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互动平台 > 人大建议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850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杨文标(等)代表:

  您们提出的关于关于加快推动粤茶振兴工作的建议收悉。经综合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农科院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广东省茶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把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富民兴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充分发挥资源和市场优势,通过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项目建设以及国际茶日、茶叶产业大会等系列活动,奋力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极大提升茶叶产业的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价值。一是产业基础稳固。2022年全省茶叶生产规模持续增长,种植面积达149.2万亩、同比增长11.4%,总产量16.08万吨、较上年增长15.3%。二是产业集聚发展。全省茶叶生产主要分布在东翼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形成了以潮州、梅州为主产区的单丛乌龙茶,以清远、韶关、河源为主产区的特色红茶,以梅州、河源、湛江等为主产区的大叶种绿茶,以江门新会为主产区的特色柑普茶、柑红茶等优势产业集群。主产区梅州、潮州、河源、清远、揭阳、韶关、湛江、惠州、肇庆和云浮10市,茶园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85%以上。三是资本参与度高。不少社会资本,包括外商、外资,在广东投资兴办茶场,有效促进茶叶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总体来看,我省茶产业发展呈现新趋势。生产目标上:从注重总量增长,向更加注重茶类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和优质安全并重转变。组织方式上:从分散农户的小生产,逐步向企业为主发展的规模化生产经营转变。经营理念上:从注重经营产品,向更加注重经营品牌和品牌文化、企业文化转变。产业功能上:从单一的食品饮用功能为主,向食品、保健、文化、旅游等多功能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交易方式上:从现实的“有形”市场,逐步向“互联网+茶叶”的“无形”市场拓展。

  二、推动粤茶振兴的主要做法

  (一)构建市场体系,强化粤茶品牌建设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省农业农村厅以广东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为重要抓手,加快推进茶叶等广东特色优势农业品牌建设工作,全面推进“粤字号”农业品牌创建行动。一是系统部署,规范管理。持续开展农业品牌目录建设,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和品牌示范基地纳入广东“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管理,全省统一评价标准;对各类品牌主体进行上市季监测和年度经济表填报工作,定期开展消费者满意度调查,组织专家组对区域公用品牌发展进行评估,动态掌握农业品牌发展成效,将监测工作纳入年审评价;大力推广区域公用品牌产品供应标准,深入推进“六新”基地(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新营销、新农人)建设,融合产品标准化生产、品质把控与品种改良,落实信息监测机制,推动标准化上市供应。二是多维发力,开拓市场。充分运用全媒体宣传手段,广泛开展品牌宣传推介,采用云直播、云发布、云签约、云采购、云消费、云拍卖、云上花市等数字营销模式助力品牌打造,产品销售;加强农产品采购商、经纪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农产品采购商联盟作用,建立农产品采购商服务中心,持续推动广东农产品走进大市场.三是打造平台,扩大影响。通过举办五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组织“粤字号”品牌企业参加农交会、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国际茶日”、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等大型展会活动,持续扩大茶叶在内的“粤字号”农业品牌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和占有率。目前,我省共有潮州单丛茶和英德红茶2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8个省级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90个茶叶类“粤字号”农产品品牌,33个茶叶类“粤字号”品牌示范基地。

