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首页 > 专题中心 > 广东省乡村振兴局专题 > 各地资讯

茶树菇撑起“幸福伞”!广东这个客家古村迎来美丽蝶变

时间 : 2023-11-06 15:19:05 来源 : 南方+
【打印】 【字体:

  梅州山峦起伏、秋色层叠,广袤田野处处是斑斓画卷。从五华老县城华城镇镇区出发,沿着潭下河畔行驶5000米,便到了黄埔村。

晚稻收割正当时,站在村口凉亭举目望去,村道两旁堆放着一捆捆秸秆。一条条村道犹如飘逸的丝带,将村居串珠成线、连线成网。

图片

  眼下,黄埔村晚稻进入收获期,“丰”景如画。

  沿着状元路绿道向村里走去,远远就看到了村民张远灵家的茶树菇大棚。

  “这星期市场行情不错,鲜菇卖到8元一斤,大伙正加班加点干。”每天从家到菇棚两点一线,张远灵期望能在年底前“多收三五斗”。

  张远灵推开大棚木门,一股菌菇特有的清香迎面扑来,只见一排排铁架上,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密密匝匝的菌包,一朵朵茶树菇破棒而出,长势喜人。4个村民娴熟地采摘鲜菇,天公作美之时,这里每天可以收上千斤鲜菇。

图片

  菇棚内,种植户张远灵忙着采摘茶树菇。

图片

  菇棚内,种植户张远灵(左)向记者介绍茶树菇栽培模式。

  “这种菇头有些黄了的,就要采了,像那一片看起来上面是黑的,还太嫩了。”张远灵一边为菌包浇水,一边指引村民摘鲜菇。

黄埔村位于梅州市五华县华城镇西南部,是清代武状元李威光的故里。全村“八山一水一分田”,有户籍人口4300多人,但人均耕地只有0.4亩,曾是省定贫困村。

  “受制于土地资源,我们村传统种植业发展空间有限。”黄埔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宪永回忆,早些年,有村民养牛养猪,也办过电子钟厂、手链厂和米酒厂,村里还曾号召大伙养鹅,但都不了了之,直到遇上茶树菇,才有了起色。

图片

  种植户张远灵把新鲜采摘的茶树菇送到烘干房。

图片

  烘干好的茶树菇,菌味弥漫,香气扑鼻。

  6年前,广东启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做大做强具有竞争力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加快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73岁村民李守瑞发现了商机,主动找到村里,提议以小蘑菇做大产业。四个月后,一座千余平方米的茶树菇种植基地拔地而起。

  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集聚化发展模式,今年,茶树菇产值预计达200多万元,为村集体带来稳定的租金收入,也带来了数十个务工机会,从而实现“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

  “今天,村里人心重新聚起来了,年轻人愿意回村了,村里又变热闹了,淳朴乡情回来了。”说起村里的变化,67岁的张秀英自豪感溢于言表。

  菌菇种植激活了产业振兴的“一池春水”,但要实现长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势在必行。

  黄埔村鼓励种植大户修建冷库,打通从菌种培育、菌菇生产到仓储、精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条。同时组建茶树菇种植技术服务队,对村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茶树菇品质。

图片

  黄埔村是清代武状元李威光的故里。图为李威光故居。

  以人兴产,才能以产兴村。

  今年以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契机,五华在梅州率先推行“产业村长”制度,激发致富带头人的“头雁效应”,其中黄埔村“80后”外出乡贤李桓容受聘为“产业村长”。

  “今年干菇打入了广州、深圳、惠州的农批市场,行情好时可以卖到40至50元一斤,我们也在准备借助电商运营模式,拓宽销售渠道。”正忙着组织发货的李桓容说,未来一步步建起产业集群,带领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子。

图片

  眼下,黄埔村晚稻进入收获期,“丰”景如画。

  一朵小小的菌菇,扛起了村集体经济的“致富伞”,也撑起了村民的“幸福伞”。如今,一幅富民强村的幸福图景,正在这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客家古村徐徐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