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媒体报道

河源下屯村如何从“网红”村变成“长红”村?

  从省定贫困村到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经历了什么?农村变景区、脏乱差落后村变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的背后,下屯村如何从“网红”村变成“长红”村?

  连续几天的降雨过后,天终于放晴。不少村民早早地来到稻田,抢抓时间进行插秧。就在他们不远处,一群群白鹭飞起又降落,与忙碌的村民相比甚为惬意。稻田边,是干净整洁的柏油马路,一栋栋白墙青瓦、菜园规整的农村庭院整齐地坐落在马路边,其中还有不少农家菜馆、咖啡厅、甜品店、小卖部等。

  这里是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2020年被中组部列为“全国开展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乡村先行试点”,也是去年底刚获评定的国家3A级景区。最近的两个春节假期,这里是东源县乃至河源市最火的网红景点之一,最高峰时每天有数万游客涌入。2023年11月,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名单公布,下屯村名列其中。难以想象的是,几年前下屯村还是省定贫困村。

1.jpg

▲2023年底,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创建3A级景区,实现农村变景区。【摄影:史成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农村变景区、脏乱差落后村变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的背后,下屯村经历了什么?下屯村又是如何从“网红”村变成“长红”村的?

  打好“特色”牌,“资源”如何变“收入”

  傍晚时分,一队由数十名摩托车手组成的自驾车队浩浩荡荡开进下屯村,进入村里的农家菜馆就餐。

  车队的朱先生说:“自己与朋友们来自河源市区,平时经常骑着摩托车出去旅游,听说下屯村很漂亮,义合鸭、酸笋炒猪肚、东江河鲜等特色菜也很好吃,所以就一起过来玩。”

  如今的下屯村,已经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而说起下屯村,不少人都知道这里的红色、绿色、古色“三色”特点。

  走进下屯村,村口“啸仙故里,红色下屯”八个大字格外显眼。省审计厅办公室副主任、驻义合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陈伟表示,下屯村是广东青年运动先驱、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领袖、人民审计事业奠基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阮啸仙的故里。

  工作队队员陈立为介绍,工作队进驻义合镇以来,进一步加大了对阮啸仙红色事迹的挖掘宣传推介力度,帮扶镇村联合相关机构,编制了《阮啸仙的故事》《阮啸仙画传》《义合镇情》等书籍,联合拍摄的红色电影《阮啸仙》即将上映;重点帮扶的啸仙故里博物馆、啸仙故里党群教育服务中心、村史馆正在加快建设,再加上阮啸仙故居、闻啸轩学堂等红色遗迹,下屯村已经成为知名的红色景点。

  下屯村属于东江国家湿地公园核心景区——“东江画廊”的区域范围,湿地生态风景优美。2022年,工作队帮扶镇村在原村建筑垃圾填埋场基础上建成东江湿地审计科普园,这里很快成为外地游客、下屯村民乃至义合圩镇居民休闲的好去处。下屯村还是“中国传统村落”,目前村内保留着包括阮啸仙故居在内的14栋各具特色的客家围屋古民居。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游客数量增长并没有直接带来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旺丁不旺财”如何破解?2021年,在省审计厅驻下屯村第一书记顾小岳的大力协调推动下,下屯村大胆探索创新成立村集体文旅公司——啸仙故里文旅公司(以下简称“文旅公司”),这是义合镇乃至东源县较早成立的村级“富镇强村公司”之一。公司由村干部担任执行董事,聘请职业经理人担任总经理,负责日常运营。

  “公司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调动村里的红色、绿色、古色等一切资源,以项目化运营的方式进行开发利用,增加村集体收入,带动村民增收。”返乡青年林桂鹏担任公司第一任总经理。

  林桂鹏介绍,公司不仅开拓了电瓶车租赁、景点讲解、培训场地租赁等有偿业务,也承接了村内“花海”景点打造、复耕复种等镇村项目。

  据统计,公司成立以来,累计承接业务43项,提供服务近2000批次,实现营业收入超300万元,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而且带动村民就业人数达36人,其中固定工6人、临时工30人左右,人均增收约4万元。

