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首页 > 专题中心 > 广东省乡村振兴局专题 > 媒体报道

[广州日报]特色产业引领 乡村振兴有路

时间 : 2021-04-03 20:32:35 来源 : 本网原创稿
【打印】 【字体:

 

  【数字看发展】

  两年117万相对贫困人口脱贫

  2016年,广东省认定相对贫困村2277个,相对贫困人口70.8万户、176.5万人。经过两年扶贫攻坚,广东省2277个贫困村已建有农业特色产业4578个,带动在家有劳动能力相对贫困户20.9万户,基本实现全覆盖,人均产业增收2605元。参与资产性收益项目的贫困人口93.56万人,占有劳动力贫困人口的79.56%。累计近117万相对贫困人口达到当年脱贫标准。

  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陈治家、陈家源、曾焕阳 通讯员马琬媚、陈榆、余秋松、黄庆明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20字总要求,为乡村振兴战略定了调:产业当头,富裕落脚。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系统推进。这让乡村振兴路径更清晰,重点更突出,方向更明确。产业振兴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尽管广东是我国经济第一大省,但粤东西北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发展仍相对落后,全省2277条相对贫困村绝大部分都分布在粤东西北地区。广州作为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同样存在“富广州”的北边躺着一个“穷广州”的问题,北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与城市地位不相匹配。

  广东发展最大的短板在农村,广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区域与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解决广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根本之策。瞄准靶心,解决突出问题。党委政府清晰地认识到,产业兴,则百业兴。乡村振兴离不开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提质增效为核心的产业振兴,没有农村产业振兴就没有农村生产力的进步,农村发展也就失去了底气。

  直面问题,击楫勇进是一种担当。

  今年4月,省委书记李希在全省乡村振兴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做强富民兴村产业。我省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着力做好“特”字文章,培育特色产业强镇强村,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

  今年7月,广州市委书记张硕辅深入从化区吕田镇莲麻村调研后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本地资源,强化示范带动,推进产业融合、协调发展,着力做大做强富民兴村产业。

  粤海潮涌,千帆竞发。在从化米埗,一度沉睡的乡镇“蝶变”成集民宿、运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小镇。在饶平英粉,粤东最美“百花岛”、百里山水“第一村”美名远扬,万千游客纷至沓来。

  【广东有计划】

  构建“百园强县、千亿兴农”的农业产业新格局

  顶层设计,事关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局。广东的优势在哪里?短板又在哪里?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走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农业产业兴旺之路?

  5月29日,省委办公厅印发《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对推动乡村振兴作出全面部署。

  意见指出,未来广东将建设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试点县与先导区。做优大米、畜禽、蔬菜等传统产业,做强岭南特色水果、水禽、茶叶、花卉、苗木、南药、水产、天然橡胶、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

  广东省把2018年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启动年。2018年,广东将启动建设5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到2020年创建10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基本实现一县(市)一园的总体布局。广东还将通过实施“粤字号”农业知名品牌创建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引领、构建新型乡村助农服务体系等。

  【广州在行动】

  加快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农业体系

  早在1983年,广州就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江高模式”,在中国率先举起了农业产业化旗帜。经过30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敢为人先的广州是如何不断开拓进取,积累了哪些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广州从自己的实践中发现,新时代的农业产业已经突破传统“农林牧渔”第一产业的发展格局,加快向注重农产品精深加工的第二产业,和推动农产品流通等第三产业延伸,最终构建起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现代农业体系。

  近年来,广州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推进新农村建设,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广州农业集中集聚程度不断提高。这为广州农业农村从分散走向集聚,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今年6月,广州首只乡村振兴基金——增城乡村振兴基金正式成立,该基金由增城区人民政府与9家民营企业共同出资,总规模达50亿元。基金主要投向乡村振兴产业相关项目,重点面向当地的乡村振兴项目。

  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引导下,资金、人才、资源向农村集聚,对产业起到了有力的支撑。许多乡镇因地制宜,在主攻产业中植入了旅游、金融、文化、健康等新理念、新技术,从而萌生了一大批广州特色小镇。如番禺区万博基金小镇作为广东省首个挂牌的基金小镇,落户的投资基金类企业达120家,其中投资基金管理机构62家、投资基金58家,预计募集资金规模将超过400亿元。

  广州还依托贫困地区自身的优势资源,实施“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和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建设了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和乡村旅游示范点。

  广州有31个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了正果、派潭3个千亩优质稻高产示范片和鳌头2个万亩高产示范片,发展了一批以鳌头宝溪村花卉苗木和百万兰花生态有机综合农场为代表的特色花卉基地。广州还大力推进8个山区镇和溪头村、西和村、光辉村、红山村等特色镇村建设,精心培育乡村旅游片区,以典型示范带动当地连片旅游发展。

  【案例】

  米埗小镇:沉睡小村一朝苏醒成“网红”

  空心化的农村,农宅资产闲置、农地资源浪费等现象比比皆是。如何盘活这些“沉睡”的资源,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又为农村发展增添新动能?

