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互动平台 > 政协提案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20220330号提案答复的函

粤农农函〔2022〕683号

朱颖恒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聚焦共同富裕,深化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机制的提案》(第20220330号)收悉。经综合省水利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民政厅、省教育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等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实施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行动,是省委省政府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推动广东乡村振兴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总定位总目标的具体举措,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城乡融合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共同富裕的主要平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李希书记多次强调,要做好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建立组团式、造血式、共赢式帮扶新机制,确保真正驻到实处、帮到点上、扶到根上。

  一、工作开展情况

  省委、省政府立足广东实际,有机整合“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科技特派员、三支一扶人员、志愿者、金融助理等”综合帮扶资源力量,实施“组团式”帮扶,各地各单位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组团选派优秀干部、年轻干部驻镇帮镇扶村,统筹选派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和驻村第一书记。目前,全省有7174个单位共选派8099名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参与驻镇帮镇扶村,其中驻村第一书记4090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科技厅、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行共选派“三支一扶”、科技特派员、金融助理等专业人才4000多名,团省委首批招募1030名高校毕业生志愿者驻镇参与乡村振兴。总体上看,全省驻镇帮镇扶村政策体系、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全面推进镇村同建同治同美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一是开展就业帮扶、产业帮扶和消费帮扶。各帮扶工作队围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重点任务,积极筹资金、跑项目、引技术,镇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特色富民产业不断壮大,基层组织建设有效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引进一批促发展项目,一年来,全省共实施帮扶项目8754个,引导2108家企业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投资,辐射带动低收入群众59836多人。实施系列稳就业行动,累计建设“乡村振兴车间”238个,吸纳8386人就近就业,其中已脱贫户2099人;举办培训班1419期,培训已脱贫人口90566人次。举办系列促增收展销活动,通过线上或举办脱贫村农副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带动销售4.05亿帮扶产品。二是筑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政策保障。省民政厅牵头出台《关于巩固拓展民政领域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5年过渡期内保持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的总体稳定,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按规定纳入低保或特困。三是深入实施教育普及攻坚。印发实施《广东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年全省投入“能力提升”项目资金270.91亿元,其中中央“能力提升”资金6.7亿元,编制《广东省义务教育簿弱环节与能力提升工作2021年至2025年规划》。2021-2022年共安排4370万元中央补助资金用于欠发达地区县域公办普通高中改善基本办学条件。

  (二)多措并举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各级各部门围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重点,聚焦各地优势特色产业链薄弱环节,谋划落地一批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等重点项目,通过补短板、锻长板,初步构建起“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第一,抓好国家级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示范。深入推进创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重点打造优势特色产业,示范带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二,推进省、市级重大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平台,打造一批包括蔬菜、水果、粮食、花卉、茶叶、南药等特色农产品的三产融合发展集聚地,国家、省、市各类型项目梯次布局、有机衔接,“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成型,产业化项目在带动当地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的同时,有力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快速发展。第三,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培育“粤字号”农业品牌。二是产业帮扶扎实有力,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各驻镇工作队结合当地资源禀赋优势和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的短板,在继续做好扶贫产业项目后续管理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当地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积极引进企业,大力培育发展经营主体,发挥带动作用,推进企业与农户融合发展乡村产业;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来镇兴业;因地制宜培育优势产业。驻镇工作队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发展思路,发挥各地资源禀赋优势,深入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三是加大金融帮扶力度,解决乡村产业发展融资难问题。驻镇工作队积极宣传金融帮扶政策举措,用好金融帮扶措施,探索借助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破解“三农”融资难题,密切联系农业银行、农商行、邮储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协助其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对接镇关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等方面的金融需求,加大力度撬动社会资金支持镇、村乡村振兴,以“金融活水”滋润“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推动镇域三产融合发展。四是产业园建设规模扩大,产业集群助推区域发展。目前我省已基本实现“一县一园”。截至2020年底,省财政安排75亿元建设13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加上珠三角地区自筹资金建设3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省已建设16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了主要农业县全覆盖,在产业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提高和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省已建设了一批跨县集群产业园。在第一轮产业园建设基本实现“一县一园”基础上,第二轮产业园建设类型和区域范围更加注重系统性,全面提高我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在2021年共建设了7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其中有5个跨县集群产业园,立足大区域、引进大企业、依靠大科技、做强大品牌、形成大产业,围绕优势产业带面向全省布局建设产业的“总部”“服务区”和“加油站”。

