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主推技术:水稻“两迁”害虫抗药性检(监)测与治理技术
技术概述:水稻“两迁”害虫抗性综合治理技术是在对水稻两迁害虫进行抗药性监测,并依据监测结果,实施以农业、物理、生物防治为基础,以合理选择农药、限制部分农药的使用、交替轮用及合理混用农药的科学使用化学农药减缓两迁害虫抗药性发展,该技术体系是以生态、安全、高效为核心,根据等不同地区水稻两迁害虫实际的抗性水平情况,采取相应的用药措施。增产增效情况:本技术体系自2010年起即在惠州市内开展应用示范、推广,截止目前在全市三县五区水稻主产区推广应用面积达150多万亩,累计新增经济效益34115.7 万元。
技术要点:1、加强抗性监测,明确抗性水平。害虫抗药性治理中的一个关键性前提是对早期抗性水平的估测,并以此来指导杀虫剂的使用从而减少选择压。抗性监测结果可为制订抗性治理对策和用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新药剂应在开始使用时就建立相应的抗性监测方法,并应进行抗性风险评估;对生产上主要用于防治的药剂应进行系统的抗性监测。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深入研究“两迁”害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机理及抗性遗传等,以便为稻飞虱的抗性治理提供理论基础。2、充分利用农业措施控害。农业防治压基数。抓好科学水肥管理,即浅水插( 抛) 秧,寸水回青,薄水分蘖,够苗晒田,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施肥做到“前重、中控、后补”,营造不适于“两迁”害虫发生的环境,提高禾苗抗病虫害的能力。3、掌握科学施药时期和施药方法。科学合理放宽化学防治指标,稻飞虱防治指标:1000头/百丛;稻纵卷叶螟防治指标:分蘖盛期100头/百丛,幼穗分化期50头/百丛。根据预测预报准确掌握防治适期,以初孵幼虫和1 ~ 2龄幼若虫为防治施药的关键适期,幼龄害虫抗药力弱,且刚孵化出来,有群集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及时用药防治,经济有效。依据科学的防治指标开始田间第一次施药防治,采用叶面喷雾和稻株基部喷药,以及稻飞虱大发生年份使用毒土撒施等方法,减少盲目施药、降低施药次数,提高防效。4、科学使用农药,降低药剂在田间的选择压力。根据抗药性监测结果,以稻田生态系为基础,用生态平衡的理论来指导防治,确定本地使用的农药品种和次数,延缓或阻止抗性发展:(1)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在稻田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包括复配制剂),延缓害虫抗性产生,减少农药残留严重超标。(2)暂停或限制部分农药的使用。停止使用已在我地区产生高水平抗性的吡虫啉来防治稻飞虱;暂停使用氟虫腈等对稻田水生物有污染的农药品种;限制单独使用已达中抗水平的杀虫单和杀虫双等农药品种使用次数。(3)轮换和交替使用处于敏感和低抗水平的农药品种。轮用丁烯氟虫腈、毒死蜱、噻嗪酮、吡蚜酮、烯啶虫胺或噻虫嗪、异丙威等防治稻飞虱;轮用阿维菌素、甲维盐、康宽等防治稻纵卷叶螟。每代施用同种农药最多不超过2次。(4)合理混用农药,提高农药使用效果。稻田阿维菌素与毒死蜱、三唑磷混用,持效期短的异丙威等氨基甲酸酯类药剂与长效型的噻嗪酮等混用,生物杀虫剂和化学杀虫剂混用,杀幼虫剂与杀卵剂混用。通过合理混用以减少农药浪费、延缓害虫抗性产生和进化。(5)充分保护和利用天敌及生物农药防治“两迁”害虫。在防治适期内,优先使用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等生物农药防治稻纵卷叶螟;利用天敌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使用微生物农药白僵菌以菌治虫防治稻飞虱;使用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捕稻纵卷叶螟成虫等。生物农药应比化学农药提前2 ~ 3天使
用,避免高温干旱时使用;在药液中加入有机硅、氮酮等增效剂,增强农药粘着、扩散和渗透性能,提高药效,减少农药用量。
适宜区域: 华南水稻生产区
注意事项: 无
依托单位: 惠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地址: 惠州市下埔西堤路26 号
联系人 : 刘凤沂 李惠陵 李 华
联系电话: 0752-2161931
邮政编码: 516008
电子邮箱: hzcbz@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