进政务大数据平台建设,提升便民服务水平。一是持续开展地市级节点云平台运营。支持欠发达地市数据中心分节点建设运营工作,构建统一标准、统一架构、分级管理、互联互通的省市一体化政务大数据平台,进一步提升全省数字基础设施均等化水平。二是开展数据整合。整合国土资源、海洋资源、基础地理信息等各类数据,提供涉农数据服务,满足数字农业农村数据需求。同时,依托省政务大数据中心推动我省以县域为行政边界建设数字农业大脑指挥中心,逐步实现农产品的基地信息和销售平台进行更精准的匹配和对接。三是提升服务。进一步提升广东政务服务网、“粤省事”“粤商通”服务能力和服务覆盖范围,针对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原中央苏区特色,再上线一批特色应用。四是推进基层减负便民工作。推广填表报数系统,减少基层工作人员重复填报。扩大试点覆盖范围,选择乡村特色事项进驻一体机服务。五是抓好督导。按标准规范继续督促各地做好政务服务大厅及基层政务服务窗口工作。

  (六)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一是研究脱贫攻坚的支持政策全面运用到乡村振兴领域。二是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有效做法,推广到帮扶粤东西北地区上。三是将结对帮扶对象由行政村调整到镇一级,现有扶贫工作队从“驻村”转为“驻镇扶村”,做到强镇带村、统筹推进,推动乡村振兴持续开展。

  (七)构建完善财政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一是健全财政支农保障体系。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制定《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 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从“十四五”第一年开始,分年度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到“十四五”期末,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50%以上。进一步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推动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二是进一步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进一步扩大市、县统筹使用涉农资金比例,全面实现从省直部门主导向市县政府主导转变。按照“放得开、管得好、放得活、管得住”的原则,通过机制性、制度性措施,使省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市县政府各负其责、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切实优化财政支农资金供给结构,提升省财政支农资金供给效率。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省农业农村厅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你们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2020年10月27日

  (联系人:陈欣,电话:37288350、1382973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