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343个行政村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40%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
坳头村的人居环境在整治后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图为该村党群活动中心。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摄
■开篇语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
近年来,惠州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先手棋,围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内容,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打造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美丽宜居乡村。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也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当前,惠州乡村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效?即日起,《南方日报·惠州观察》推出“聚焦惠州农村环境整治三年成效”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入秋,从高空俯瞰博罗的乡村一角,金黄的稻田、宽敞整洁的乡道和错落的平房交相辉映,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尽收眼底。
2018年以来,博罗县按照中央及省市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要求和部署,出台实施《关于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行动方案》,乡村风貌有了显著改善。
截至今年10月31日,博罗全县343个行政村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40%的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6%的行政村达到特色精品村标准。在人居环境整治这场乡村振兴的首役中,博罗正引导农村居民形成巩固干净整洁的文明习惯,不断擦亮乡村振兴的美丽底色。
乡村“夜访”:夜访农户完成清拆
前些天,博罗县泰美镇雷公村村委办公室总是空荡荡的。
原来,村里的“两委”干部们几乎每天都忙碌在外——除了一名村委干部留在办公室整理资料和接待村民,雷公村其余7名村干部及34名小组干部分成三组,对“三清三拆”工作进行有序推进。
白天,雷公村村组干部分组行动,第一组负责带领保洁员在各小组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清理村内垃圾杂物和干草枯树,做到不留一个死角,不剩一片垃圾;第二组进行村内泥砖房摸排及说服工作,将村内每一座泥砖房量好面积及画好简图标明;第三组负责跟进泥砖房现场清拆工作,安排挖机、现场指挥、亲自上阵。
雷公村下辖17个小组,总人口超过3000人,全村残破泥砖房的清拆并非易事。部分村民对“三清三拆”工作不了解、不支持,认为房子拆除后宅基地无法保留,需要村组干部反复去做思想工作。“有时前一天好不容易做好思想工作,村民同意清拆,第二天挖掘机来到门前,却又当场反对。”很长一段时间里,雷公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林荣旺都得花大量精力去应对。
这种现象严重拖延了清拆进度。对此,林荣旺决定加大说服工作的力度,让村民真正了解到“三清三拆”的实质与好处。考虑到大部分村民白天在外务工,到了晚上才回到家中,特别是一些家庭人口众多的家庭,往往只有在夜晚才容易聚齐。为了尽快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每天晚上,林荣旺和其他村组干部分组,到村民家中开展“三清三拆”夜访工作。
就这样,雷公村的村组干部们成了村里的“夜行者”。每天下午,完成白天的工作任务后,他们回到家中扒上几口饭,就要马不停蹄地集合,安排晚上的夜访工作。9月的台风季里,往往傍晚出门时天气宜人,从村民家出来却雷雨交加,但这都阻挡不了他们的密集“夜行”。
雷公村老围小组乡道较窄,要拓宽路面,就必须清拆道路两侧的老房子。80多岁的老围小组村民吴思乡听说这一情况,马上同意了清拆自家的一间泥砖房。“房子旧了,路是新的,把路修好是大事。”吴思乡对前来走访的村组干部说。
谈论起清拆工作的辛劳时,雷公村石咀小组的小组长陈海强话并不多。林荣旺告诉记者,“三清三拆”工作刚刚启动时,陈海强就主动签字拆了自家的老房子,为村道让路。“我们应该带个好头,才有可能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陈海强笑了笑说。
“清拆破旧泥砖房,既有利于村容村貌的整治完善,又有利于做好土地确权工作,村民们大部分是十分支持‘三清三拆’工作的。”一段时间的“夜访”,取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清拆工作得以更加顺利地推进,这让林荣旺感到欣慰。
截至10月底,雷公村的破旧泥砖房清拆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
软弱涣散村“逆袭”:断头路变通途
从雷公村出发,绕象头山行进25公里抵达柏塘镇坳头村,人居环境又是另一幅景象。
走在坳头村,通往同一个目的地的路至少有3种不同的走法——在这个小村庄里,道路四通八达,几乎没有一条“断头路”。
如今的场景让人很难联想到,坳头村曾被列为软弱涣散村和市级贫困村,村庄面貌“脏乱差”,村里内部斗争严重,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都无法正常召开。在这种情况下,村里的大小事务都无法推进。
坳头村党支部书记钟道强至今记得2017年以前村里的道路状况,“断头路很多,各小组之间互相堵路,村里想修路,村民却来阻挠,甚至悄悄毁坏已经修好的路基”。
长期居住于此的村民竟阻止村里修路,这种怪象的症结在哪里?