  2023年,下屯村村集体收入达80多万元,是2020年的约3倍。

  延长产业链,如何让游客“慢下来、停下来、留下来”

  游客多了之后,另外一个问题摆在了帮扶干部和村“两委”的面前。“以前,村里几乎没有农家乐,也没有住宿,甚至连小卖部都没有。游客来了之后,基本都是看看就走,对村民增收的效果有限。”顾小岳表示。

  今年春节期间,下屯村内,一片片格桑花形成的花海争奇斗艳,姹紫嫣红的好景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打卡,最高峰时每天涌入的人流数以万计。

  顾小岳介绍,2021年起,下屯村充分盘活闲置土地,在冬季农闲时种植格桑花海,逐渐打造出独特的“花海IP”。尤其是过去两个春节假期,下屯村及义合镇的花海吸引了诸多游客,今年春节期间下屯村累计接待游客近17万人次,较2023年上涨约58.9%。

  这一次,下屯村准备好了。

  43岁的农村妇女朱武芳家属于脱贫户,自2016年起得到省审计厅驻村工作队持续帮扶关注。“这几年,村里变化真的很大。”朱武芳表示,两年前,看到村里游客越来越多,自己产生了开一家销售客家艾粄、油果及甜品商店的想法,得到了帮扶干部和村“两委”的大力支持。2022年7月,芳芳甜品店正式开业。

  得益于下屯村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朱武芳介绍,过去一年,芳芳甜品店为自己家带来数万元的纯收益。今年春节假期,店里曾经一天最多接待了500名左右的客人。去年底,芳芳甜品店从最初的18平方米扩充到现在的40平方米左右。

  “虽然现在我家几个孩子读书花销很大,但家里的收入已经基本能维持各项开支了。”朱武芳开心地说。

  在芳芳甜品店对面约100米左右,由义合镇返乡创业青年创办的花海咖啡几乎同时开始营业,年收入达二三十万元。

  如今在下屯村,一条集学、游、吃、住等于一体的完整的红色文旅产业链初露雏形。村里的农家乐、民宿、咖啡店、甜品店、小卖部、特产店等配套从无到有,目前已经有十几家。整个村庄不仅“火”了起来,更“活”了起来。

  2023年底,下屯村成功创建啸仙故里文化旅游国家级3A旅游景区,覆盖下屯村中心区域。2023年,下屯村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河源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启动古冰川遗迹公园建设。当前,按“文旅+”模式特色发展思路谋划布局,下屯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正越走越宽。

  产业振兴,如何多元化增加村民致富渠道

  走进位于下屯村的义合镇兰花产业基地,10多万盆兰花长势旺盛、排列整齐,部分已经开花。基地负责人张钱江正忙着给兰花除草、淋水。

  2023年3月,在顾小岳的努力下,义合镇通过招商引资建设义合镇兰花产业基地,占地约50亩。

  基地需要一名技术人员负责日常管理,顾小岳首先想到了村里的脱贫户张钱江。去年年中,基地安排张钱江到“中国兰花之乡”韶关市翁源县学习了一个月左右。回来后,张钱江很快“上手”,把兰花打理得井井有条,得到投资人的高度肯定。

  “我现在每个月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如果卖花还有提成,不比去外面打工挣得少,还能照顾家庭。”对于现在的生活,张钱江充满期待。

  顾小岳说:“经过实验证明,下屯村的气候甚至比翁源更适合种植兰花。基地二期建成后,预计每年增加村民就业近10人,年产值1000多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切入点。产业发展,为村民增收提供更多可行性。

  下屯村是远近闻名的“厨师专业村”,在外从事厨师工作的有200多人,下屯村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以厨师为职业。为增加村民就业,自2019年以来,省审计厅帮扶下屯村先后举办了7次粤菜师傅培训班,培训约300人次,对外输送专业厨师50名,对内带动村民约200人。

