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变化真快啊,这里生态环境好,这些地道美食好久没吃到了,买一些和家人们分享。”12月9日,25辆大巴依次驶入珠海市“斗门印象小镇”,车上1100名澳门游客前往修葺一新的广府民居内,品乡味、感乡韵、觅乡愁。
今年以来,珠海加快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珠字号“土特产”、预制菜产业园、乡村休闲旅游串珠成链,美丽海岛、海洋牧场生机勃勃,村容村貌、文明治理、绿美建设日日迭新,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焕发新气象。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已然成为新时代珠海亮丽的风景线。截至目前,全市100%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94%村庄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量达7亿元以上,全部行政村村集体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
近年来,珠海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图为环境优美的莲江村。关铭荣 摄
美丽乡村绽放“美丽经济” 冬日里,漫步在有着300年历史的古村莲江村,闻着从岭南庭院飘来的烟火味,惬意悠然漫上心头。 “在这里,不仅能追寻自然之美,还能领略深厚的历史文化。”澳门濠江中学附属小学教师蔡景敏初次来到莲江村,就被深深吸引。“尤其是本地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澳门所没有的,希望能作为交流的桥梁,将这些非遗项目引入澳门学校课堂。”她说。 游览莲江村,怎能错过本地特色美食?“燊烨饼家”以传统手工制作而闻名,有着超40年的历史。第三代传人罗勤英早年间在澳门工作,看到家乡环境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毅然决定回家“接班”。 “别看现在街道整洁干净,其实几年前这里还是排水沟,天气一热就容易发臭。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吸引不少游客,在‘家门口’创业前景越来越好。”罗勤英说,遇上大型活动,一天营业额就有几千元,比在外打工强多了。 多年前,由于地处珠海重要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莲江村附近几乎所有的工业厂房都迁走关停,村民外出打工,人烟渐渐稀少。 随后,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几年时间里,莲江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提升,环境也变美了许多。 莲江村引进专业力量成立村企合作公司,形成“村、企、农”合作共建、利益共享模式,成功盘活20多处闲置农房庭院和土地,催生庭院经济、集市经济等新业态;同时,莲江村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依托周边岭南大地、样板村和五指山的环境优势,建成“笑骑骑迷你一环”乡村骑行绿道、“乐途途”山野步梯等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吸引四方游客。 莲江村的变化是珠海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珠海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农村改厕“提质年”工作和生活污水治理、黑臭水体整治,全市100%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94%村庄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99.97%,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治理率高于省的要求,村庄保洁覆盖面、生活垃圾收运率、无害化处理率100%。 美丽乡村催生“美丽经济”。随着“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的落地,珠海农村成为越来越多粤港澳大湾区居民休闲旅游、寻找乡愁的重要一站。 珠海结合区位资源优势,推动“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乡村变景区、劳作变体验”,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珠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90元,同比增长6.5%,增速较城镇居民高3.5个百分点。 宅基地改革破解“人地矛盾” 农村宅基地是农民的重要财产,也是农村发展的重要资源。 珠海西北部的福安村,村内水网纵横、鱼塘连片,是一座典型的“疍家”水上村。“我们村房屋依河而建,可想而知村里可以分配的宅基地极少。”莲洲镇福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林振业介绍,“全村宅基地可用的很少,申请的人那么多,怎么解决大家的居住需求,是个大难题。” 与“人多地少、僧多粥少”现状相对的,则是部分村民即使长期在外务工定居,宅基地闲置荒废却不肯退出,也有一些村民建设新房后不愿拆除旧房,宁可作为猪圈、鸡舍。 “建新不拆旧”“一户多宅”“村民乱建房”等问题背后,是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土地权属不清晰,没有实现农村宅基地的“三权分置”,即厘清宅基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资格权之间的关系。 2020年9月,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后,斗门区根据当地土地资源和农村村民居住保障实际,创新探索村民公寓、合作建房等农村村民居住保障方式,研究出台《珠海市斗门区关于改善农村村民住房条件推进村民公寓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对村民公寓建设保障对象和标准、用地审批办理、部门分工、保障措施等进行制度设计,让村民公寓保障户有所居有章可循。 经过不断探索,今年9月,“福安·幸福里”村民公寓正式动工,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只需要花每平方米2500元的价钱就能住上和城里一样好的房子,当然好开心。现在回乡创业,需要安居生活,村里的这项利好政策解决了我的住房问题困扰。”村民杨敏霞说。 以福安村为代表的斗门村居,通过资源统筹,引导村民集中居住,既最大程度集约利用了土地,也有效降低了农民建房成本,实现了缓解居住压力和节约土地的双重目的,成为斗门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缩影。今年11月,《珠海市斗门区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入选广东省城乡融合典型做法,获省发展改革委全省推介。 游客在莲江村内游玩。关铭荣 摄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日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2023年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筹建名单,全国共20个示范区入选。其中,白蕉海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榜上有名,成为珠海唯一入选区域。 早在2009年,“白蕉海鲈”就成为广东省水产业的第一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近年来,随着养殖技术的提升、产业链的完善,珠海“白蕉海鲈”市场占有率也不断提升,成为珠海农业支柱产业之一,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一张亮丽的“菜篮子”名片。 一条鱼带动一个产业,造富一方渔民,成就一地经济。 目前,“白蕉海鲈”养殖面积达3.99万亩,总产量达15.9万吨,占全省海鲈产量的70%、全国海鲈产量的50%,形成包括种质保存、苗种繁育、苗种培育、成品养殖以及加工、流通与销售的全产业链和“龙头企业+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多元主体发展格局,带动大量从业者致富,造就了“亿元村”昭信村以及“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白蕉镇。 “白蕉海鲈”的成功,让珠海看到“土特产”的潜力。 今年以来,珠海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围绕优势产业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精心做好珠字号“土特产”文章,持续拓展和优化“金湾黄立鱼”“白蕉海鲈”“万山金鲳”等“一桌鲜”招牌,擦亮猛犸牙雕文创产业新名片,培育培优“粤字号”农产品品牌42个,培育国家级专业村4个。 此外,珠海还在全力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以“地标产品+港澳特色+装备制造”推动预制菜产业发展,有序推进预制菜产业园建设,预制菜产值同比增长超过20%,并初步形成以水产加工为特色的预制菜产业集群。 “产业发展对农村农业结构调整、产能扩增、农民净收入增加、就业环境改善均具有重要影响。”珠海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紧紧围绕省委“1310”具体部署,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奋力谱写乡村振兴珠海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