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首页 > 专题中心 > 广东省乡村振兴局专题 > 焦点新闻

2023年计划草案来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时间 : 2023-03-09 20:37:36 来源 : 新华社
【打印】 【字体:

  据新华社消息,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完善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支持政策,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健全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机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二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一批补短板促振兴重点项目,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推动脱贫地区产业振兴。继续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三是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四是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建设。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

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3月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查《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如下: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一年来,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执行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审查批准的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落实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审查意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经济实现平稳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美丽中国建设扎实推进,就业物价基本平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出坚实步伐。

  (一)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坚持科学精准防控,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政策措施,成功避免了致病力较强、致死率较高的病毒株的广泛流行,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赢得了宝贵时间。11月以来,围绕“保健康、防重症”,不断优化调整防控措施,为将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和较短时间实现疫情防控平稳转段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三年多我国抗疫防疫历程极不平凡,我们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

   (二)实施稳健有效的宏观政策,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1万亿元,增长3.0%;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2.0%,与全球通胀水平达到40多年新高形成鲜明对比;年末外汇储备规模为31277亿美元。一是宏观调控持续创新完善。及时出台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安排财政赤字3.37万亿元,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2022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分别增长11.8%和9.6%。二是减负纾困力度明显加大。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超过4.2万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超过2.4万亿元。三是重要商品保供稳价进一步加强。推进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机制落地见效,促进价格平稳运行。

  (三)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内需潜力持续释放。制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和“十四五”实施方案,聚焦重点领域扩投资稳消费。一是投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建立并高效运转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创新设立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分两批投放基金7400亿元,支持的2700多个重大项目已全部开工。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7.21万亿元,增长5.1%。二是促进居民消费逐步恢复。综合施策释放消费潜力,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7万亿元,其中网上零售额达13.79万亿元。三是经济循环进一步畅通。加快打造现代流通网络,保障生产生活物资供应和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

  (四)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供给体系质量稳步提升。一是创新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到2.55%。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新突破。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二是实体经济根基巩固壮大。深入实施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推动重点行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三是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完善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实施。实现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

  (五)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不断激发。一是市场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出台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取得积极进展。二是重点领域改革向纵深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顺利完成,持续为民营企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40条授权事项加快落地。三是营商环境不断改善。落实落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等,扎实推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四是稳外贸稳外资成效明显。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持续提升。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取得扎实成效。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2.1万亿元,增长7.7%;实际利用外资1891亿美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8%。五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新进展。截至2022年末,已与15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合作文件。保障中欧班列安全高效畅通运行。西部陆海新通道一批重点铁路、港航设施项目加快推进。

   (六)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一是切实抓好农业生产。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达到13731亿斤,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二是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拓展。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推动落实对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帮扶政策。三是乡村建设稳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入开展。强化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短板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七)扎实推动重大战略部署落地,区域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一是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有力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加快建设,积极推动长三角科创与产业融合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加快建设。二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西部地区发展协调性持续提升,东北地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地位持续巩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重大工程加快建设,东部地区创新示范带动作用持续发挥。三是主体功能区战略深入完善。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印发实施,全国“三区三线”划定工作完成。四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N”规划体系全面实施,长江中游、北部湾、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加快一体化发展步伐,一批都市圈有序培育。

  (八)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扎实推进。一是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6.5%,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上年下降3.3%,地表水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提高到87.9%。二是碳达峰碳中和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完成,“碳达峰十大行动”扎实推进。三是节能工作持续推进。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实施方案出台,国家重大项目能耗单列有序实施,重大项目合理用能需求得到切实保障。四是绿色产业体系快速发展。研究修订绿色产业指导目录,推动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循环经济加快发展。

  (九)统筹发展和安全,安全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一是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巩固提升。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推进粮食储备和购销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积极稳妥做好化肥特别是钾肥供应保障。二是能源资源安全得到切实保障。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积极有效应对极端高温干旱等严峻挑战,重点时段能源供应总体平稳。三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统筹推进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风险应对能力持续提升。四是经济金融领域风险有效防范化解。稳妥处置房地产、地方中小银行、地方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十)强化民生兜底保障,切实办好民生实事。一是稳就业促增收取得扎实成效。实施系列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措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2.9%。二是教育质量持续提高。深入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5.5%、91.6%。三是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得到加强。健康中国建设持续推进,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深入推进,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四是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年末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53亿人、2.38亿人、2.91亿人。五是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

  总的看,我们主动作为、应变克难,2022年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基本完成全年主要目标任务。

