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池直径达到6米多,可实现循环水养殖鲈鱼。 杨吉龙 摄
十年来,广东农业科技飞速发展,从种植业的设施基地建设,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到养殖场,畜禽病情诊断、养殖机械自动化;再到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探索创新,农业科技进步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顶梁柱。
近日,记者同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调研组前往河源市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先后在河源太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产业园区(下称“太二农业”)、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河源分中心(下称“灯塔实验室”)、广东美林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美林公司”)等企业走访,了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情况。
工厂化循环水养鱼
在灯塔镇结游草村,坐落着太二农业渔业产业园区——这里即将建成全国最大的室内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据了解,该项目是河源的“渔业航母级”项目。
一组数字让人印象深刻:项目计划总投资3.5亿元人民币,一期面积达2.6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直径达到6米多的鱼池;二期项目投产后,总养殖规模将达到1万吨,年产值超8亿元。
据悉,该项目于2020年10月开始建设。建成后,园区将配备工厂化养殖系统、恒温仓储系统、冷链物流系统、高标准信息化系统等项目。目前,一期项目已投产,百万尾鲈鱼不久将端上太二酸菜鱼各地门店的餐桌。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园区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池的水通过一系列的物理过滤、生物反应器以及微生物的作用去除氨氮、硝氮和亚硝氮,再通过水净化池、杀菌消毒、充氧、水质调整等操作,尾水流回到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可实现养殖水的循环利用。
聚“智”攻关产业瓶颈
走进灯塔盆地,一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T台秀”在这里精彩上演。这个横跨3县20个乡镇的盆地,2012年1月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9年2月,正式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国家农高区”)。
“高新”是农高区的发展内核,如何在农高区建设中发挥领跑作用?这是灯塔盆地自正式创建国家农高区以来坚持研究的课题。
今年4月15日,灯塔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智慧农业、生态种植、生态养殖、食品加工、质量安全五大团队和若干个子团队组建完成,全力围绕畜禽、油茶、蓝莓、茶叶、水稻、蔬菜、水果、水产等优势和特色产业,开展重大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关键问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撑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甫一入驻,成果丰硕。灯塔实验室负责人陈卫东表示,目前已完成两项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与10个科研团队达成合作意向,与17家企业签订共建共研共享协议,计划开展纳米技术开发、检测、应用、中试示范与产业化推广等工作。“各科研团队结合河源市农业的技术瓶颈,已集成创新100多项成果。”
事实上,除灯塔实验室外,更多的科技“外援”正源源不断落户农高区,为河源农业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河源动物卫生科技创新中心、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源创新研究院、畜禽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灯塔盆地分中心等一批平台建设有序推进。
种植油茶点绿成“金”
当前,河源拥有油茶种植面积76万亩,占全省面积超过四分之一,是省内最大的油茶产区。
去年,河源油茶成功入围广东省跨县集群产业园建设名单,以国家农高区为核心,依托美林公司等10家实施主体,辐射覆盖东源、和平、龙川3个县域,涉及26个乡镇的规模化油茶种植、加工及延伸产品的油茶产业体系正加速集群。
高产高效高科技,促进产业发展。据悉,美林公司从2013年开始,与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科学选育丰产、质优、高光效、强抗病性的良种油茶,培育出美林1号、美林2号、美林3号等自有优质油茶品种,有效提高油茶品质与产量。
据美林公司负责人吴凯透露,美林油茶品种系列实现全体系机械化,有效扩大产能。油茶果收获后,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山茶油技术,提取、分离、浓缩为一体,可将果子“吃干榨净”。
产业振兴,科技先行。根据河源市规划,未来油茶产业将继续倡导企业提升生产科技含量,加强对茶皂素、茶粕、茶壳等油茶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同时,开发制作河源特色的茶油保健品、日化用品等延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