2017年10月,坳头村组建了新的村两委班子。钟道强把村里的断头路作为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他带着5位村干部在村里走了几遍,每到一处,就记录下所有断头路的所在,实地探访道路中断的原因。经过和多位村民的谈心,钟道强了解到,不少村民不愿意让出自家地块用于道路建设,一方面是认为出让土地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是他们没有从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切实感受到的“福利”。
多次走访后,钟道强和其他村组干部凭借每个人在村里居住多年的见闻和经验,以及走访过程中的印象,很快勾勒出了坳头村的交通线图。
草图有了,更重要的是规划。
钟道强带着全体村组干部马不停蹄地开会研讨坳头村的道路规划,最终绘制出了一张命名为“坳头村2017年交通规划”的“规划图”。在这张至今被钟道强妥善保存的“规划图”中,明确标注了坳头村当年所有断头路所在,以及每一段规划路线计划修建的时间。
事实上,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坳头村委班子绘制的这张图还远远算不上交通规划图。然而,正是在这张草图的指引下,坳头村以修缮村道为开端,开启了一场人居环境整治的突围战。
为了铲除修路的障碍,钟道强把坳头村的老干部和老党员轮番请到村委会参加座谈。根据他们的讲述,钟道强整理出了一份名单——那是曾经对修路提出反对意见的村民,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思想工作,逐一攻克。
坳头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钟道强和村组干部在每个小组选拔了7名德高望重、有号召力的村民,分别组建了理事会。自此,每个小组理事会的成员,开始轮番到村委会参加座谈会,对排污、修路等重点难点问题提出建议。
“座谈会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把与名单里的村民沟通的任务明确分工到人。”在钟道强看来,处理农村问题的关键在人,“再难沟通的村民,只要找到能跟他说得上话的人,我们总有办法说服他。”
村民思想工作做通了,修路的障碍自然随之解除。村民们纷纷让出了自家的地。为了拓宽道路,一些村民甚至自觉拆掉了自家的围墙。挖土机所至之处,一路畅通,村里破旧泥砖房和残垣断壁清拆后,就用来铺设路基,既让建筑垃圾得以重新利用,又节约了修路成本。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坳头村的断头路全部修通了,村道拓宽了,通达到村里的每一个角落。坳头村也因此被博罗县评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样板村。
村庄环境好了,吸引了惠州市坳头田园综合体开发有限公司和“叁物园”等企业先后入驻,不仅带旺了村里的人气,也为村民增收拓宽了渠道。
头雁领路:空心村蝶变为示范村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推进关键靠人,其中,“头雁”的核心作用更是不容忽视。
走进博罗县湖镇镇黄塘村,鲜花围绕、村道干净整洁、村道旁的特色竹匾画生动形象,总能让过往行人眼前一亮。
和很多农村一样,黄塘村曾是空心村——富裕后的人搬去了城里,村庄却日渐凋敝。穷则思变,痛定思痛,看着村里的残破景象,原本在外经营生意的何毅峰毅然回到家乡,担任黄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扛起家乡建设的大旗。
何毅峰就任之初,黄塘村两委办公室还“蜗居”在村里废弃的小学,狭小的办公室里没有可以落脚的地方,没有人乐意前来,也妨碍了村组干部与村民的沟通。一场大雨后,村委会的4台办公电脑彻底报废。
“借钱也要先把学校的办公楼整修好。”何毅峰下定决心,想方设法找来施工队,坚持在施工现场为质量把关。
施工过程中,何毅峰不慎从二楼跌落,大家七手八脚把他抬上车,送到博罗县人民医院。医生检查后表示没有大碍,他一下从床上坐起来,离开了医院,继续回到现场监工。
经过几个月奋战,改造后的教学楼成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村委办公大楼。
起初,黄塘村的村道狭窄,会车不便,乡亲们对此多有怨言。何毅峰想方设法争取到资金,把道路拓宽。从“三清三拆三整治”开始,黄塘村村两委班子一步一个脚印,终于争取到“新农村建设省级示范村”的落户。经过几个月的改造,村里原来的晒谷场改造成了荷花池,村中心地带破烂的猪寮填充土方后变身小公园,草坪、凉亭和古老的龙眼树,显示着生命的张力。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心振兴。”在何毅峰看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坚持走群众路线,让群众支持、理解、参与进来,新农村建设才能更高效。
为了动员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黄塘村专门制作了一本宣传册《不一样的黄塘村》,用简明的语言讲述“三清三拆三整治”的意义、目的、要求,为黄塘村的未来建设规划了蓝图。在环境卫生整治过程中,村组干部挨家挨户发放宣传小册子、带头搞卫生,卫生搞到哪里,宣传工作就做到哪里。
在多番宣传动员下,村民的文明意识提升了不少。两个月前,湖镇镇黄塘村十多名村民自发组建了志愿者服务队。黄塘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家良积极撬动社会资源,借来了三辆洒水车和两辆扫地车,充实队伍力量。每到周末,志愿者们就穿上橙色马甲,开着洒水车和扫地车,将道路打扫得一尘不染,为美丽乡村环境整治工作尽自己的一份力。
如今,黄塘村的村道干净了,村里的志愿者队伍庞大起来了,人心齐了,村民的脸上笑容更多了。
■延伸
人居环境整治“整”出博罗乡村魅力
“清拆之后,村里告别了脏乱差,井然有序多了。”博罗县泰美镇兴水围村原党支部书记陈主成感慨地说。