  过去5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经受住了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冠疫情冲击、国内经济下行等多重考验,有力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创新和加强宏观调控,“十三五”规划胜利完成,“十四五”规划顺利实施,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市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等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5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5.2%,明显高于同期世界2.3%左右的平均增速;国内生产总值从2017年的12万亿美元增加到18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17年的8800多美元增加到1.27万美元,已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与高收入国家门槛的距离进一步缩小。特别是疫情暴发三年来,我们采取有力有效应对举措,在“六稳”基础上明确提出并强化“六保”,顶住了经济下行压力,三年经济年均增长4.5%,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处于领先水平。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研发经费投入稳居世界第二,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超级计算、卫星导航等诸多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绿色环保、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以上。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粮食安全根基进一步夯实,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主要农副产品保持稳产高产;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6%、7.9%,质量水平稳步提升。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新型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潜力不断释放。基础设施网络持续完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白鹤滩水电站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运行。建成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全球规模最大的高速公路网络。万吨级以上泊位数、内河航道通航里程位居世界第一。5G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持续深化。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宏观经济治理效能日益提升,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互利共赢的国际经贸合作持续深化,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形成,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27.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8.1%,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14.1%,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由67.9%上升到87.9%,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275万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总体保持在较低水平。加强社会事业发展,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住房保障力度持续加大,困难群众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发展面临超预期冲击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上述成绩,殊为不易,值得倍加珍惜。这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的充分彰显,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勇毅前行,各地区各部门积极作为、攻坚克难,有效防范化解了面临的风险挑战,有力激发释放了发展的潜力动力,实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二、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政策取向

  (一)总体要求。

  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二)主要预期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进出口促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

  (三)主要宏观政策取向。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2023年赤字率拟按3%安排,比2022年提高0.2个百分点。拟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比2022年增加1500亿元。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的投入。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满足宏观经济运行实际需要。2023年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支持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

  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坚守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筑牢安全基石。

  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强基础研究。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利用市场优势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部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带来的影响。扎牢社会保障网。

  三、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

  (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巩固拓展抗疫成果。一是扎实做好“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强化疫情监测和常态化预警能力建设。推动城市医疗资源下沉农村,畅通市县两级转诊机制,补齐农村疫情防控短板。提升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推动重症救治资源扩容和改造。二是加强医疗物资生产储备保供。持续抓好重点医疗物资的生产、调度和供应。完善储备制度和目录。开展价格和市场秩序检查。加大药品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全链条质量监管力度。三是加快提升城乡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水平。加强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常态化开展清脏治乱大扫除,常态化开展病媒孳生地清理,有效防控传染病传播。加快完善医疗卫生和环境基础设施。四是扎实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强常态化分级分层分流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全面完成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国范围内的规划布局。

  (二)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一是综合施策释放消费潜力。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二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有力有序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建设。用好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经验,统筹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放性金融工具、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强化土地、用能、环评等要素保障。进一步完善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环境。三是持续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三)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一是强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围绕制造业等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二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三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组织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四是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发挥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重点企业、重点园区作用,实施产业链供应链贯通工程。

  (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是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护各类经营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持续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利益。二是扎实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持续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体系基础性制度,推动加快形成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局面。三是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健全中国营商环境评价长效机制。推动城市群、都市圈等重点区域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四是稳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财税、金融、资本市场等领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油气、电力、铁路等行业体制改革。

   (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完善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支持政策,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健全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机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二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一批补短板促振兴重点项目,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推动脱贫地区产业振兴。继续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三是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四是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建设。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

  (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一是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二是持续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大湾区创新发展步伐,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落地,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是健全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落实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进一步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严格落实“三区三线”等空间管控要求。四是稳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序培育现代化都市圈,深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一是加快推进贸易强国建设。促进出口贸易稳定发展,更大力度支持海外仓发展。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推动出台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全国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二是做好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工作。深入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和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和达产,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三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谋划做好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系列重点工作。巩固拓展与共建国家务实合作。筹备办好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四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八)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一是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继续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开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加快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绿色转型。二是扎实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深入推进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等标志性战役,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三是加强生态系统治理和保护。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四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先立后破,科学把握推进节奏,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

  (九)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础,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一是加强重大经济金融风险防控。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二是做好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工作。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加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加强国家储备体系建设。三是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扎实推进平安中国建设。

   (十)实施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一是稳定扩大就业岗位。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扩大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工外出务工和就近就地就业。二是着力促进居民增收。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四是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五是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做好粮油肉蛋菜等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布局建设城郊大仓基地,提高城市生活物资就近应急保障能力。六是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出台新版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开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监测评估。

  做好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自觉接受全国人大的监督,认真听取全国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埋头苦干、奋勇前进,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