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中心 > 南粤闹春耕

潮州:农机堪挑“大梁” “新农人”来接班

谢镇周先后购置了中型犁耙拖拉机、温室机械化育秧等器械。受访者供图

  自动化操作的水稻盘育秧播种机在运作,农机手驾驶着中型拖拉机在田间“奔跑”……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在春耕。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三月,正是春耕备耕的好时候,潮州的田间地头,在农民忙碌身影的背后,有农机科技的支持,更有“新农人”的新志向。

  春耕全程机械 生产更高效

  春分时节,雨润大地。广袤的田野上,农机穿梭奔忙。饶平县联饶镇后葛村田地一角,两台拖拉机马达轰鸣,正在农田里作业,平整农田为插秧做准备。另一边,农户操作着高速插秧机,完成了供秧、分秧、插秧等流程,转瞬之间,一株株翠绿的秧苗整齐有序地立在水田间。

  农户谢镇周去年购进了高速插秧机,如今操作起来非常熟练。“人工插秧一亩大概需要4小时,用这台高速的插秧机15分钟就可以完成,还可以保持行距、株距。”谢镇周说。

  自2010年开始,谢镇周大胆创新,在上级农业、农机部门的支持下,成立饶平县鸿霞农机耕作专业合作社,先后购置了中型犁耙拖拉机、温室机械化育秧、播种设备等器械。从选择优良品种开始,到机械化播种、温室育秧,机械化犁耙田,插秧机插秧,无人机喷药防治病虫害,从机械化收割、装袋、拖拉机运输到烘干机烘干,直至收获入仓,合作社的农户们已全程实行农业机械化作业生产。

  在谢镇周的带领下,全社成员辛苦打拼,该合作社成为饶平县第一个实行全程农业机械化作业生产、大面积使用无人飞机喷洒农药、掌握稻谷烘焙技术等的现代化种粮大户。该合作社年产优质粮食达220余吨,实现产值45万元。

  谢镇周认为,农业发展的出路在机械化。“我对农业和农村是有情结的。”谢镇周说,很长一段时间,村民都不愿干农业。他认为,农业还是需要有人来做,大家都进城也不现实,要有人去走一条让人耳目一新的农业之路。

  据统计,2020年,潮州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5%,同比提升10%,其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8%以上;全市使用无人机直播水稻面积3100亩,喷药防治水稻病虫害面积近18000亩次,水稻施肥面积1500亩次。

  为提高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应用水平,潮州自去年便开始引进水稻精量穴直播机、农用无人机、采茶机等先进适用机械,并举办了12期培训班,向农户提供水稻精量穴直播、无人机飞防、茶园无人机病虫害防治、机械化采茶等技术培训。

  送科技下乡 田野间深入合作

  “起步前,检查柴油的油量。注意起步要缓慢,这样才能启动高速插秧机……”日前,在潮安区的溪东种养专业合作社内,来自广东省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的技术员许旭南,正在向合作社农机手林浩荣讲解高速插秧机状态检查与使用的技术要点。

  在插秧机演示现场,一台乘坐式的插秧机在田间开始大显身手。只见其身上背着一个大箱子,箱子还连接着几条导管,随着插秧机向前行驶,一棵棵小稻苗在背后秒插入田。“这台插秧机安装了定量施肥装置,在插秧时能够通过导管,同步将箱子中装的肥料颗粒精准推送至秧苗根部附近土层,一次完成插秧和施肥两道工序。”许旭南介绍,一个农机手搭配一台高速插秧机,一天最少可以完成约30亩的水稻田插秧。

  目前,溪东种养专业合作社一共承接流转土地1200亩。去年底,该合作社通过种植花海、发展蔬菜展示、水果采摘等,发展休闲农业,成为当地的网红打卡点。“目前,休闲农业的作物和设备还在田中。虽然已经买好谷种、备好农机,但不熟悉机器的使用方式。这次培训十分符合我们的需求。”该合作社负责人黄继青说。

  科技服务是搞好春耕备耕的助推器。“春耕备耕离不开农技员的帮助,我们持续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乡村、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指导农民扩大农业标准化技术应用,特别是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潮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统计,2021年第一季度,潮州市农业农村局结合农时及时到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共派出农技人员240人次分别到潮安区江东镇、饶平县联饶镇等地开展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鲜食型玉米高效安全栽培关键技术等指导服务工作,共指导培训农民560人次,发放技术明白纸1400多份。

  更多的科技力量深入田间地头。日前,在饶平县上饶镇上善村,来自韩山师范学院的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朱慧博士带领团队,到田间现场指导茶农科学管理茶园及春茶采摘。

  “用智能气候箱晒青替代室外自然日光晒青,可以解决晒青工序中的清洁卫生、工作效率及受天气因素限制的问题。”上善村茶农许俊崇正在建设较大规模的茶叶加工厂,朱慧博士等人在现场提出不少建议,就实现茶叶智能晒青、工序之间自动传输、成茶后加工等方面的深入合作进行探讨。

  事实上,早在2018年,韩山师范学院凤凰单丛茶研究中心便已与饶平县峻韵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建“上善单丛”产学研示范基地。他们利用饶北山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着力构建生态茶园,推动传统生产工艺转型升级。

  “新农人”坚持学习 田里有新人

  在饶平县新圩镇下塔村,65岁的农户余志浩每天坚持早起,在田园里忙活。虽然年纪大,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积极学习的心。为了实现田间有效管理,余志浩凭借着读书时期积累下来的农机知识,加上政府部门提供的培训,熟练掌握了拖拉机、插秧机等操作。

  余志浩的学习热情也是被逼出来的。他发现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种田这项本该以青壮年为主的重体力劳动,却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来完成,且非常吃力。“长此以往,以后谁来种地?”余志浩在忧虑的同时,也看到了希望:通过农机可提高劳动效率,让农民种田更省力。2003年,余志浩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开展水稻社会化服务,成立了弼生农机耕作专业合作社。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因天时和人力有限往往导致生产环节效益低下。为此,余志浩将赚的钱都用于购买农机,并探索水稻直播技术。他说:“去年花7.8万元购买一台崭新的无人机,感谢政府补贴2万元。”

  余志浩的侄子余海松是合作社的年轻成员,今年34岁。积极学习先进技术的他,如今已考取各类资质证书,熟练驾驶农用机械、掌握无人机飞行技术。在他看来,无人机直播可进行播种、喷药、施肥等,既节省时间,也降低了农民耕种的成本支出,而且无人机水稻直播不受地形限制,材料补给方便,能实现直播作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也为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丰收和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谢镇周为了培养接班人,把在外打工的儿子谢灿鸿叫回老家,让他外出学习无人机飞行应用技术,并购买了两架植保无人机,专门用于为农作物喷洒农药。

  一开始,谢灿鸿并不想回家,他在外打工月薪有7000多元。谢镇周常对他说:“如果我们人人都不干农业,那大家吃什么?”拗不过父亲的坚持,谢灿鸿在2019年选择回乡投身到农业生产。

  虽然每天风吹日晒,但是今年28岁的谢灿鸿却对当下的生活开始有了一种充实感。“在熟练掌握无人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后,我能用自己所掌握的农机技术帮到周围的农民,这也是一种收获。”谢灿鸿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