  今年5月,从化推出共约16.8万平方米配有优质乡村环境资源的闲置农房旧厂项目,向投资人伸出橄榄枝。这是从化尝试通过发展高端精品民宿为特色的民宿产业,进一步激发乡村产业活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的一次大胆尝试。

  进入米埗小镇核心区,一座写着“米社”的民宿特别引人注目。该民宿的管家小陈是广州一家旅游发展公司的员工,今年被派到米埗村民宿当管家,负责管理民宿的大小事务。自去年建成开放以来,房间都要至少提前3至4天预订,周末基本爆满,节假日有时甚至要提前一个月预订。

  良口镇立足于产业兴镇的策略,将村民致富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引进广州一家旅游公司共同打造米埗民宿项目。公司向村民租用房子进行全面改造,作为特色民宿经营,同时又返聘村民参与经营活动,增加村民收入,“米社”正是该公司打造的第一座民宿。

  良口镇以“米社”作为支点,吸引更多村民加入民宿改造项目,把米埗小镇建设为集民宿、运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小镇。房东的女儿罗小姐信心满满地说:“以后我们这里不仅有民宿,还有饮食街、酒吧街等商业街,还会重新改造旧村的老房子,打造成古村落,作为旅游景点之一。一个以民宿休闲度假为主,创新创业及运动、互联网为辅的新型社区将会呈现在大家眼前。”

  正如已成网红的“米埗小镇”一般,特色小镇建设已成为广州市农村产业发展的新名片。广州以“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为总要求,创建了30个具备产业、技术、资金、规划、人文基础等要素的特色小镇,作为促进高端要素集聚和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的重要举措。

  从化西和:一朵花的乡村振兴“变奏曲”

  如何把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广州敏锐地认识到,仅仅是守着绿水青山,不会科学利用,换不来金山银山。乡村要通过增加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广州瞄准新时代人们休闲旅游消费需求的新变化,大力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不少贫困乡村的土地上长出了“金元宝”,优良的生态变成“摇钱树”,田园风光化身“聚宝盆”。

  走在从化区西和村的一条条村道上,玫瑰园、樱花园、万花园、多肉植物……近处姹紫嫣红的花海、远处延绵不断的绿水青山、不绝于耳的清脆鸟鸣,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扶老携幼前来观赏。在这个小村庄里,有数十家花卉种植企业以及诸多花卉研究机构同时落户,花卉产业资源富集程度堪比广州芳村和佛山陈村镇。

  当地村党支部负责人说,西和村通过打造“万花风情小镇”,包括西和、光联、光辉、红旗、城康共5个行政村,以特色小镇聚合周边村落的产业力量。除了38家规上花卉企业集中在一条花卉产业大道上,还有不少由农业技术人员创办的中小微企业,围绕着樱花、玫瑰花、兰花等,把花卉种植链条延伸到了更广阔的休闲旅游业。

  据介绍,一家专门从事多肉植物种植的园艺企业进驻西河村8年以来,已经逐步成长为华南最大的多肉植物生产企业之一,年出货量高达300万盆,年产值超过1500万元。

  绿色产业的兴旺带动了村中农户的收入水涨船高。据统计,西和万花风情小镇2017年农业总产值4.1亿元,累计接待各地游客约8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00多万元。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攀升至23000元,村集体收入增加到40万元。

  “我们坚持将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富民兴村优势,全面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特色民宿、特色水果、特色旅游、特色体验、特色文化等乡村特色产业。”从化区有关负责人透露,未来还将继续谋划创建15个具有鲜明新时代特征的特色小镇,打造一批引领生态价值创新的动力源和增长极。

  【记者观察】

  产业融合:

  借助体系弥补个体力量不足

  广阔的乡村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国家、省市优惠政策的陆续出台,越来越多的人才开始向乡村集聚,扩大乡村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的要求显得更加紧迫。

  实际上,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仍相对规模较小、带动能力不强、市场竞争能力较弱,特别是龙头企业与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民适应新时代发展和激烈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须加强等现象仍比较突出。

  广州这些年的实践证明,要破解这个难题,必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和有机衔接的分工安排。如“以荔为媒”的广州从化荔枝的种植面积约30万亩,约占全省的7.3%,今年从化荔枝产量6万吨,创历年新高。

  对于十多年前的农户来说,最关心的是一斤荔枝能卖几元钱。如果思维方式还是停留在种一些果树,水果不知道能否卖个好价的老路上,那仍是小农主义的思维。思路一转天地宽。跳出自然条件限制,就能从独特的资源禀赋找到真正具有内生动力的发展方式。

  如今,荔枝价格的波动远没有十多年前一般大幅影响着从化果农的收入。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农户们不仅仅是销售荔枝,而是将摘果、售果和乡村旅游相结合,小小的荔枝带动了一整串的农旅产业链条,实现了从荔枝丰产到产业兴旺、农民丰收的跨越。

  针对制约乡村发展的“穷根”,近年来广东已基本建立了省、市、县、镇、村五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格局,各地纷纷出台具体的政策措施促进贫困乡村贫困农户的收入提升。受诸多利好政策的影响,社会资本投资热情高涨,广东农村新产业新模式已然成为“政策高地”“投资洼地”。

  从实际中看,农村产业的建设不能仅仅依赖于政府职能的积极发挥,市场、社会、企业、人才的配合作用也不可或缺。用产业兴旺来根除乡村“穷根”不是任何一方所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基层政府在产业建设工作中,既要“划桨”,也要更多尝试转变为“掌舵”。让一批负责任、有干劲的干部投身于乡村产业振兴事业中,可以有效“黏合”乡村农户、政府部门、企业资本以及社会慈善团体等各种力量,是促进上述各项要素发生“化学反应”的关键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