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互动平台 > 政协提案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20220289号提案答复的函

粤农农函〔2022〕667号

周世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抓好产业振兴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提案》(第20220289号)提案收悉。经综合省委组织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委网信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您的提案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一大局出发,指出抓好乡村产业振兴是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而目前我省在乡村产业振兴中仍存在着个别基层干部责任感不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不突出、科技支撑力度不够、乡村集体经济实力偏弱等问题,并针对问题从“五个着力”提出了具体举措。所提出的意见建议立足我省省情,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对我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积极的意义。

  2020年,脱贫攻坚战如期取得了全面胜利,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是“十四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近两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衔接,紧紧抓乡村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真心实意抓、真金白银投、真刀真枪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砥砺前行。

  一、抓党建强责任

  (一)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深化“头雁”工程,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复退军人等群体中培养优秀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团结带领党员群众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致富兴村。着力在基层干部德才兼备上下功夫,加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提高党性修养,进一步增强为民服务的责任感;大力开展村干部素质提升行动,组织党员参加农业技能培训,党员致富能手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提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本领。

  (二)向重点村扶持选派驻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印发《关于向重点村扶持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的通知》,持续向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红色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4090名,推动驻村第一书记深入农村抓党建、抓产业、抓治理、抓发展。

  (三)引导鼓励各类人才“上山下乡”。推动实施新一轮“扬帆计划”,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各市聚集主导支柱产业或特色优势产业,全文位、全链条引进培养该领域人才队伍,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制定《关于进一步发挥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作用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支持各涉农县和重点帮扶镇打造乡村人才振兴工作平台,吸引集聚广大青年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二、抓产业促振兴

  (一)高位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在去年底召开的省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上,李希书记强调要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时任省长马兴瑞同志强调要推进新一轮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积极引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动优势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王伟中省长强调深入推进“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引领,推动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强镇建设,并先后赴清远、韶关、广州、湛江等市调研,强调从全产业链的发展乡村产业,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做强岭南特色农业产业。自2018年以来,我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着力发展岭南特色乡村产业,以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工作力度、投入力度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在做大做强乡村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截至2021年底,全省已创建16个国家级、235个省级、55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了主要农业县、主导产业和主要特色品种全覆盖,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数量排全国首位。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全省农业产业发展了,企业壮大了,品牌打响了,农民增收了,真正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粤东西北地区131个省级产业园实际总投资362.2亿元,省级财政资金撬动地方、社会资金的比例为1:4.8;主导产业总产值3031亿元,二三产业产值超过一半;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万元/年,比建设前增长26.7%。今年,经竞争遴选,我省新增国家级产业园2个,省级产业园53个,继续在乡村特色产业上做大做强,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此外,我省还着力推进现代农业食品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建设,目前已创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个(不含农垦)、农业产业强镇57个,“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乡村特色产业正迈入发展快车道。

  (三)拓展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和品牌创建。深化“12221”市场体系建设,持续开展岭南特色农产品系列营销活动,促进产区与销区联动,采用线下与线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方式,引导资源进产区和矩阵营销拓销区,分品类组团参加国内外大型农产品交易会、博览会,依托中国国际农交会、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国际茶博会、中国国际食博会、本省或外省农业博览会等各类国家及省部级展会活动举办广东农产品专场推介活动,推动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

  2018年,广东荔枝、徐闻菠萝出现滞销,“果贱伤农”现象突出。广东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通过三年多来不断拓宽完善,成效显著。2021年,菠萝收购均价达到1.8-2.5元/斤,徐闻菠萝产值超22亿元,同比增长30.9%。广东荔枝营销完成全省151.45万吨荔枝销售重任,实现产值144.8亿元,果农称“荔枝卖出了水平”,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从菠萝到荔枝、香蕉、龙眼等岭南特色佳果,扩大到生蚝、鲍鱼、狮头鹅等水产业、畜牧业品种,“广东菠萝”“广东荔枝”“广东(梅州)柚”“阳西生蚝”“惠来鲍鱼”“澄海狮头鹅”等一批“粤字号”农产品响誉全国、走出世界。2021年,全省培育了10个品牌价值超10亿元的县域区域公用品牌,认定了300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核心企业生产基地。

  (四)着力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一是开展乡村旅游相关研究工作,编制了《广东省乡村旅游发展报告(2021)》,分析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发展环境、剖析现存问题,预测乡村旅游发展前景,推动我省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全力助推乡村振兴。二是持续打造“粤美乡村”旅游品牌,推动打造了1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57个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50条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三是推动乡村旅游业态融合发展,加快推动旅游与农业、林业、渔业有机融合,引导单一观光型产品拓展休闲、度假、美食、体验、文化创意等功能。四是扎实推动我省民宿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广东省乡村民宿示范点、驿道乡村酒店示范点,推动建设过程中突出农民主体地位,让农民受益。

