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省内信息联播

潮州:潮安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 从小镇走向世界

凤凰春晴晒青忙。采青后的单丛茶,经过晒青、晾青、浪青、发酵、炒青、揉捻、烘培七道工序方成。 吴秒衡 摄

  雨生百谷,春山戴帽。谷雨,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随着大庵宋种开采,凤凰山的春茶季悄然过半。

  北纬23°53’,东经116°40’,凤凰墟——大庵宋种所在地,其高山地带是优质单丛茶的集中产区,也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潮安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的核心遗产地。

  南宋至今700年光景,潮州凤凰山地区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出一套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茶业生产与文化体系,包含了单丛茶单株采摘、单株制茶、单株销售的生产理念,也包括了古单丛茶树保护与生态化茶园管理、半发酵乌龙茶加工技术及潮州工夫茶文化等。

  如今,这一古老的农业文化遗产依然生机勃勃。

  人与茶树相伴逾700年

  从空中鸟瞰凤凰镇,一圈圈茶树就像大地的指纹。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让凤凰山常年雾气萦绕,600米以上的高山气候温和,酸性红壤富含数十种微量元素,造就了独特的遗产地生态。

  凤凰单丛茶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嘉靖二十六年(1584年)的《潮州府志》,里面有关饶平县(凤凰镇旧属饶平)田赋的记录写道,每年须贡“叶茶一百五十斤二两,芽茶一百八斤三两”,可见明朝时凤凰单丛已名满天下。

  在百姓口口相传的历史故事中,“贡茶”历史可追溯至南宋末年。相传宋帝赵昺南逃路经凤凰山,口渴难耐,畲民献红茵茶汤,获赐名“宋茶”。位于凤凰山脉第三高峰山麓的石古坪畲族村是福建、浙江等地畲民公认的畲族祖居地。石古坪村党支部书记蓝奕锋说,畲民常年游走凤凰山采集渔猎,意外发现野生茶叶能防暑提神,逐渐形成“畲山无园不种茶”的传统。

  据最新编修的《凤凰单丛茶古茶树丛谱》统计,凤凰山200年以上的古茶树有4682株,拥有其中1000多株的大庵古茶树茶园与乌岽村形成的万亩连片古树资源保护区,其数量之巨、集中分布面积之大为国内罕见,是广东独有、世界稀有的栽培型单丛古茶树资源宝库,是业内专家公认的“世界罕见的优质古茶树资源”。

  遗产地现存最古老的单丛茶树为植于凤西村大庵自然村的“大庵宋种”。它在这片土地上已经生长了580余年,就像是凤凰山的图腾,烙印在每一个茶人的精神世界。

  古茶树的种群保护颇为坎坷。潮州凤凰单丛茶博物馆运营经理黄坪林回忆,凤凰山百姓曾为生存开垦茶田种番薯、花生等充饥,导致全镇茶园面积缩减到2000多亩,古树种群也随之萎缩。进入1980年代,凤凰单丛茶经济效益向好,茶园种植面积扩大,农民保护茶树的意识亦随之回归。1996-1998年,因天牛虫害、地质灾害、管理失当、过度采摘等,近80株单丛古茶树枯死,其中包括李仔坪村树龄600年的“望天茶”和树龄600多年的“团树叶”。

  潮州凤凰单丛茶博物馆设有一个“宋种1号”标本馆。黄坪林介绍,这株“宋种1号”原生在海拔1150米的乌岽山,树龄超700年,因根系老化、霜冻虫害及人为影响等,于2016年枯死。它被制成标本收藏,时刻警醒人们重视古树保护。所幸,“宋种1号”早已经批量扦插繁殖了大量后代,其良种基因得以存续。

  村民是所有者也是保护者

  茶不争高,争的是年深日久。今年大庵宋种的新茶“清明前就被一个老板整株包了,十四五斤毛茶能卖五六十万元”。谈起收成,大庵宋种守护人黄宝国喜笑颜开。大庵宋种属于黄栀香型,细品有浓郁的栀子花香。

  凤凰单丛茶有单株采摘、单株制茶、单株销售的传统,由此形成了一树一品、一品一香的特性,至今已发展出80多个香型。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唐劲驰表示,凤凰单丛茶具有资源唯一性和鲜明地域性,是我国茶树品种中花香类型最多样的。

  凤凰茶农有代代相传的种植智慧。大庵村几乎家家有古树,人人懂种植。黄宝国家祖辈守护大庵宋种,超三代人传承管护,茶树管理模式自成一体。“我们会用石头砌石坎护基,防止水土流失。每年6月、9月,我们要松土,让根系呼吸顺畅,同时除去老化的根系。最重要的是防虫害,5月是天牛产卵的时候,清理虫卵相当关键。”

  相较于1990年代急速扩大种植规模,如今的茶农更为长远计。潮安区茶叶协会会长林伟周是生态茶园的坚定推广者。他在茶园套栽樱花、紫薇等花木,防止水土流失,涵养土壤水分和湿度,“生态茶园就要头顶森林做的‘帽子’,脚踩山泉溪流”。他还设立苗圃场繁育基地,1988年至今繁育了数十类单丛优新良种。

  当地各级政府也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寻求现代技术加持。针对凤凰单丛茶树的天敌——天牛虫害,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于2019年提出“农业防治+理化诱控+生物防控”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修复古茶树15000多株,天牛防治率达95%。

  传统智慧和先进科技的融合,为传承保护凤凰单丛茶文化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动能。农业农村部全球及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主任闵庆文很赞赏凤凰镇的单丛古树保护模式。他说,政府支持、科研助力、农民管护缺一不可,尤其“村民是农业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所有者,也应当是保护者、受益者。让村民管护,有助于建立‘自己的’意识,增强保护主动性,提高文化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