  2022年,粤菜师傅培训基地建成投入使用。负责人阮万能表示,目前,粤菜师傅培训基地不仅面向下屯村民,而且面向整个东源县开班培训。去年底一场针对水库移民的粤菜师傅培训,吸引了50多人报名参加。

  阮万能说:“基地作为村集体物业,目前每年可以为村集体带来10万元固定收入,有培训时提供培训服务,收取一定的培训场地服务费,平时经营农家乐对外开放营业,带动8名村民就业,忙时还会临时聘请村民帮工,仅去年就为村民增收50多万元。”

  下屯村的蓬勃发展,也让更多村民看到信心。不久前,一个酿酒厂在下屯村洋洞村小组建立起来。4月10日,由广东下屯印象红色文化公司投资的下屯村研学基地正式奠基动工。

  在下屯村游客服务中心,一袋袋包装精美的“啸仙红”牌华南农业大学航空香丝苗米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与社会服务处处长、工作队副队长陈建表示,这款丝苗米由华南农业大学提供太空选育优质香米种子和技术指导,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产值也比以前的本地稻翻了一倍,目前在以下屯村为主的整个义合镇已累计推广种植2000多亩。

  去年,在工作队支持推动下,下屯村建成了水稻烘干加工厂。加工厂占地近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总投资近200万元。加工厂不仅解决了下屯村水稻烘干的问题,还面向全镇提供精米加工服务。如今,依托华南农业大学科技和人才优势,下屯村和义合镇逐步打造涵盖种子资源、种养技术及加工生产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链。

  “目前,我们正积极探索将下屯村打造成全镇发展的强力引擎。我们积极复制下屯村创建‘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好的经验到其他村,也经常组织其他村的干部到下屯村学习交流。”义合镇党委书记曾天禧表示。

  正在建设的兰花产业,未来也将从下屯村逐步推广到义合镇其他村。顾小岳期待,未来能结合兰花科普、中小学生研学等,以下屯村为中心,打造一条兰花产业带。

  “2024年,我们将充分利用下屯村‘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义合镇一江两岸融合发展。”曾天禧表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如何解决“谁来带头干”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党建引领是根本,人才是关键。

  每逢农历一、四、七的日子,是义合镇的圩日。4月9日是农历三月初一,三三两两的下屯村民骑上电单车,跨过啸仙大桥,只需3分钟就能到达义合圩镇赶集。

  如今这种再普通不过的场景,在以前对于村民来说却是奢望。村民要去到一江之隔的镇上,要么绕路开45分钟左右的汽车,要么坐渡轮前往。与义合镇直线距离仅几百米的下屯村,却成了全镇最“偏远”的村庄之一,发展十分落后。

  两年多前,啸仙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彻底改变了下屯村交通不便的历史。啸仙大桥的开通,凝聚了三批帮扶人的心血。

  对于下屯村,广东省审计厅“情有独钟”。脱贫攻坚战时期,省审计厅先后派出两批6名驻村干部对口帮扶下屯村。2021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决策开展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以来,省审计厅又与华南农业大学组团帮扶义合镇,派出驻下屯村第一书记。而啸仙大桥谋划于第一批、正式动工于第二批、建成通车于第三批帮扶时期。

  在下屯村,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省审计厅党组及历任厅长高度重视对下屯村的帮扶工作,按照高位规划引领、选优配强帮扶力量、千方百计筹集帮扶资源、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帮扶思路,自2016年至今前后选派3批8名年富力强的审计青年骨干参加帮扶工作,我们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以当地干部群众发展需求为导向落实帮扶政策和项目建设。”陈伟介绍,自2021年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开展以来,省审计厅、华南农业大学、河源市审计局3家帮扶单位已累计为义合镇争取各类帮扶资金超8000余万元,其中就包括帮扶启动位于下屯村的啸仙故里博物馆、水稻烘干厂、东江湿地审计科普园等18个乡村振兴项目建设。

