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通知公告

印发2011年广东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联防联控工作方案的通知

粤农办〔2011〕145号

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近年来,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我省水稻产区逐步扩散为害,并呈加重发生态势。2011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我省中晚稻发生形势严峻,流行风险加大,严重威胁我省水稻生产安全。为贯彻落实《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联防联控工作的通知》精神,认真做好我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联防联控工作,保障我省粮食生产安全,我厅制定了《2011年广东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联防联控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一一年五月十九日 

2011年广东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联防联控工作方案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传播的恶性病毒病,一旦发生流行,控制难度极大,将给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造成毁灭性危害。近年来,该病在我省水稻产区逐步扩散为害,并呈加重发生态势,对我省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据专家分析,2011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我省中晚稻发生形势严峻。为及时有效控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危害,保障我省水稻生产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发生形势及防控任务

    由于传毒介体发生量大面广、田间毒源扩繁能力强、介体传毒与水稻易感生育期吻合程度高、稻作制度复杂适宜发生流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我省中晚稻发生形势严峻,流行风险加大。预计2011年早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偏轻发生,中稻偏重发生,晚稻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发生区域主要在粤西、粤北,及粤东部分稻区。发生为害面积较2010年有明显增加,预计全年发生面积195万亩,其中早稻40万亩,中稻15万亩,晚稻140万亩,需实施“治虫防病”预防控制面积约480万亩次。

    二、防控思路与目标

    从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树立“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建立区域联合监测和信息共享机制,全面掌握白背飞虱带毒率动态,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切实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控;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因地制宜组织“治虫防病”,落实“抓前期保后期”、“抓秧田保大田”等预防控制措施;加强科研协作攻关,开展病害发生规律、防控技术研究和集成示范推广。通过联防联控行动,力争2011年全省白背飞虱短期预报准确率达95%以上,防治处置率达95%以上,防治效果达90%以上;发生区病丛率控制在3%以下。

    三、防控对策与措施

    (一)开展联合监测。组织实施联合监测,全面掌握白背飞虱及其带毒率消长动态,抓准最佳防控时机,及时有效控制病害扩散为害。

    1、全面监测白背飞虱发生动态。根据白背飞虱迁飞路径和发生规律,全省承担水稻重大病虫系统监测任务的50个省级监测点,按照统一标准开展白背飞虱监测调查,准确掌握白背飞虱发生和消长动态。

    2、系统监测白背飞虱带毒率变化。雷州、电白、开平、阳山和海丰等5个县(市、区)建立白背飞虱系统监测点,于早、中、晚稻秧苗期、大田分蘖盛末期前,采集迁入的白背飞虱,寄华南农业大学植物病毒研究室周国辉教授检测,系统监测白背飞虱带毒率。

    3、重点监测秧田及早期本田病害发生。调查4叶期以后的秧田和早期本田疑似病株,并及时采样送检。发病症状表现为叶色深绿,叶片僵直短小,植株矮化,根系褐化。

    (二)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充分利用“广东省农作物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规范信息报送与发布制度,加强市、县间信息交流,实现信息共享。

    1、规范信息报送制度。各市、县严格执行重大病虫发生防控信息周报制度,定期汇总虫情、病情及防控情况,报送省植保总站,并由省植保总站通报联防联控指导组专家,同时,华南农业大学植物病毒研究室及时将我省有关市、县带毒率检测结果反馈给省植保总站和送检市、县。

    2、及时发布病虫预报。各市、县建立病虫情会商制度,及时发布长、中、短期预报或预警,科学制定防控策略,通过网络、广播、明白纸等方式及时向农民发布病虫情及防控技术措施。 

    3、实现病虫情信息共享。各市、县及时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信息、白背飞虱带毒率检测结果上报省植保总站,并由省植保总站在“广东植保信息网”发布,以便全省各市、县查询,实现病虫害监控信息和治理技术网络化管理和共享。

    (三)落实关键技术措施。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恶性病毒病,一旦发生流行,造成产量损失不可逆转,必须立足于预防这一基础,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遏制病害发生和扩展蔓延。

    1、健身栽培。选用抗(耐)病虫品种种植,及时翻耕犁耙减轻病虫源基数,合理密植;培育无病虫壮秧,及时排水晒田,避免重施偏施氮肥等,创造不利于白背飞虱发生的生态环境,减轻病虫为害;历史发生区适当加大播种量,增加本田插植苗数;移栽时剔除疑似病株,田间发现感病植株及时拔除或踩入泥中,减少本田毒源,并从健株上掰蘖补苗,保证有效分蘖数;重病田要及时翻耕改种。

    2、种子处理。在水稻播种时实行浸种或拌种。浸种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浸种12小时;拌种可在种子催芽露白后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克先与少量细土或谷糠拌匀,再均匀拌1公斤(以干种子计重)种子即可播种。

    3、秧田避虫、防虫。秧田远离感病稻田和玉米田;适当调整播种期,尽量避免水稻秧苗期与白背飞虱传毒高峰期吻合;采用防虫网覆盖保护或集中保护育秧或秧田施用白背飞虱驱避剂。在秧苗两叶一心期或移栽前3天施药防治,每亩秧田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兑水40-50公斤喷雾;直播田可结合防除杂草,每亩用30%丙草胺乳油150毫升加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兑水40-50公斤均匀喷雾。 4、药剂防治。拔节前若带毒白背飞虱迁入,及时施药防治,药剂可选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克/亩,或20%醚菊酯乳油45毫升/亩,加入抗病毒剂,兑水40-50公斤均匀喷雾;拔节初期发病,可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抗病毒剂,提高稻株抗性。

    (四)强化防控技术攻关研究。 进一步加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技术研究,建立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区,加大推广普及力度,不断提高病害治理水平。

    1、加强基础技术研究。华南农业大学植物病毒研究室联合省植保总站等有关单位开展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技术基础研究工作,包括传毒介体白背飞虱获毒时间及传毒效率、病毒在白背飞虱体内的循廻期、水稻不同生育期感病对产量的影响等,为指导病害防治、提出病害综合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防治技术集成示范。阳山、雷州分别建立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控技术示范区,阳山为中、晚稻技术示范区,雷州为晚稻技术示范区,示范区重点开展综合防治技术的组装、集成及推广示范,并评价各措施的防治效果。

    四、防控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有效防控,是保障水稻生产安全、实现全省粮食稳产高产的关键,各级农业部门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落实属地防控责任,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加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好防控工作的指导、协调有关部门调配防控物资等工作,切实落实联防联控措施。

    (二)强化技术指导。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根据本方案,结合当地实际,联合科研部门,开展水稻白背飞虱带毒率的监控和防控技术指导,确保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危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三)广泛宣传培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症状识别难、防控适期短、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农民难以掌握。各级农业部门要通过广播、组织现场会、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向基层植保技术人员及农民宣传普及防控技术,在防治关键时期技术人员要分片包干,深入田间开展技术指导,不断提高防治技术到位率。

    (四)推进统防统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有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传播,一家一户防治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我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部署和要求,引导扶持发展专业化防治组织,加强人员培训、技术指导与咨询服务,规范防控作业管理,发挥其“治虫防病”示范带头作用,努力提高防控效果、效益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