  (三)深入开展高素质农民培养工作

  一继续完善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纳入广东省中央农业发展专项,自2013年以来,我省共投入中央财政资金32187万元,培育高素质农民115051人;构建“校企协”协同育人培育主体。高素质农民培育主体为“校企协”。通过以“校”为依托、以“企”为基地、以“协”为桥梁,推动我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有序开展;建立农民培育对象库。以年满16周岁,正在从事或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务农农民、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退役军人、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服务等人员为培训对象。组织发动有需求的农民积极报名参加培训,并做到培育对象可查可跟踪;认定高素质农民培育基地。高素质农民培育通过遴选培训机构,购买社会服务方式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此项工作。在涉农高校、农业企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中,开展基地评审工作,新遴选了一批培育示范基地;实施精准培训。指导项目县(市、区)围绕本地的主导产业,科学设置通用课程、专业课程、现场学习、生产实践等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农民市场品牌意识,提升规划、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做好与市场有效对接,提升产业效益。继续推广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办好农业经理人培训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针对具有农业行业专业知识和经营管理经营的人员,开设了更高层次的农业经理人培训班,培训内容针对性更强、行业定位更高。联合广东省妇女联合会组织农业经理人巾帼特色班,通过培训提高妇女同志就业创业的能力;持续推进广东精勤农民网络培训学院建设,提供免费学习名额。推出“广东精勤农民网络培训学院”,为农民农业专业技术能力提升提供学习平台。2022年,“精农网院”提供100万个免费注册学习名额;继续选树典型营造培训氛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农民、最美乡农村土专家等评选认定活动。在南方日报、南方农村报、南方农村工作通讯、电视、网络、微信平台等各媒体进行专题专栏报道,发挥“十大杰出高素质农民”的示范带动效应,吸引更多的返乡青年、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等优秀人才到农村创业兴业,不断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推动我省农业农村事业发展。

  (四)大力度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一是加快开展摸查工作。2021年上半年,生态环境厅牵头开展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摸查调研工作,对全省5.77万个自然村开展全面摸查,全面掌握我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民情民意,为科学谋划“十四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目标提供支撑。二是出台指导意见促进污水设施建设。以全面摸查为基础,结合我省实施“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九大攻坚”行动有关部署,生态环境厅起草《深化我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行动的指导意见》并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全面部署我省“十四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重点工作。三是扎实办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民生实事。生态环境厅牵头印发实施2021年度《广东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民生实事办理方案》,建立了纳入治理的自然村储备库,明确民生实事办理任务和评估认定标准。不定期开展抽查,督促指导各市规范开展治理工作。四是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支撑。生态环境厅牵头搭建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家库及技术团队,赴各市总结交流经验做法。并在生态环境厅公众网上建立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专栏,宣传推广治理经验、工程案例,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我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政策、技术、案例等信息,加强宣传引导。五是拓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资金筹措渠道。生态环境厅积极与国家开发银行广东分行等政策性银行和开发性金融机构对接,签订框架协议,推动地市申请专项债、低息贷款等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进一步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五)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建设

  一是救助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先后出台了《广东省社会救助条例》以及《广东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广东省临时救助办法》《广东省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办法》等3部省政府规章,研究制定了《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方案》等7份规范性文件。基本建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和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分层分类的救助制度体系,全面织密扎牢社会救助政策保障网。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机制。实施建档立卡学生免学费和生活费补助政策,2016年以来共发放生活费和免学费补助60.2亿元,补助学生150万人次,有效帮助建档立卡学生顺利就学,助力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教育厅联合省财政厅和乡村振兴局,印发《做好脱贫家庭学生资助政策衔接的通知》,确保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三是加大脱贫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和就业帮扶。2021年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中央专项资金安排奖补资金28970万元,实施19所一流高职院校结对帮扶18所粤东西北地区公办高职院校计划,加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地市中职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的支持力度。支持粤东西北高职院校立项建设20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立项建设42个省级“双精准”专业。2021年全省职业院校围绕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经营、种植养殖、建筑施工、传统技艺等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年培训量超 10 万人次。四是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安排高水平本科院校部分招生计划,单独面向原中央苏区县、欠发达革命老区县、少数民族自治县及我省原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农村考生招生。在高职扩招工程中设置乡村振兴人才专门类别,助推乡村工匠学历提升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打造升级版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促进教育公平。继续推进高校定点帮扶工作和高校对口支援工作,把耕读教育纳入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五是不断提升社会救助管理服务能力近年来,省民政厅着力提升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建设,将1668个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窗口整合到乡镇(街道)行政服务中心或综合服务窗口。建设并上线运行广东省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管理系统,整合12个政府部门、28家商业银行以及证券等金融机构的24类数据信息,提升救助对象精准认定能力。

