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祝镇八维村第一书记廖志达(右)向村民了解农作物收成。 受访者供图
→脱贫攻坚答卷
人物档案
廖志达是“85后”,成长于博罗县一个农村家庭。2010年,他通过公务员考试,正式入职惠州市交通局,成为一名窗口人员。2016年,廖志达被派往惠东县多祝镇八维村就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4年,他写报告争取专项资金帮村民修桥,因地制宜实施精准扶贫,“因户因人”施策帮扶,指导沃柑基地申报省扶贫产品,通过多项措施,帮助八维村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惠州市惠东县多祝镇八维村,花木错落有致、村道整洁、环境优美,红色文化元素更是随处可见。为有效激活红色基因,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八维村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保护利用红色资源紧密结合起来,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紧密结合起来,让革命老区迸发出发展新动能!
凭着在农村生活的经历和会讲客家话的优势,廖志达在驻村之初很快就融入当地生活。驻村扶贫4年的时间里,廖志达电脑里有关精准扶贫的文件超过了15G,驻村工作笔记已经写满5本。驻村以来,他真正懂得了以心换心,用真情服务基层,在汗水中收获幸福和美好!
写报告争取专项资金帮村民修桥
2016年夏天,一场大雨过后,刚上任的廖志达,手机信息不断:“300多亩农田被淹,春耕白忙活了”;“水太大,上学的孩子回不了家”;“老人想上医院看病,却出不了门”……他悄悄来到岸边,看到白石光小组已成“孤岛”。廖志达急忙往村党群服务中心赶,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桥修起来。
听到要修桥,村“两委”干部议论开来:不是村里不想修桥,实在是没能力修。打过报告,但都石沉大海。漫水桥经过多次维修,但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村民们心里也直犯嘀咕。
说干就干,廖志达连夜写好报告,频频往市、县跑。请来有关部门现场办公,50余万元专项资金终于到位。2017年5月,新桥落成通行,比原位置增高近3米,两边增加了护栏,河道也疏通清淤。竣工不久,台风“苗柏”就来“验收”,惠东普降大雨,河水暴涨,多地受灾,白石光小组毫发无损。现在说起漫水危桥改造,白石光小组村民交口称赞。
指导沃柑基地申报省扶贫产品
早前经过走访调研,廖志达就发现八维村最大的问题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他了解到,八维村拥有14个自然村小组、在册登记村民3484人,耕地总面积4654亩,历史上曾有多祝“粮仓”的美称。不过,由于地理偏远,缺少经济支柱产业,三分之二的村民选择外出务工,空心化严重,被列入省级贫困村。
桥通了,民心也通了。廖志达趁热打铁,争取行业专项补助资金,推进村道硬底化、危房改造等项目,并引进特色农产品。他积极指导沃柑基地申报省扶贫产品,另外在往返惠州时也帮忙跑腿带货。
廖志达还通过挖掘村内名优农副产品,打造“八维村青年创业服务中心”为线上、线下宣传平台,号召、吸引广大干部职工及社会爱心人士购买沃柑、皇帝柑、米酒、土鸡等农副产品,实现对八维村消费扶贫。
将八维红色党建活力转变成发展动力
惠东县多祝镇八维村是广东省第一批“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重点建设村。东纵游击队专线联络通讯站“良多站”旧址,八维战斗旧址等红色遗址都坐落于此。
在“红色村”建设工作上,村里的党员干部和普通党员都被组织起来,廖志达也参与动员村民支持这项工作,并发动外出乡贤捐资出力,搜集红色历史遗物。有了党员干部带头,大家的积极性也特别高,项目建设进度喜人。
短短一两年,八维村就完成八维村青松园纪念园改造,打造八维村12位烈士塑像,完成了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纪念亭,惠紫人民自卫队纪念亭,龚屋突围反击战纪念亭项目建设,并利用原村委会危房改建成八维村红色文化展览馆,展示了八维革命斗争史料和30余幅惠东名人书画作品。
廖志达说,下一步八维村将高举“党旗引领、突破攻坚”口号,弘扬八维优良的革命传统,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整合资源,引入规模产业项目,将八维红色党建活力转变成发展动力,将八维党组织打造成网络经济发展要素的强大根系,在富民兴村的康庄大道上行稳致远。
考察实际情况“因户因人”施策帮扶
廖志达会考察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因户因人”施策帮扶。当地村民张志球,没有一技之长,想要发展酿酒生意改变贫穷现状,却苦于手里没有资金。了解到张志球的想法,廖志达对他给予了全面支持,在与帮扶单位协商后,先后帮助张志球赴深圳学习酿酒技术,并给予扶助资金支持他购买器材、建立酒坊。如今,张志球收入翻了一番,还住进了新房,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成效
去年八维村集体经济收入上升至8.3万
2020年底,八维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6年的1.5万元上升至8.3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不足6000元上升至1.9万元,并于2020年12月初顺利完成省级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工作。全村56户贫困户181人均参加医疗保险,全村纳入农村危房改造的43户已全部竣工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