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注重发挥科研机构力量,实现产学研大联合

  广东各地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标准种养示范区、精深加工中心、贸易集散区和品牌旅游线路等是“标配”。近期,南方农村报记者走访调研发现,部分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还有“加分项”——善于将科技创新与农业发展相融合,在园区内打造农产品研究院,引进农业科技高端人才,推动产业进一步发展。

  省内科研单位于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罗定市与广东药科大学等单位组建广东肉桂研究院,德庆县与广东省农科院共同构建贡柑标准化栽培体系,平远县与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搭建产学研共建平台……随着农业科研人员深入各产业园,科研成果实现落地转化,既有利于广东各地构筑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平台,提升农业发展层次,又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2018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方案》中提到,要建设现代技术与装备集成区,推进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配套组装和推广应用现有先进技术和装备,探索科技成果熟化应用有效机制,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和创业平台作用,支持农业技术创新团队和农业科技特派员为产业园服务,将产业园打造成为技术先进、现代设施装备配套加速应用的集成区。各地正朝着这个方向奋力前行。

潮阳丝苗米产业园升级了水稻烘干设施,日烘干量可达700多吨,让合作社的小农户共享技术带来的便利。

  政策扶持:出台奖励措施 加大资金投入

  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支撑基础。广东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把科技摆到了重要位置。总分100分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实施主体绩效评价表》中,对科技支撑的要求就占了20分,包括科技投入、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转化等。

  在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过程中,要实现科技创新,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各县(市、区)政府作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责任主体之一,已陆续出台相关举措,为农业科技创新创造条件。

  拥有700多年青梅栽培种植历史的普宁市,由于深加工技术跟不上,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虽然出产的果品优良,但总在低端制品上徘徊,出口日本以干湿梅等半成品为主,再由日本的加工厂进行深加工后销售。为了破解技术难题,普宁市从2016年开始,拨付财政科研经费支持青梅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投入资金支持重大科技专项研发、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创新团队引进等。政府扶持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今年,普宁青梅产业园入选第二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当地政府表态,将在各级财政支持的项目立项中,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这为产业园青梅企业的高新技术攻关和青梅产品精深加工创造了有利条件。

  罗定市也为建设肉桂产业园提供了政策支撑和保障机制,特别是在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方面。据介绍,该市出台了针对肉桂产业科技创新的奖励机制:为促进肉桂生产、研发等融合和全产业链开发,通过省级或国家级肉桂新品种申报的;通过技术研究,显著改善传统肉桂加工工艺的;通过技术成果转化,开发新产品并推广上市,年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以上的,均可获得相应奖励。

  不仅如此,罗定市针对具备中医药等重大科研技术的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和个人等各类创新主体在产业园内建设研发机构,对产生引领性、突破性、创新性技术成果或推动重大科研技术产业化的,给予研发扶持经费。

  科研落地:成立研发机构 促产学研融合

  罗定肉桂产业园建设的一个亮点是,成立了广东肉桂研究院。据了解,科研力量不足是阻碍罗定肉桂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资源配置不够,研发层次较低,导致产业发展的重大科研问题研究不够,甚至是无力开展。例如,肉桂新品种选育培育等研究工作滞后于产业发展,导致肉桂资源开发的空间不足、产业链受限。

  为解决这一问题,罗定提出了以广东药科大学、广东省农科院牵头,与国家级和省级相关科研机构对接,企业共同参与的形式,组建广东肉桂研究院。该研究院将重点对接各个岗位科学家的科研成果,重点研究肉桂栽培技术、肉桂加工技术等,加强产学研协同高效融合,加快肉桂产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德庆的贡柑产业园也致力于开发产学研融合项目,推动科研成果落地。德庆县农业局副局长覃伟翰介绍,针对贡柑销售期较短、竞争力不足的劣势,德庆市与广东省农科院共同构建贡柑标准化栽培体系,计划在2019年探索贡柑树上保鲜技术及应用,延长贡柑销售期,增强品种竞争力;计划到2020年制定完成推广肥水药一体化、免耕栽培、以梢控梢保果、防护带防木虱、贡柑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等一整套贡柑种植技术。“我们计划近期制定《生产投入品监控监管章程》,并成立1所研发机构。”

  平远脐橙产业园则与广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省内外高等科研院校合作共建产学研平台,规划在大柘镇凤池村建设1个50亩脐橙脱毒苗木繁育基地,主要用于建设无毒柑橘育苗温室及炼苗基地。产业园负责人介绍,基地除了输出优质脐橙种苗,丰富柑橘品种,延长采收期,还能预防黄龙病、炭疽病等病虫害,将实现年供脱毒苗25万株以上。