  三、抓科技助发展

  (一)着力推进种业振兴。制定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推动组建省种业集团,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举办广东种业大会,实施粤强种芯工程,有效推进关键领域、重点品种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白羽肉鸡“广明2号”配套系顺利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打破国外种源垄断。开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荐,遴选研发农业主导品种83个、主推技术123项,打造142个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引导农民科学选用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

  (二)高标建设科创平台。组建5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持续推动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岭南农业重点实验室、省级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立深圳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加强33个部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观测实验站建设与管理,谋划建设广东种质银行,提升了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和能力,农业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构建更加完善。在激发创新活力上,2021年,举办3届广东农业科技创新大比武、首届广东农业科技创新产业大会,评比公布“十三五”广东省十大农业科技标志性成果、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十大科技创新示范园名单、广东省二十强农业科技创新企业以及51个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成效评估报告。

  (三)创新实施农技推广。组建农技服务乡村行“轻骑兵”,推动农技人才下沉、技术下乡,以小分队形式服务田间地头,解决农技服务下行“最后一公里”、农产品上行“最先一公里”问题,搭建起农技人员干事创业“大舞台”。创建精勤农民网络培训学院,实施百万农民技能培训工程,在全国率先开展乡村工匠专业人才职称评价,进一步强化乡村振兴科技人才支撑。2021年,启动建设40个县级农技推广服务驿站,认定4366名农村乡土专家,轮训一线农技员1405人。认定“广东十佳最美农技员”10人、“广东农技推广能手”20人、“广东省十大杰出高素质农民”10人、“广东十大最美农村乡土专家”10人。

  (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先进技术引进,试验引进全域空间种植技术、数字5G技术等,在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柯木塱基地建立试验平台,加快推动都市农业、设施农业、数字农业发展,有力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启动科技先行县共建,把从化、海丰作为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联合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开启共建模式,采用先行先试方式将新技术、新标准、新方法应用到传统农业生产上,将乡村产业智能化、科技化,实现智能种植、智能养殖、智能管理,探索构建科技支撑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机制新模式。总结推广“三结合”机制,加强科企合作、央地合作、院地合作,推广华农-温氏、省农科院-海纳合作模式,推动投资公司与中国农科院、热科院等开展成果转化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五)注重强链补链延链。针对我省多数农业产业加工能力不强、冷链物流配套不足、科技含量不高、品牌不够响等突出问题,把项目建设重点放在相关关键和薄弱环节上,促进一产向后端延伸、二产向两端拓展、三产向高端培育,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面向全省、全国,引入竞争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引入知名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团队,引入营销、流通的知名平台,优化资源要素配置,集聚优质资源,利用我省市场广阔、消费需求强劲、消费品质等优势,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一方面,改变以卖初级农产品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以二三产业为引领延伸产业链,把产品做成精品、精品做成极品、极品做成独品,满足消费者高品质需求。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拓展农业发展功能,满足多元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

  (六)加快推动农机装备产业质量发展。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升级的实施意见》,对农业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等进行了部署,全程全面高质高效推进农业机械化。突出机种和机收等环节,推进马铃薯、甘薯、玉米、花生、甘蔗生产机械化;突出种植、节水、采收和管理等环节,推进果菜茶药等特色经济作物机械化;突出环境控制、育苗、种植、采收,推进设施农业机械化;突出智能饲喂、环境控制、产品捡拾、粪污处理等环节,推进畜禽养殖机械化;突出饲喂、水质监测、尾水处理、捕捞等环节,推进水产养殖机械化。特别在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方面,立足我省省情,优先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2021年,在全省布局建设3个水稻智能农机装备示范基地,15个水稻机械化种植示范点,建设79个节能环保型水稻烘干中心项目,有效解决了水稻机械化种植、烘干等短板。

  四、强主体延链条

  (一)坚持政策引领。推动出台《广东省发展现代农业与食品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广东省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等文件,旨在指导我省乡村产业体系建设、规模扩大、产业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促进我省乡村产业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乡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新产业新业态方面,出台了《广东省乡村休闲产业“十四五”规划》,旨在指导优化我省乡村休闲产业体系,唱响乡村休闲产品品牌,推动全省乡村休闲产业发展成为城乡融合、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整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二)加强主体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是引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是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精锐部队”。近年来,我厅指导各地市以农业产业化工作为切入点,重点培育了一支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发展的农业龙头企业队伍,为我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目前,我省共有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87家,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292家;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超5000家,从业领域涉及粮油、果蔬、畜禽、水产、糖业、饲料、茶叶、南药等产业,实现涉农营业总收入超7300亿元,其中年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19家,温氏、海大、海天味业、钱大妈等12家企业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各种渠道上市、融资农业企业超150家。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质量均稳居全国前列,成为推动我省农业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深入实施“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发动13190个企业结对帮扶12672个村,投入帮扶资金124亿元,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农业龙头企业已成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领航者、见证者与受益者。

