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首页 > 专题中心 > 广东省乡村振兴局专题 > 各地资讯

河源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在沃野上孕育新希望

时间 : 2023-02-06 17:35:20 来源 : 河源日报
【打印】 【字体:

  新春时节,东源县漳溪畲族乡中联村的“汶水塘捕鱼节”在央视新闻和学习强国APP等平台向全国观众展示了河源乡村传统民俗的魅力;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的格桑花海吸引万千游客打卡游览;和平县公白镇德福农业花卉种植基地的各种年花走俏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紫金县春甜桔、茂谷柑火热上市,处处呈现出“柑甜橘香”的丰收好景……一个个美丽的乡村如同一粒粒种子,萌发出新的希望。

  过去一年,河源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

  牢记嘱托,砥砺前行,河源大地,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正细化为“施工图”;田畴沃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景图”正徐徐展开。

图片

大年初三,东源县漳溪畲族乡汶水塘捕鱼节让大家感受到传统民俗的魅力。

粮食连年丰收 

饭碗牢牢端手中

  “河源花生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航天花生种子在河源首种”“东源县柳城镇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喜获丰收”……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基础。一直以来,河源市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连平县绣缎镇金溪村冬小麦种植田里,冬栽种的小麦已开始返青,从空中俯瞰,如同一块块巨大的“绿毯”,处处孕育着希望的色彩,这也是河源市在推行稻稻麦三造种植模式的丰硕成果之一。除了稻稻麦,河源市还推动推广稻稻薯、稻稻豆、稻稻菜等多个三造种植模式,努力增加种粮面积,广泛动员农户自主复耕,大力鼓励种粮大户和企业流转耕地复耕,实现复耕长期化,全力守牢粮食安全生产底线。2022年,在全省农业托管南粤行争先赛中,东源县和广东万绿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分获“三等奖”“二等奖”。

  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81万吨以上,连续4年“双增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连续3年获省农业农村厅通报表扬;生猪出栏136.4万头,同比增长5.48%,签订了每年供应深圳100万头生猪制品的合作框架协议;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3.67亿元,同比增长4.9%,在广东北部生态发展区五市中增速排第二。

图片

东源县柳城镇万绿智慧无人农场水稻制种基地

城乡融合发展

产业富民腰包鼓

  今年春节假期,受游客青睐的乡村旅游更是红火,东源县义合下屯格桑花海、仙坑村,和平县林寨古村、县博物馆(红色展馆)、大坝镇水背村古树缘,九连“小延安”等旅游点游客量同比去年均有大幅提升;康缦美宿、河源涟岸·禧悦庄民宿、万绿客家驿站、柒月民宿等人气火爆,年初二至年初五基本客满。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成为新一轮农村增收的重要依托。在源城区埔前镇坪围村,全村水果种植面积接近2000亩,主要品种有皇帝柑(贡柑)、火龙果、百香果、无花果、枇杷等10多种水果,每年可吸引周边地区和珠三角等地10余万人次到村体验摘果、观光旅游。同时,该村的兰花温室大棚基地的兰花逐渐成为迎春热卖产品,每年为村集体带来20万元的收入。去年,坪围村还引入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项目,发展工厂化养殖鳜鱼产业,目前该项目基础建设已完成,已投入鱼苗,预计3月第一批次投产将上市销售,这一项目将为村集体经济产生更多效益。

  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聚焦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开发精深加工新产品,将更好带动农民增收。河源太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去年已完成项目一期建设2.6万平方米的轻型钢屋架厂房,包含5个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今年该公司计划建设二期21294平方米成品鱼养殖车间、办公场所和6600平方米标苗车间和预制菜加工车间,预计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助力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如火如荼,回乡就业、创业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去年以来,河源市优质稻、无公害蔬菜、生态畜牧、健康水产、特色水果、高山茶叶、良种油茶、岭南药材持续提档升级,实现城乡产业、资金、技术及人力资源等的新型融合,让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数据显示,去年河源市新增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家,全市省级农业产业园数量将达到19家,数量居全省前列,逐步建立“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市从事预制菜生产及流通的相关企业约40家;全市已认定20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34个省级“菜篮子”基地。

图片

和平县林寨古村

聚焦重点任务 

共同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乡村振兴统揽新时代‘三农’工作”“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2022年,我市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完善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落实帮扶措施2783项,全市有劳动能力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924.5元,比增4.84%。已确权经营类扶贫资产13.2亿元,惠及750个村、7.2万名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

  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是绘就乡村全面振兴图景不可缺少的底色。去年以来,河源市按照普惠性、民生性、兜底性乡村建设工作思路,不断夯实和美乡村底色,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村容村貌等领域突出短板均得到全面提升,“五美”专项行动扎实推进,“三村三带”启动建设。河源市还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高质量、高标准加快建设15条县级乡村振兴示范带,促进沿线村庄率先实现产业、组织、生态、人才、文化振兴,实现示范带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要突出县域振兴,高水平谋划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河源春来早,奋进新一年。围绕“县域振兴”这一考题,河源市抢先抓早、提前布局,成立了市委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凝心聚力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面激发县、镇、村三级发展活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新征程新起点,河源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鼓点铮铮响亮,全市人民正全力以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