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江门:鹤山市推进“清桉还茶” 发展现代茶产业

党员义工走进茶园,和茶农一起采茶,并了解茶农的生产生活情况。

党员义工走进茶园,和茶农一起采茶,并了解茶农的生产生活情况。

  眼下正是春茶上市时节,鹤山市双合镇各大茶园一片繁忙之景。

  日前,记者来到鹤山市双合镇走访时发现,不少党员义工也走进茶园,和茶农一起采茶,并与茶农拉家常,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这是我们针对侨民专门组织开展的活动,充分发动广大侨民参与乡村振兴,确保乡村振兴路上侨点村、侨民不掉队。”双合镇政府一位工作人员这样告诉记者。

  当地党委政府大力推动“党侨同心”主题党建工程引领乡村振兴,推进“清桉还茶”行动,发展“企业+基地+茶农(侨民)”产业模式。

  入户调查

  党员干部摸清 侨点村发展难题

  鹤山市双合镇现有归难侨及侨眷2100多人,占全镇总人口约10%,分布于该镇侨光、侨深、侨明等16条侨点村。近年来,侨点村的发展成为困扰双合镇的一个难题。

  据介绍,一方面,由于侨民的生产经营模式单一,发展滞后,是双合镇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工作的难点群体。另一方面,因受限于原国营华侨农场体制,侨民身份和侨点村性质“不村不居”(侨点村既不是村委会也不是居委会,侨民既不是村民也不是居民),各项乡村振兴政策难以落地。

  2018年,鹤山市双合镇党委转变思路,开始对侨点村开展专项工作。该镇提出并部署开展“党侨同心”主题党建工程,组建党员工作团队,经过连续“5+2”“白加黑”深入侨点村,来到侨民家中、茶园,听取侨民的心声和期待,了解侨民最迫切的发展需求,逐步摸清阻碍侨点村发展的问题。

  “侨点村落后、侨民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侨民虽然占有优质的茶地和茶树资源,但由于原有华侨农场时代侨民家庭承包、茶地分散经营机制和旧有的计划经济思维不适应新形势发展,加上经营规模较小、茶青价格偏低等原因制约,阻碍了茶叶品质和生产力的提高。”双合镇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另一方面,许多茶农在茶地上间种桉树,进一步加剧茶叶质低价差的恶性循环。

  试点改革

  “清桉还茶”发展现代茶产业

  侨民不能继续守着“金山”受穷,要打破原有体制就必须改革。

  去年,恰逢华侨农场第二轮茶地承包期满,改革正是时候。鹤山市双合镇党委适时把握这一有利时机,选准侨光村为试点,通过强势推出“清桉还茶”等行政措施,在保持侨民茶地经营权稳定的基础上开展经营权流转改革,优化茶地经营机制。

  去年底以来,鹤山市双合镇结合侨茶区的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把握好侨民申请采伐桉树及茶地承包期满的有利时机,在保障鼓励茶树种植和避免出现丢荒的前提下,综合考虑侨民劳动力、承包意愿、种植作物的经济效益等因素,提出了现有茶地桉树清理和后续茶地盘活的一整套方案,逐一解决了桉树退种、多占茶地、拖欠租金、权属不清、政策模糊等一系列问题。

  为解决茶厂建设、用地等问题,鹤山市双合镇先后研究制定了《茶地种植桉树采伐审批及后续发包办法》《双合镇镇属资产租赁管理规定》《茶地租赁/承包合同》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文件,加强与鹤山市财政局、资产办的沟通协作,先后攻克了茶地经营权流转、镇属资产租赁等难点问题,确保首次茶地、首次物业公开竞投工作顺利完成,为工作全面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筑好巢引来金凤凰,才能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今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鹤山市双合镇引进澳门好彩茶业公司,以其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管理、成熟的运营、广阔的市场为杠杆,撬动质量优越但效益低下的茶地资源,推广“企业+基地+茶农(侨民)”模式,形成连片化种植、精细化管理、标准化生产的产业经营格局,并以此为基础衍生发展主题旅游项目,打造支柱产业。

  据介绍,目前,澳门好彩茶业公司已集约茶地开展了生态茶园基地建设,初期投资2000万元建设现代化茶厂,预计4月底第一条生产线投产。侨光村已有25户侨民与该公司签订了土地流转和用工合同,他们实现了由农民到产业工人身份转变的同时,家庭收入将有明显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