  (三)打造产业发展加工平台。协助农业农村部产业司举办全国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建设交流活动。组织省级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试公共服务平台验收,推动通过“联合研发+共享平台+助推转化”等模式,解决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技术与产业化发展不匹配等成果转化痛点难点,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融通创新和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协同发展。中试平台已初步建成为全国首个覆盖面广、配置完善、公共服务功能突出的省级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试公共服务平台。通过与企业“合作研发+共同中试”及“共享平台”相结合的模式,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省内外 100 多家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服务。指导相关市实施荔枝加工提升项目,着力补齐荔枝精深加工短板,进一步提升荔枝初加工水平。以“贡品四海纳、橘香万里扬”为主题,专场组织7家化州橘红加工企业参加第二十四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全面展示广东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成果。

  五、抓数字提质效

  (一)部署推进全省数字乡村发展工作。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数字乡村战略工作要求,印发《广东省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对全省数字乡村发展工作作了总体部署,将数字乡村发展示范作为优先行动,从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农业应用创新、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服务数字化、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等方面进行部署安排。出台《广东省数字乡村发展统筹协调机制方案》,成立了以省委网信办、省农业农村厅等36个部门组成的我省数字乡村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加强数字乡村发展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制定实施《广东省2021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加快以信息化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数字化生产力,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发展。

  (二)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共有33个国家级和42个省级示范县,各示范县共建成县级电商服务中心52个,电商服务站点6000余个,累计开展各类型电商人才培训近30万人次。各示范县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支持农村产品供应链和营销体系的建立,促进当地农特产品品牌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大力推动农村产品上行,通过完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及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夯实农村地区电商发展基础,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全省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在全国农产品价格普遍下滑的严峻形势下,广东菠萝、荔枝等农产品产值、价格“逆势上涨”屡创新高,开创进军欧美市场,徐闻菠萝田间收购均价从2018年的0.5元/斤升至2021年的1.5元/斤,年产值由9.8亿元攀升至22亿元。促进农产品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各地,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率先构建5G智慧农业试验区,新会国家现代陈皮产业园开展智慧农业大数据项目,增城区建立首个水稻精准种植“5G+智慧农业”实验基地。温氏、正大、壹号土猪、湛江国联水产等企业通过“云养殖”平台,实现农业种植精细化、智能化。阳西、连山、罗定开展数字农业试点示范县建设。

  (三)数字经济助力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部署要求,今年初,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举办《2022“留住乡念·广东美丽休闲乡村”》短视频征集活动,4月联合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行共同举办《2022“五一”广东乡村休闲精品推介》活动,发布并启动“广东乡村休闲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活动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举办,线下主场地设在广州,全省各地市、县(市、区)设立分会场或在“云端”同步参加。据不完全统计,此次活动公众号推文发布11篇、媒体新闻稿发布39篇,活动阅读量合计达约220万人次,其中新华网客户端阅读量达132.2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客户端央视频、21财经、南方+、广东经济科教频道客户端咪兔+、南财视频视频号等7大全媒体平台同步现场直播,活动实时在线观看直播合计达约100万人次,其中21财经观看量达50万,有关宣传推广我省乡村休闲旅游新业态发展。

  六、下一步工作

  (一)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顺应乡村产业发展规律,立足本地特色资源,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二)持续深入的抓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扎实推进新一轮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产业园2.0版。围绕岭南优势产业带,创建跨县集群产业园,做强全产业链,打造优势产业“总部”,培育优势产业“大品”;落实加快推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谋划布局建设一批预制菜产业园,形成预制菜产业聚集效应;支持绩效好的产业园提质扩容,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谋划建设现代种业、加工服务、设施装备、数字农业、品牌培育等功能性产业园,为全省产业园提供服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一镇一园”试点,形成国家、省、市、县、镇五级产业园梯次创建、全面推进的发展格局。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提质扩面。支持各地聚焦主导产业创建专业村、镇及农业产业强镇,创响一批“粤字号”品牌。

  (三)坚持以科技创新提效益。按照“四个面向”要求,发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创新联盟作用,聚焦“十四五”十大主攻方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岭南现代农业实验室建设,建设广州、佛山2个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推进从化、海丰2个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完善“1+51+100+10000”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新建30个农技推广服务驿站,建强农技服务乡村行“轻骑兵”,用好科技特派员,建好精勤农民网络网院,办好首席专家谈农技系列活动,打通科技进村入户通道。

  (四)坚持做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进现代农业与食品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建设,形成粮食等10个千亿级子集群以及茶叶等5个数百亿级子集群。加快推进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促进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稳步迈进。

  (五)坚持以数字赋能提效益。全面推进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用好世界数字农业大会等平台,继续按照“三个创建、八个培育”工作部署,提高乡村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水平。发展数字平台经济,推动农产品大数据和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据支撑、分析研判和调控引导能力,实施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等重点工程,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推动数字农业机制创新,抓好数字农业建设项目和数字农业农村试点。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2022年6月22日

  (联系人及电话:刘智新,020-37288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