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研讨会(下称“研讨会”)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各地专家学者、县镇村代表等200多人参加活动。
研讨会上,多名专家进行分享交流,共同为因地制宜创造性推进“百千万工程”落地落实解码问道、贡献良策。与会专家认为,随着“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广东城乡融合实践将体现重要价值,有望成为响应中央号召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的“优等生”。
“百千万工程”专家委员增补至38人
研讨会上发布了《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政策评估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指出,围绕保障“百千万工程”各项工作落地落实,省有关单位出台100多项配套政策,各县(市、区)制定一系列具体实施方案,初步形成了“1+N+X”的政策体系;产业发展、帮扶协作、城乡建设、乡村振兴等领域政策不断完善,财政支持、金融服务、土地要素等保障力度持续加大,“双百行动”、建筑业企业结对帮扶等一系列创新政策加快布局,各项政策举措既保持与原有政策的衔接,又聚焦重点任务协同发力,“百千万工程”政策合力初步形成。
《报告》同时点出了部分政策针对性不强、含金量不高、主体责任不明确、干货不足等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如在政策落实上,部门间政策紧密衔接不够,政策合力有待加强;市县贯通存在堵点,部分领域存在市县争利情况;基层创造性抓落实不足,照抄照搬机械式执行仍较为普遍;政策宣贯不够到位,镇村干部和广大群众对政策知晓度不高、掌握不够全面等。
因此,《报告》指出,接下来,“百千万工程”的政策制定将做好去伪存真工作,紧紧围绕“百千万工程”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对现有政策进行分类调整优化,压减搭便车、蹭热度、派任务、不聚焦的政策,充实政策干货,提升政策含金量;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统筹考虑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任务与需求、目标与保障等各项因素,把握重点、抓住关键,多制定贴切实际、利于执行的政策,多出指导怎么干、保障干得好的政策。
研讨会上还宣读了省“百千万工程”首批专家委员增补名单,并向增补的专家委员及智库代表颁发了聘书。与会嘉宾还共同为新创设的华南理工大学城乡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揭牌。
此次增补之后,省“百千万工程”入库专家委员达到38人,基本涵盖省内主要高校及涉农科研院所,同时还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院所的专家,阵容进一步充实。
争当学习“千万工程”的“优等生”
2024年是全面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如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如何运用好无人农机等科技手段推动农村现代化;如何做好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都至关重要。
针对这些政府和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春华,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分享了心得,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各地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根据浙江当地估算,该省20年来投入‘千万工程’的财政资金达300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5000亿元,看起来改善的是人居环境,其实是改善投资环境和产业结构。”杨春华说,“广东‘百千万工程’承继了浙江‘千万工程’的经验和真谛,两地也有很多相似之处,现在粤东粤西粤北面临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与曾经的浙江丽水、衢州等地相似。因此,广东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很可能成为‘优等生’。”
近年来,罗锡文带领团队开展无人农场研究,在广州增城建设面积逾百亩的水稻无人农场,试验结果表明,在无人化耕种管收的基础上,水稻种植可进一步节水节肥,同时提高产量。
“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渠道,智能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有望进一步解放农村劳动力,缩短城乡差距。”罗锡文说,广东在农业新品种育种等多个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建议通过各种渠道推广这些农业科技成果,让农民真正能用、爱用;同时,科研院所应借助“百千万工程”契机,找准产业所需、农民所盼的研发应用方向,将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刘守英认为,以智能农业为代表的一系列实践,有望促进农业亩均报酬提高,为城乡融合筑牢基础;观察全球都市圈形成的基本路径,构建“特大城市—各等级城市—城镇—乡村”的城乡空间连续体是多国实践的必由之路。
“实现全面的而非‘盆景式’的乡村振兴,实现在都市圈框架下的、新形态的乡村振兴,将是广东城乡融合实践最重要的价值。”刘守英说,建议广东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乡村工业化与专业镇构建、精致农业等方面继续发力,将县镇村融入都市圈发展体系;同时,提升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发展支撑贡献,促进人口集聚带来的经济效率进一步提升,构建城乡空间连续体。
此外,省城乡规划设计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邱衍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王世福,汕尾市陆河县委副书记蔡秋茂,茂名市高州市根子镇镇长梁钊,清远市阳山县七拱镇隔坑村党总支书记陈燕红等来自“百千万工程”一线的专家、学者、政府人员还围绕“‘百县千镇万村’实践创新探索”展开了主题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