  企业带头:应用先进技术 实现提质增效

  企业是技术创新、成果产出与转化的主体,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应起到带动作用。在各地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过程中,一些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主动求变,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广东和利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和利农公司”)是澄海区蔬菜产业园的实施牵头主体,也是国内为数不多形成“育繁推”一体化经营模式的蔬菜种企。1996年至今,该公司研发生产品种1250个,品种发明专利2个,通过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15个,后续认定品种20个,年供种量超600吨,年创社会价值高达34亿元,率先尝到了科技创新的甜头。

  “农以种为先,种子是整个蔬菜产业链的源头。”和利农公司董事长陈木溪表示,通过蔬菜产业园的建设,将打造一个走在全省前列的“良种+良法”现代基地,“一方面通过地展,将优良品种集中展示,带动周边农民种植高产、优质的蔬菜品种,提高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则通过引进先进设施设备,实现现代化、智能化蔬菜种植,通过示范带头,改变农户固有的种植理念,促进种植效率及效益的提升。”

  在平远脐橙产业园建设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则是平远脐橙产业的标杆性人物——李金平及其果园。1996年,李金平在全县率先种植脐橙,后遭遇黄龙病爆发,500亩果树一半染病,经过科学防控,保住了果园。如今,他的果园成为产业园的标准示范基地,他也肩负起传播科学防控黄龙病技术的重任。“产业园既能满足脱毒苗木的供应需求,又能解决种植技术问题,让果农增产增收!”

  目前,李金平的示范园正在试验一款自动喷雾病虫害防治设施。“该设施大大节省了人力和用药量,20亩果园仅需1个小时就能完成喷药,用药量从7000斤减少到2000斤,管理更加轻松;设施的雾化能力也很好,提高了防治病虫害的效果。”李金平表示,未来将把该技术推广给园内其他果农使用。

  科技共享:推广高新技术 让小农户受益

  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集聚效应,能够使现有的农业先进技术和装备实现最高效的利用,让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小农户享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随着贡柑产业园的布局建设,德庆着力完善农业服务组织,大力发展社会化技术服务,组建了柑桔专业修剪队、植保机飞防队、专业采果队、农机服务队等,该举措也将产业园内一批待业人员培育成为具备一定技术能力的劳动力。

  据介绍,德庆贡柑产业园逐步实现了集成推广贡柑节本省工高效关键栽培技术和绿色生态防控技术,使优质贡柑的种植面积占园区贡柑总面积的80%以上,产品品质得到有效提升。“预计2020年园区贡柑产量可达15.6万吨,产值15.6亿元,占园区农业总产值70%以上,将带动园区78%的农户(3500户)增收20%以上,人均增收0.5万元。”覃伟翰称。

  参与廉江红橙产业园建设的广州农惠通智慧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炳尧表示,希望为廉江红橙引入农业大数据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为基地的管理、生产、果品销售提供帮助,还可以建立农产品溯源系统等,为产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一旦方案通过,我们将免费为产业园基地提供软件和硬件设施。”他称,已有几十家业主对项目表示感兴趣。

  平远脐橙产业园也坚决走科技共享之路。据悉,产业园生产基地将统一推行实施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管道滴灌节水技术,生产机械化率不久将达到60%。

  记者观察

  产业园建设要用好科研“利器”

  一直以来,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总伴随着颠覆式科技带来的突破。可以说,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出路。因此,如何利用科技创新为农业产业赋能,是各地党委政府、农业企业时时思索的问题。

  《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指引(征求意见稿)》特别指出,现代农业产业园要以科技支撑作为建设工作的保障措施,要实行一园一团队对接服务,依托省级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组建技术指导团队,为产业园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农业科研单位人才济济,农业科研不断取得新突破,可谓是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利器”。然而,农业科技创新的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现象长期存在。

  因此,将省级农业教学科研院所列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责任主体之一,负责建设统筹推进和组织管理工作,是一项意义深远、可行性强的举措。现代农业产业园聚力发展当地特色农业产业,以此为依托,“象牙塔”内的科研成果便能够精准聚焦,与农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未来的科研课题,也能够与生产需要紧密结合。

  如此,对现代农业产业园而言,弥补了农业企业研发水平、成果产出与转化能力的不足,高效促进了新旧动能转换;对科研机构而言,则真正实现了让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