  从2019年驻村帮扶开始,顾小岳已经参与下屯村帮扶工作近5年,参与了村里大大小小各个项目的推进工作。几年前,下屯村洋洞小组有几户村民由于没有安全的小桥和道路,出行十分困难,由于资金不足,顾小岳曾经尝试买材料、找村民自己干。经过不断努力,在当地施工的一家企业主动提出无偿捐建,最终解决了多户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原本10户常住居民都不到的洋洞村小组,现在很多人都回去了,还有村民建了酿酒厂。”顾小岳说。

  “从脱贫攻坚时期,到如今推动乡村振兴、实施‘百千万工程’,下屯村的发展可谓硕果累累。省审计厅等帮扶单位带来的不仅是资源、项目等,也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让原本村干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得到彻底扭转,开始一心一意谋发展。”曾天禧说。

  2020年,在帮扶单位省审计厅和义合镇党委的积极动员下,河源市源城区原纪委常委阮蔼宜退休后作为杰出乡贤回到家乡担任下屯村党支部书记。“看到家乡在省审计厅大力帮扶下发生那么大的变化,我义无反顾地回来了,希望能够为家乡多做一些事。”阮蔼宜说。

  回村后,“头雁”阮蔼宜很快进入角色,带着党员干部走访村民访贫问苦,推动帮扶村中项目顺利落地。“省审计厅帮扶下屯村8年来,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村党组织战斗力大大加强,村‘两委’干部精气神得到很大提升,村里的乡村振兴项目也得以更好地落地推动。”阮蔼宜说。

  从省定贫困村到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背后的发展启示

  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的重点工作之一。

  短短几年时间,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从一个原省定贫困村,变成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并创建了国家级3A级景区,走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今年是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关键一年,作为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下屯村的发展,给我们推进“百千万工程”带来哪些启示?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实施“百千万工程”过程中,各县镇村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不同,应该明确发展定位,针对不同村制定实施差别化政策,引导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推动各尽所能、各展所长。省委书记黄坤明多次强调,实施“百千万工程”,因地制宜是方略。下屯村是我党早期农民运动的卓越领导人之一、“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阮啸仙的故里,具有优越的红色资源。下屯村不断挖掘弘扬阮啸仙事迹,通过维护阮啸仙故居、闻啸轩学堂,建设啸仙故里博物馆,成立啸仙故里文旅公司等,不断提升“啸仙故里”品牌知名度,打造出一条红色文旅产业链,实现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的统一,推动村民增收致富。全省县镇村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规划引领,找准定位,谋长远之策。

  示范带动、典型引领。实践早已证明,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大水漫灌式”“高射炮打蚊子式”的方式不仅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而且效果事倍功半。“百千万工程”怎么干?典型引领很重要。通过集中资源打造典型、树立标杆,可以为“百千万工程”的推进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推动形成敢为人先、不甘人后、你追我赶、互促共进的浓厚氛围。黄坤明指出,要“引导各地在创先争优中实施好‘百千万工程’,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奋勇争先”。作为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下屯村对整个义合镇的乡村振兴已经形成了较强的“引擎”作用。下屯村红色文旅产业的发展,为周边乡村带来了更多的游客量。下屯村的航空稻、兰花等产业,未来都将在全镇铺开,带动全镇产业振兴。各地在推进“百千万工程”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典型县镇村的打造,同时做好总结复制推广典型县镇村优秀经验工作。

  久久为功、苦干实干。实现共同富裕,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黄坤明到茂名高州开展“百千万工程”专题调研时,就要求“紧抓实干、久久为功、见行见效”。在下屯村,很多项目的推进旷日持久,但只要是有利于乡村长远发展的项目,帮扶干部和村“两委”就会全力以赴。比如,啸仙大桥的开通凝聚了三批帮扶干部的力量。村中目前十几家农家乐、民宿等的开办,也离不开第一批帮扶干部大力弥补基础设施短板的努力。在“百千万工程”实施中,各地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既要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