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芒种将至梯田美,正是乡村旅游的好时节。端午假期,不少市民游客走进省内各地美丽乡村,在山水阡陌赏花观景,在沃野田园体验农趣,在古村名镇寻古探幽。
今年以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力军作用,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生态美、文化兴、产业旺”的乡村文旅新画卷正在南粤大地上徐徐展开。
打造粤美乡村走多业态融合发展之路
当前,广东全力打造“粤美乡村”旅游品牌,创建了3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259个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50个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此外,在前期精准扶贫的基础上,推动50余个古村古镇、乡村田园景区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如汕尾市陆河县螺洞村在乡村旅游带头人彭仿营的带领下,推动世外梅园景区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与此同时,广东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业态多元化发展,加快旅游与农业、林业、渔业的有机融合。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省农业农村厅认定605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点),连续举办三届“广东十大美丽乡村”系列活动;联合省林业部门认定100条广东省森林旅游特色线路和100个广东省森林旅游新兴品牌地,认定首批74家“南粤森林人家”。今年4月,第二批“南粤森林人家”推荐评选认定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开展。
开发线路产品彰显乡村旅游特色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乡村四时好风光——春生夏长万物并秀”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广东5条线路入选,分别是河源“相约源城”美丽乡村之旅、佛山市南海“水乡花园”乡村旅游精品线、“三月廉江春满园”赏花之旅、“大唐荔乡”赏花叹蜜品荔之旅、云浮“醉美天露多彩里洞”之旅。随着本地游、乡村游等近距离出行方式受到游客青睐,广东推出了20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包括乡村体验、生态风光、红色文化、古驿道、研学等多种类型,串联起传统村落、乡村景观、民宿美食、民俗风情等元素。
石湾公仔、英德红茶、新会陈皮、龙门农民画……一批批承载着地域故事的旅游产品,已成为游客必买必带的乡村手信。依托乡村文化旅游“后备箱”工程,广东各地发挥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历史建筑、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热卖的乡村旅游商品。此外,积极引导乡村文创发展,连续举办南粤古驿道文化创意大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促进地方特色农产品、传统工艺品向文创纪念品转化。今年1月,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正式启动,面向社会征集作品。
发展民宿经济开辟乡村振兴新路径
作为美丽乡村转化美丽经济的重要抓手,广东“乡村+民宿”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具有典型性的乡村民宿经营点,如韶关市仁化县艺术家客栈、“丹霞印象”民宿品牌,以及惠州市禾肚里稻田民宿等。全省形成广州从化和增城、深圳大鹏新区、惠州南昆山和双月湾、清远清新清城和英德、汕头南澳县、阳江海陵岛等乡村民宿集聚区。
为推动我省民宿规范化、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广东于去年底认定了首批20个乡村民宿示范镇和92个乡村民宿示范点。今年2月,依托广州太平古道、肇庆潇贺古道等,推出34家首批广东省驿道乡村酒店。通过盘活空闲农房和宅基地资源,乡村民宿将田园风光变为度假消费场景,将农家生活变为特色旅游产品,激活在地文化资源、资本项目和经营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注重文化赋能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乡村旅游除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还要记得住乡愁。广东引导乡村文化场馆建设,推动乡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激活乡村文化活力。广州沙湾北村、清远安庆村建设了村史馆,深圳皇岗村建设了乡村博物馆。春节期间,广州市从化区,东莞市道滘镇、虎门镇,韶关市仁化县河富村,清远市佛冈县4个地区上榜2022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乡村+节庆”“乡村+演艺”等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初见成效。
非遗是乡村旅游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广东推动建立非遗工作坊,加强乡村非遗保护传承。河源市和平县的楼镇彩扎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共吸纳近300人就业,制作的楼镇彩扎狮头产品深受海内外欢迎,年营业收入近1140万元。江门市仓东村创立了仓东文化遗产保育与发展中心,在开展本土文化遗产保育、活化发展、乡村建设的同时,组织海内外学生、游者在仓东村居住学习,体验侨乡本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