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市场主体“撸起袖子加油干”创造条件 现场会强调,要大抓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突出特色发展着力培育县域优势产业,突出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县域现代产业体系,突出集聚发展加快形成县域产业集群。 县域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强大的产业基础支撑。 “县镇村三级要明确各自的产业定位、发挥其各自的产业功能,从而实现区域层级的系统发展、协同发展。”华南师范大学“三农”与城镇化研究所所长胡靖指出,县域经济可以分为县城经济、乡镇经济、村庄经济三个层次。 “县城经济首先承担区域城市化的责任,可以重点发展服务业、信息业、制造业;乡镇经济也要承担部分城镇化的责任,可以重点发展加工业、综合服务业;村庄经济则要注重发展农业、林业、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在胡靖看来,广东绝大多数县镇村资源非常丰富,应重点把自身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县镇村三级的定位、功能不能紊乱、内耗。” 胡靖还建议,各地应坚定信心、深化改革,继续引导和激励企业、农户参与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尤其是要改善经营环境和建立发展平台,包括建设好县镇村三级产业园区,为市场主体‘撸起袖子加油干’创造条件。” 乡镇连接着城市和农村。充分发挥好乡镇的节点和纽带作用,“百千万工程”才能实现从县到村的同频共振。 在此前发布的《2023年全国千强镇发展报告》中,广东有112个镇入选2023年全国千强镇。 对此,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正河认为,这传递了积极的信号。镇的发展与产业挂钩,而产业又与地理位置等很多先决条件挂钩,一个镇的产业发展往往难以做到“大而全”,更应该往打造“小而美、小而精”的专业镇方向去突破。 “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细分产业着重突破,这种专业镇往往可以吸引大量市场主体、民营企业聚集,发展特别有活力。”张正河表示。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罗明忠认为,推动“百千万工程”的实施,就是要“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使“百千万工程”成为广东县镇村的财富创造和聚集工程。要积极以乡村产业振兴为抓手,不断推动镇域经济发展。“比如,有的地市出台了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办法,激发镇村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压力,有力地推动了城乡融合。” 加速要素流动为县镇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现场会强调,要大抓体制机制改革,激发释放县镇村发展活力潜能,聚焦“放活”权限、“盘活”资源、“激活”要素,扭住强县这个牛鼻子抓好扩权强县和强县扩权改革,深入推进镇街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方式。 此前,广东印发了发展壮大农村经营主体若干措施,提出要鼓励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作为股东,依法出资设立公司从事经营活动。 对此,胡靖认为,这是重大的改革步骤,为镇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开辟了新的空间。要让新型集体经济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良性互动,共同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加快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县镇村流动,才能为县镇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在罗明忠看来,“百千万工程”全力推进“强弱项、补短板、扬优势”,加大对粤东粤西粤北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的财政支持力度,动员社会资源,强化镇域连城带村的功能,有序引导科技、人才和产业等优质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有力地推进了城乡融合发展。 罗明忠表示,目前广东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偏低。城市对人、财、物的“虹吸效应”始终存在,城乡融合发展中乡村面临人才短缺和人才外流的窘境。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罗明忠建议,一方面,要发挥县域尤其是乡村的人文与生态比较优势,让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其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增强县域对人才的“拉力”。另一方面,要在乡村对城市人才的“拉力”不足上下功夫,缩小城市人才下乡可能面临的生活质量方面的差异,让在城市居住还是乡村居住成为一种生活偏好,而不是受制于房屋、户籍等约束后的被动选择。 “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树立新发展理念,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紧抓‘百千万工程’的重大机遇,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形成以县域为中心的区域要素集聚、产业链协同、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罗明忠认为,要以县城为核心,在布局上实现功能成团、产业成块、基地成片、辐射成圈,从要素融合、产业融合、空间融合构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城乡融合实现互利共赢。 抓好规划引领推动人居环境品质提升 现场会上还强调,要大抓人居环境建设,有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美丽圩镇建设和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用心答好环境综合整治优先题、风貌管控必答题、美丽圩镇建设加分题、绿化美化基础题,实现人居环境靓起来、乡村治理强起来、文明新风扑面来的良性循环。 “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因此,在考核县域经济时,要更多考察生态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绿色GDP’,避免‘寅吃卯粮’的过度开发行为导致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胡靖指出:“镇村的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完全可以跟上现代化的步伐。”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县镇村高质量发展中心主任饶晖则认为,要推动人居环境品质提升,首先要抓好规划引领。“要科学统筹乡镇空间布局,加强风貌节点设计,做好建设项目谋划。” 饶晖认为,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相结合,厘清乡镇的发展机遇和短板,做好建设项目谋划。同时,要加强风貌节点设计体现乡镇特色,因地制宜提升乡镇景观风貌,将文化特色融入节点打造中,营造宜人场所和活力空间。他还指出,“大多数乡镇面临缺乏资金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困境,而建筑业企业、专业技术团队等社会力量的参与有助于缓解这一困境。” 不少专家认为,通过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突出民生服务提质量,增强群众的满意度与获得感,对改善县镇村发展环境、建设更美好家园有积极推动作用。 对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广东省城乡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世福深有体会。他认为,各地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过程中,可以多组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带动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提升。“当群众的精神内涵提升起来了,再审视居住环境、风貌的问题,就会对提升乡镇风貌、村容村貌产生更强烈的需求与内生动力,参与度也会进一步提升。” 王世福说,他在广东不少地方已经看到了这样的转变。比如,广州增城派潭镇举行“村晚”,让当地居民与专业演出团队同台演出,为人民群众带来满满参与感和获得感;再比如,近年来,广东省“三师”(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带着专业知识和美丽乡村的情怀,到乡、镇、村实施驻地共建式帮扶,与当地居民也实现了良好积极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