  (六)加强县域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一是全面实施完成基层能力建设三年行动47家中心卫生院、189家县级医院改造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488家乡镇卫生院、10000间村卫生站完成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大力开展54家三甲公立医院“组团式”紧密型帮扶78家县级公立医院,积极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多措并举,有效提升城乡基层服务能力。二是大力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在财政部门转移支付政策支持下,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扎实开展,面向城乡居民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等多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实施。持续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优化服务内涵、提高服务质量,202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升至79元/人,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增至29类,地方病防治、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卫生应急、健康素养促进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深入开展,各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提高。

  (七)坚持推进美丽圩镇建设攻坚行动重点工作

  一是攻坚行动高位部署推进。编制印发《广东省美丽圩镇建设攻坚行动方案》,将“美丽圩镇建设”列入2022年涉农资金大事要事保障清单,纳入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内容;印发《广东省乡村风貌修复提升指引》《关于加快推进美丽圩镇建设攻坚行动的函》,不断强化技术指导支撑。二是重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截至2022年1月底,全省市、县、镇均按要求开展行动计划、方案编制工作,19个地级以上市已印发市级攻坚行动计划;“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扎实推进,759个乡镇已基本完成;1127个乡镇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总处理能力达到602.17万吨/日,建有配套管网1.83万公里,设施运行管理逐步规范;全省生活垃圾总处理能力15.2万吨/日,建成运行的镇级转运站 1544座,“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乡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不断优化。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针对您在提案中提出的抓规划促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抓基础促产业,全面推进强镇兴村;抓培训促技能,全面培育“新农人”等相关建议,下一步,我省将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

  (一)抓好对口帮扶和定点帮扶责任落实。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要求,压实县委书记“一线总指挥”、镇村支书“一线施工队长”及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责任,构建横向联动、纵向联通的工作体系,为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鼓励组团帮扶单位统筹整合部门资源,聚焦环境整治、产业发展、民生保障、基层治理、美丽圩镇建设等重点工作,做好规划,谋划好项目,支持被帮扶地区实施一批补短板保发展项目。聚焦全省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加大督查督办的力度,以专项检查和日常督查相结合,督促各地落实驻镇帮镇扶村工作责任。

  (二)大力支持引导发展农业产业。一要做大农业主导产业。从镇域层面着眼,对当地优势农业产业资源进行统筹谋划,选择 2-3个具有一定基础的主导产业,科学布局和宣传引导。推进农村土地集中连片流转,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集约化、现代化经营,形成规模效应。二要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引导加工产能向农产品主产区、优势区和物流节点集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三要培育镇域经济。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大力开展产业项目建设、扩大招商引资,做强产业帮扶,助力更多企业、资本“引进来”“走出去”,不断提升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三)持续强化人才支撑。大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健全适合乡村特点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深入推进农业农村专业人才职称评价改革,强化人才服务乡村激励约束。优化实施“扬帆计划”,推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围绕重点产业、特色产业打造引领支撑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进一步建好用好乡村振兴人才驿站。

  (四)深入推进农村污水治理。抓紧印发实施《2022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民生实事办理方案》《广东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优先治理城乡结合部、中心村、农村黑臭水体集中区域等重点区域内农村生活污水。力争2022年底前全省新增1000个以上自然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0%以上;继续推进农村供水“三同五化”改造提升,扎实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强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进一步提升农村水利防汛抗旱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五)推动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一是实施通建制村公路单改双工程和路网联结工程升级改造。构建广泛覆盖人口聚居的主要村庄、直接服务农民群众出行和农村生产生活的农村公路基础网络。推进以乡镇及主要经济节点为网点的对外快速骨干农村公路建设,加强县道在农村公路网中的主干作用,着力加强与国省干线公路、城市道路、其他运输方式衔接,加强通村公路和村内道路连接,发挥路网整体效益。二是加强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按照“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客货并举、运邮结合”的要求,积极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工作,完善城乡客运线网布局,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单次出行直达各乡镇,农民群众经一次换乘可到县城。

  (六)继续推进省学前教育攻坚工程。指导欠发达地区合理布局普惠性学位资源,增加幼儿园公办学位供给,继续推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实践工作。推进“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收尾工作。组织全省举办义务教育簿弱环节与能力提升工作年度计划培训,建立完善能力提升月报制度;实施宏志助航计划--广东低收入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项目。通过线下集中培训和线上网络培训提升就业能力,指导高校充分挖掘校友、行业企业等社会资源,优先为困难群体推荐岗位;加大对粤东西北地区高等教育支持力度。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2022年6月25日 

  (联系人:孙雨才、张烁,联系电话:020-37288416、020-37289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