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擦亮乡村振兴底色的一项具体实践。近年来,广州市花都区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中,立足农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探索出不同的治理模式。南方日报、南方+记者近日前往花都区,实地探访了该区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质量和水平。
垃圾分类“明星村”
记者了解到,赤坭镇竹洞村是花都区垃圾分类领域的“明星村”。该村积极探索厨余垃圾沤肥的处理方式,以“厨余垃圾不出村,循环利用有新招”的做法,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领域做出“出圈”示范。
竹洞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利用村内沤肥点2个,厨余生态箱1个,厨余垃圾微生物处理设备1台,他们每天可以通过厨余垃圾沤肥的方式处理约0.2吨的厨余垃圾,真正实现了“厨余垃圾不出村”。同时,该村全面提升农村垃圾分类配套设施建设,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资源可回收系统,优化升级设施设备,解决了可回收物收运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全域推广“竹洞村经验”
有了宝贵的“竹洞村经验”,花都区“趁热打铁”,将其推广至全域,希望以此创建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的特色“蓝本”。目前,花都区已建立起生活垃圾分类联席会议管理制度,由区长担任总召集人,搭建“市—区—镇街—村”四级工作网络,构建党建引领、党员带头、党群协同的运作机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
在此基础上,花都区因地制宜,突出农村厨余垃圾不出村特色,采用“家庭+种养+回收公司+无害化收集点”联合分类、分流、分解方式,利用沤肥坑、太阳能生态箱、厨余垃圾微生物处理设备就地处理厨余垃圾。记者从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截至目前,花都区已建成农村沤肥点153个,厨余生态箱6个,厨余就近就地处理设施9处,日处理厨余垃圾200余吨,真正实现了垃圾源头减量。
垃圾分类体系化
花都区现已建成农村垃圾分类收集点1791处,通过“一村一策”分类构建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可回收系统,推进垃圾收集点、压缩转运站及终端处理设施建设,打造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及处理一体化垃圾分类体系。同时,花都区结合本地特色,构建集“体验、宣传、收集、资源回收”等功能于一体的垃圾分类指导中心、垃圾分类驿站。
在谈及区内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时,工作人员亮出了一组喜人数据:2022年,花都区配备157名生活垃圾分类专管员、348台垃圾收集车、153处厨余垃圾就近就地处理设施,而原先的露天垃圾池、老式的铁制垃圾桶和垃圾斗等老旧收集设备则被全部淘汰。
据统计,截至7月份,花都区今年的农村生活垃圾减量率达到40%以上。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段持久漫长的“上坡路”。负责人表示,花都区日后将以目前的特色为“蓝本”,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深度融合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提高全域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