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期
广东省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中心 2017年5月22日
早稻中后期病虫发生趋势预报
依据病虫源基数、病虫发生规律、栽培管理和气候特点等因素综合分析,预测广东省早稻中后期病虫总体偏重发生。
一、发生趋势
稻飞虱:偏重发生。粤东稻区中等、局部偏重发生,其余稻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450万亩次。
稻纵卷叶螟:中等、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100万亩次。
钻蛀性螟虫:中等发生。粤东、粤北稻区中等、局部偏重发生,其余稻区偏轻发生。发生面积450万亩次。
纹枯病: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100万亩次。
稻瘟病:在历史病区、感病品种上中等、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50万亩次。
此外,大螟、稻蝽、稻秆潜蝇、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细菌性条斑病、橙叶病等也有不同程度发生。
二、主要依据
(一)病虫基数
稻飞虱:当前,田间虫口密度偏低,但田间虫量上升较快,褐飞虱占比偏高。据各地5月16日调查,全省监测点观察圃平均百丛虫量725.9头,低于去年的1916头;褐飞虱平均占比11.1%,高于去年的6.7%;大田平均百丛虫量481.5头,低于去年的750.5头。阳春站5月16日调查,观测圃百丛虫量2120头,褐飞虱占比18.3%,大田普查一般百丛虫量734-1226头,高的2950头;开平站5月11日和16日观测圃百丛虫量分别1200头和2000头,褐飞虱占比5.0%,大田普查百丛虫量分别为1000头和1400头;紫金站5月11日和16日观测圃百丛虫量分别为610头和1052头,褐飞虱占比分别为2.0%和6.0%,大田普查百丛虫量564头和1020头;韶关站5月16日调查,大田普查一般百丛虫量550-850头,高的1000-2240头。
稻纵卷叶螟:田间虫量较低。据各地5月16日调查,全省监测点平均亩蛾量84.6头,低于去年的147.6头;平均亩幼虫量3206头,低于去年的4267头;平均卷叶率0.6%,低于去年的1.7%。阳江站一般亩蛾量150头,高的453头;一般亩卵量6600粒,高的132000粒;一般亩幼虫量7650头,高的18000头;一般卷叶率4.0%,高的7.1%;高明站平均亩蛾量416头,平均亩幼虫量4460头,高的10520头;平均卷叶率3.1%,高的5.3%;韶关站一般亩蛾量65-350头,高的400-670头;一般亩幼虫量400-800头,高的1200-1500头;一般卷叶率0.05%-0.2%;汕尾站一般亩蛾量120-350头,高的600头;一般亩幼虫量300-1100头,高的1800头;一般卷叶率0.1%-0.3%,高的0.4%。
钻蛀性螟虫:田间虫源基数不高,发生分布不平衡。据各地5月16日调查,汕尾、韶关、惠州、肇庆等地二化螟一般亩幼虫量30-130头,高的350-480头,螟害率0.01%-0.6%,高的2.0%-16.0%;湛江、茂名、河源、惠州、肇庆、云浮等地三化螟一般亩幼虫量20-105头,高的150-450头,螟害率0.01%-0.2%,高的1.0%-2.0%。
稻瘟病:稻叶瘟在我省部分地区感病品种发病,个别品种发病较重。据各地5月16日调查,全省监测点发病田块平均病叶率5.5%,高于去年的3.7%。高州站发病田块一般病叶率5.4%,高的15.6%,主要发病品种为Y两优143 ;紫金站发病田块一般病叶率2.0%,高的13.0%,平均病指0.5,高的4.3, 主要发病品种为特优668、晶两优1125、五优321、科两优901、深优9789、七山占等。
纹枯病:禾苗已进入拔节期,田间荫蔽,低洼浓绿田块已普遍发病。据各地5月16日调查,全省监测点大田普查平均病株率为11.4%,高于去年的9.5%。茂名站一般病株率11.0%,高的32.0%;惠州站一般病株率4.0%,高的82.0%;汕尾站一般病株率9.4%-39.3%,高的54.7%。
(二)气候条件
据广东省气候中心预计,5月下旬至6月中旬有5次大到暴雨的降水过程,降水集中在5月下旬前中期、5月底6月初、6月上旬后期,6月中旬前期和后期。高温高湿天气条件利于迁飞性害虫迁入、繁殖和流行性病害扩展蔓延。
(三)种植品种及栽培条件
水稻品种多,抗性不一,粗秆大穗的优质稻有一定种植面积,生长量大、田间郁蔽,易形成高温高湿的田间小气候;偏施迟施氮肥现象时有发生;部分田块排水露晒田不到位等,利于多种病虫发生为害。
三、防治建议
各级植保部门要高度重视早稻中后期病虫监测预警和防控工作。一要抓好病虫监测预报预警,全面掌握重大病虫发生动态,及时准确发布病虫情报,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二要因地制宜制订防控对策,加强分类指导,落实防控措施,重点抓好稻飞虱、稻纵卷叶螟、钻蛀性螟虫、稻瘟病、纹枯病的防控;三要积极推进水稻重大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大力推广应用农药减量控害和绿色防控技术,确保防控取得效果;四要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采用手机短信、病虫电视预报、培训班、观摩会等多种形式,把病虫预报和防控技术传递到千家万户,提高植保科技的入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