这三年来,博罗系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开展了“三清三拆三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生活污水治理、村道和村内道路硬化、农村厕所改造、村庄集中供水全覆盖、农村危房改造、村庄绿化美化等等诸多工作。
博罗的人居环境整治,扮靓了乡村的颜值,让这里的山清水秀散发出诱人的魅力,也显著提升了广大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设置8800个垃圾收集点“清拆”出美丽田园图景
农民在宅基地周边建造的圈舍,私自违规搭建的大棚房,不仅影响美观,而且也不安全;农村河道里面的各种废弃物垃圾,堵住河流带来水质污染;村里破旧的房子不能住人,既浪费地方也不安全……
三年来,博罗全县343个行政村2934个小组全域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
随着这项工作的开展,一堆堆垃圾、淤泥被清理干净,一个个破旧遮雨棚、违规广告牌被推倒,一条条臭水沟被填平,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得不到重视、资源投入不够等因素,“垃圾围村”现象普遍存在于农村地区。
要实现美丽乡村,生活垃圾必须得到有效解决。
强化农村保洁工作,是一个重要着力点。这几年来,博罗显著增加了农村保洁员的配备数量,从2460个增加至3195个。对于这支庞大的保洁队伍,该县制订出台《关于博罗县农村保洁员招聘和管理指导意见(试行)》,进行统筹管理并加强保洁员管理考核。同时,通过细化清扫保洁责任区,实行网格化管理,确保农村清扫保洁全覆盖、无“盲点”。
从村民房前屋后收集来的垃圾,需要统一处理。对此,博罗在全县设置8800多个垃圾收集点,建设了22座压缩式生活垃圾转运站、8座镇级转运站项目和建筑垃圾处理设施,以及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并配置56辆垃圾运输车,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密闭收运。
“从村民家到村到镇到县,形成完整的垃圾运输和处理链。”博罗县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县还大力开展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创建工作。比如长宁镇新村村建立了废品回收奖励制度,杨村镇石滩村实施“垃圾分类1+1工程”等,营造了全民参与的氛围。
这些工作的铺开,还原了博罗乡村一幅幅“村在林中、人在画中”的美丽田园图景。
每个自然村设1个标准化公厕长效管护机制让博罗乡村更有活力
除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横流,也同样会给农村带来“脏乱差”的困扰。
将污水截污纳管,是必须之举。
近年来,博罗规划先行,编制《博罗县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规划(2019—2025)》,对全县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作全面规划。
在规划基础上,博罗根据地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收集处理污水。比如距离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纳污管网500米内的村庄,基本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在其他人口密集且常住人口较多的村庄,建设集中设施实现达标排放;而对于人口较少的村庄,则通过管网收集污水经简易设施处理后,就地排放到池塘、湿地,或利用到农田、果园、菜园就地消化。
城市污水的处理需要雨污分流,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说也同样需要。经过管网铺设和对接后,到目前为止,博罗的农村雨污分流完成率已达87.68%。
相对来说,农村地广人稀,过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此,博罗的投入可谓不遗余力。截至2020年10月底,该县共投入资金4.28亿元,建成运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567座,处理规模约3.37万吨/日,配套收集管网775.96公里,完成了“一村一设施”建设、全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54.59%、村庄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至40%以上的目标。
实际上,厕所粪便的直排是不少农村污水的重要来源,因此“厕所革命”被提到国家层面的高度。博罗多次专题研究,推进“厕所革命”。在各村因地制宜建造经济适用公厕,全县累计建有卫生公厕551座,达到每个自然村建设或开放1个标准化公厕的目标。同时,全县无害化卫生厕所实现全覆盖,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100%,厕所粪污基本得到有效处理或资源化利用。
有意思的是,博罗还组织200多家单位(包括超市、民宿、农家乐等)加入“博罗厕所开放联盟”,并在乡村旅游区(点)等旅游接待场所建设A级以上厕所13座,对村民和游客免费开放,为百姓的“方便”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记者了解到,博罗先后出台农村保洁员管理、创建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厕所革命”新三年行动计划、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财政资金补助、“四好农村路”建设等多个政策文件。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公路建管等方面的长效管护机制,让博罗乡村更美丽、更有活力。”博罗县委农办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