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梅江区因地制宜打造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小停车场,以小美促进大美
“侯叔,这步棋应该走这里。”“这一步下得好呀,哈哈!”……在梅州客都大桥桥下的外滩公园,传来一阵阵欢笑声与交谈声。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而今,这里已经成为梅州梅江区三角镇附近几个村的村民每天打球、下棋和跳舞的休闲之地。
行走在梅江区,宽敞洁净的乡道村巷里,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点缀在城乡之间的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小停车场。这些充分利用村头巷尾、房前屋后的空闲土地,见缝插绿打造“五小园”,成为该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我们鼓励对现有的‘五小园’进行升级改造,美化亮化村庄环境,以小美促进大美,以点带面打造一批生态美丽宜居乡村和美丽乡村示范带,引领全区乡村风貌提升,加快建设诗画梅江。”梅江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盘活土地▶▷
“变废为宝”改善村容村貌
晚饭后,村民刘先生带着儿子出了门,往不远处新建的小公园走去。此时时间刚过7时,小公园里已非常热闹,跳广场舞的、聊天的、散步的,村民们三五成群,好不惬意。小朋友在游乐设施里面跑来跑去,欢声笑语传遍了公园。
坐落在大桥下的外滩公园,从2020年初就开始建设。从一开始的除杂草、清垃圾,到后来的硬底化、添器材,“村里有一点资金就投入一点,每一次改变都是村民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结果。”三角镇三龙村党委副书记陈东告诉笔者,至今该村共投入300多万元,将桥下这片约2万平方米的荒芜之地打造成了配备停车场、休闲文化广场、休闲碧道、篮球场、乒乓球场的外滩公园。
“我们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通过多次召集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党员召开会议,让村民参与到公园的建设中来。”陈东说,如此一来,调动了群众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有些村民还将自家的桌子、凳子搬到了小公园,变成供大家休息乘凉的公共设施。“以前我们根本没有地方可去,要健身休闲只能到城里的公园。没想到还可以将桥下的空地巧以改造,隔壁几个村的人都羡慕我们。”刘先生说。
而今,小公园已在梅江区遍地开花。在梅城江南的文化路体育小公园里,几个老人正在健身器材上活动筋骨;在三角镇情怀公园,大气、优美的环境还为当地的居住环境“加分增值”……
走进三角镇情怀公园,很难想象这里以前竟是杂草一片、车辆乱停的荒废场地。中心广场、时光之门、童年记忆、诗词长廊等景观如美丽画卷在眼前铺开,“该公园的设计融合客家文化、唐宋元明清诗词、时代记忆等元素,具备文化、体育、休闲、展示等功能。”三角镇政府负责人介绍。
原来,公园周边居住的多为三角村、上坪村和美景社区的群众。随着新城建设步伐的加快,村民也陆陆续续搬进高楼住宅,聚在一起的机会越来越少。
公园建成后,吸引很多村民前来健身休闲,每天晚上都充满了欢声笑语,公园重新凝聚起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以前黑灯瞎火,现在灯火璀璨,以前杂乱的空地现在‘一步一景’,让我们留住了记忆、留住了乡愁。”村民张先生说。
因地制宜▶▷
“小停车场”建设缓解城市痛点
“因地制宜打造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等小生态板块,让它们像花蝴蝶一样飞舞在村头巷尾、路口田间,成为装点农村的星星点点。”去年7月,广东发布《关于因地制宜打造农村“四小园”等小生态板块》,提出要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住美丽乡村。
“可以与‘三清三拆三整治’相结合,充分利用空闲土地,同时鼓励引导村小组或村民对现有的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四小园’等小生态板块进行升级改造,美化亮化村庄环境。”梅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解释。
同时,该区还结合实际,推动公园旁、社区旁的小停车场建设,如梅水路汉帝宫停车场、老肖屋体育公园、华侨戏院停车场和下市角停车场等,将“小停车场”作为当地的特色内容加进了“四小园”建设当中。
作为中心城区的梅江区,停车难是多年难解的痛点。尤其是在老城区,因道路狭窄而无法停车,让周围的居民有苦难言。而一批“见缝插针”建设的小停车场,有力地缓解了停车位不足的难题。
位于金山小学侧的老肖屋体育公园占地共1835平方米,周边原本破败不堪的老屋外立面已粉刷一新,场地还添置了健身器材、乒乓球台等,满足了市民的休闲健身需求。而旁边40多个停车位也让周边社区“停车有位”。
有同样情况的是地处城郊接合部的金山街道东郊村。“这里之前都是临时搭建的旧厂房,环境堪忧、停车困难等给村民生活造成很大不便。”东郊村党总支书记钟志根介绍,得益于前期张家围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良好成效,去年,村里获得一笔300万元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资金。
于是,在政策支持下,该村广泛收集民意后投入197万元,全面推进下市角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停车场便是其中一个项目,工程还完善了道路、绿化、路灯、池塘护栏、生活污水处理池等设施建设。“太方便了!再也不用担心在哪里停车、会不会被抄牌的问题。”村民王先生将车停在了新建的停车场,刚走几步路便到了家门口。
下来,梅江区还将加大引导和鼓励,推动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小停车场建设,把城乡“边角”的闲置地整理利用起来,既消除卫生死角,又美化环境,保护生态,留住乡愁。
合力共建▶▷
群众无偿出让自留地
周姨在金山街道东街村住了将近50年。“老屋虽然比不上城里新建的住宅,但是毕竟对这里有了感情,在这里养老是我和老伴的愿望,如果环境好一些就完美了。”周姨说完,与老伴相视而笑。
周姨口中的“环境”,是家门口的一片闲置地。之前村民在这里种着树木和菜地,远远望去一片绿色,但走近一看却杂乱无章。到了夏天,菜园里的异味不仅令人掩鼻,繁盛的树木还招来了不少蚊虫。
改造家门这片土地,是周姨与周围村民的共同心愿。于是,听到村里计划打造小公园,住在附近的谢屋、胡屋村民都非常支持。“村民们无偿出让了2000多平方米自留地,用于公园建设。”东街村党委书记张为民说,村民还给公园取了个名字,叫丰合胡谢小组休闲广场。
走进正在施工的广场,工人们来回穿梭,搬砖铺草,一片忙碌景象。为了帮助广场建设,周姨和老伴既出工具又出人力,帮着工人铺砌花坛。想着以后就可以在广场上散步、和老友下棋,老伴胡勇宏欢喜极了。
据了解,公园建设内容包括新建“六角亭”、篮球场、停车场,以及增设太阳能路灯、健身器材等。公园建成后,不仅能大大改善环境“脏乱差”现象,解决群众“停车难”问题,而且可以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目前,我们的亭子已经建好,太阳能路灯也陆续安装到位,预计今年5月份就可以完工了。”东街村党委副书记杨玲说。
“下来,我们还将出台‘五小园’建设奖补方案,拟重点在全区‘三线’沿线(国道沿线、省道沿线、梅江河水系沿线)开展农村‘五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小停车场)小生态板块建设,鼓励各镇(街道)充分利用‘三清三拆三整治’后的空闲土地开展‘五小园’建设,也鼓励引导村民小组或村民充分利用村头巷尾、房前屋后的空闲土地打造‘五小园’。”梅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