  (二)加强科技创新,助力产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茶产业科技创新工作,在种子、种植、加工生产等全产业链各环节精准发力,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一是实施“粤强种芯”工程。在茶叶方面,支持广东省茶树种质资源库运行维护、广东主栽大叶种红茶茶树品种英红九号香气改良研究等茶树资源收集及选育工作。我省新增茶树资源240份,累计收集国内外茶树资源2000多份。省农科院在梅州建立茶树种苗育繁推一体化基地,孵育的高香型、特异功能性等广东特色优质茶新品种和新品系20多个,年均提供茶树种苗1000万株,有效推进广东省茶树良种化进程。二是构建全产业链质量标准体系。省农业农村厅持续推进生态茶园建设,组织科研机构开展技术攻关,系统集成了一批围绕实现化学农药零投入的生态茶园建设的科技成果体系,有效保障茶叶生产质量安全。组织制定了《广东茶园生态管理技术良好规范》(DB44/T 2209-2019)等系列标准10多项,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目前共有168家企业先后创建和通过生态茶园认定,4个产茶县/镇评为广东区域品牌生态茶园创建县/镇,覆盖主要茶区,辐射带动茶园面积超30万亩。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积极研究编制茶叶地理标志产品、地方特色茶叶茶种保护、茶园管理、病虫害防治、生产技术等标准规程,先后批准发布茶业相关地方标准30项。此外,全面推进检验检测机构、认证机构能力建设,支持开展有机产品认证等高端品质认证。目前全省有效茶产品认证证书共531张,其中有机产品认证证书290张、良好农业规范证书2张、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99张、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认证证书112张、自愿性工业产品认证证书28张。三是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截至目前,我省已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茶叶类)7个,建成一批涉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按照《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指引(试行)》《2021—2023年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要求,各涉茶产业园在加工工艺研发及系列产品开发、数字农业、农业设施、农业机械装备等方面开展技术创新,打造了英九庄园为代表的国内红条茶领域首个年干毛茶供应能力超100万斤的“1+N+家庭农场+科技”产业化联合体,实现了茶叶智能萎凋、揉捻传输、发酵控制、自动烘干等茶叶加工全程连续化、自动化和清洁化,成功完成了从人工经验向自动控制转变,显著提升农业企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四是培优扶强经营主体。以农业产业化工作为切入点,重点培育了一支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发展的农业龙头企业队伍。截至目前,包括茶叶企业在内我省共有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87家,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403家;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超5000家。五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省农业农村厅联合高等院校组织茶叶生产经营主体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理论教学与实操相结合,有力提高参训学员的能力素质。

  (三)发挥资源优势,不断丰富茶文化内涵

  我省历来重视传承、弘扬、推广茶文化。一是完善茶文化相关非遗项目名录。将英德红茶、擂茶粥、陆河擂茶、罗氏柑普茶、康禾贡茶、玉湖炒茶等制作技艺,以及笔架茶制作工艺、潮州工夫茶艺等列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2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省潮州市“茶艺(潮州工夫茶艺)”参与联合申报。二是做好茶文化相关非遗项目的宣传推广。组织潮枫溪手拉朱泥壶、潮州工夫茶艺等非遗项目精彩亮相赴山东参加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组织广东电视台、“南方日报”“南方+”等省级媒体和新媒体对潮州工夫茶艺进行广泛宣传,并在潮州举办“茶和天下 共享非遗”线下活动、工夫茶艺专题成果展览、潮州工夫茶艺保护与发展座谈会。三是推动茶文化和旅游融合。支持英德、潮安等一批粤茶产地打造茶文化主题旅游产品,引导开发茶文创相关产品。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持续增强产业竞争力

  引导潮州单丛茶产区、英德红茶产区、客家绿茶产区、新会柑茶产区等集聚协同发展,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提升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茶叶特色产业强镇建设水平。推动茶叶现代化加工,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效率,提升茶叶综合利用水平。依托广东乡村产业投资联盟等平台,推动金融、用地、人才等要素向茶叶产业集聚,促进产业持续发展壮大。

  (二)努力激发市场活力

  强化主体培育,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激发中小茶企创新活力,扶持新式茶饮企业发展,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推动茶业标准化工作,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开展“湾区认证”等高端品质认证。持续推进茶产业“12221”市场体系建设,发挥广交会、广州茶博会、深圳茶博会等影响力,承办全国及全球性行业活动,巩固提升广东茶叶流通枢纽、国际商贸中心地位,推动建设国际茶叶交易中心,定价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

  (三)注重提升茶科技支撑

  继续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开展区域生态茶园创建工作,扩大辐射带动范围。大力开展农技服务轻骑兵行动,推广种植茶树主导品种和应用主推技术,提升科技推广服务水平。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组织科研机构开展种质开发和品种改良,定期开展生产技术培训,探索建立数字化生产模式,支持茶叶企业加强产品研发和创新。

  (四)不断拓展茶文化功能边界

  进一步加大对广东茶文化的挖掘整理,创新茶文化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深化产业融合发展与文化兴茶。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大赛为平台,推动茶文化相关文创相关产品的设计及落地生产;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茶文旅融合项目,打造一批精品景点、度假区、乡村旅游点;丰富茶文化产品和服务,开发茶村康养、茶俗体验、制茶体验、非遗手作、茶科普研学等茶旅产品。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们对“三农”工作的关心支持!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2023年6月18日

  (联系人及电话:陈皓阳,020-3728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