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7月下旬,位于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高埔村的丝苗米种植基地内,稻穗金黄,泛起层层稻浪。谢进扬 摄
金秋九月,柚香蚝肥,丰收的南粤,绚丽多姿。
9月22日,第7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全省各地通过各种形式举办丰收节活动,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乡亲们的脸上。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新中国成立75年来,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大台阶,农村民生显著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三农”工作同样取得了长足进步: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越来越健全,“四个优先”落得越来越实,城乡融合步伐越来越快……广东正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着力深化“三农”领域改革,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迈上新台阶,加快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蝶变,一幅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壮美岭南画卷正徐徐展开。
孩子们在2024年广东省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中参加运冬瓜比赛。吴秒衡 摄
农业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眼下正值晚造水稻生长的旺盛时期,也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连日来,全省各地抢抓时机,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确保晚造粮食丰收。
对于一个超过1.2亿常住人口的大省来说,端牢自己的饭碗,是时代赋予广东的重大使命。广东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扛起政治责任,克服气候年景总体偏差等不利影响,做好防灾减灾,千方百计稳住粮食生产,全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省粮食产量为1285.19万吨,保持在近十年较高水平。当前,全省上下坚持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大力实施粮食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截至2024年6月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2825万亩,保障粮食安全的农田基础进一步夯实。
同时,广东深入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江河湖海、设施农业要食物,积极推进农业微生物等产业发展,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不断完善食物供给“大体系”。
全省各地坚持“疏近用远,生态发展”,正全力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就是落实粮食安全战略、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举措。
2023年以来,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创新实现重大进展,抗风浪网箱、风渔融合、渔旅融合等技术取得全国首创成果。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开工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83个,总投资超190亿元。国际合作取得新进展,中挪三文鱼陆基养殖项目落地实施。2023年全省海水养殖产量达357.28万吨、同比增长5.18%,增速创近十年之最,带动了广东沿海各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珠海市桂山镇蜘洲列岛养殖渔场迎来大丰收。《海洋与渔业》杂志社供图
畜牧业迈上新征程,2023年,全省畜牧业产值1695.1亿元,畜禽养殖规模化比例83.1%,饲料工业总产值1660.86亿元,居全国第二,饲料产业多年保持国内领先。
乡村产业发展体系构建完整,产业韧性增强,才是破解产业振兴难题的钥匙,这就需要从延链、补链、强链着手。
为此,近年来,广东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坚持县域统筹、镇村联动,做好“土特产”文章,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抓产业能级提升,抓增收致富,着力构建体现广东特色、展现广东优势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在广东,农业的生产方式在不断转变:农业机械化率不断提升,农业数字化智能化加快转型,农村改革动力不断增强,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支撑强劲……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突出抓好预制菜等农产品深加工,广东乡村产业呈现集聚发展态势,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目前,累计创建11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含农垦4个)、2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含农垦3个)、84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含农垦10个),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建设
农村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家园。把农村建设得美好,农民群众才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宽敞整洁的柏油马路、标准完备的生活和文娱设施……走进佛山市禅城区紫南村,一幅山清水秀、村美人和的画卷映入眼帘。
围绕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广东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乡村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提升。截至目前,基本实现全省100人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全省农村现有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7%以上。截至2023年底,全省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64.7%,“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乡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城乡基础设施差距逐渐缩小。
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目前,90%以上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全省基本建成129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利用“四旁”“五边”植绿增绿,在村头种植乡土树种,因地制宜建设小公园4.95万余个。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广东针对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开展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奋力建设“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长长久久”的美丽乡村。
如今的广东镇村,逐渐实现了人居环境靓起来、乡村治理强起来、文明新风扑面来的良性循环。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走进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的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展厅,荔枝、龙眼等加工产品琳琅满目。“2023年柏桥村农产品加工年产值达到1亿元,带动当地3000多人就业,人均收入超过5万元。”讲解员拿起荔枝干介绍说。
正如柏桥村,全省农业特色产业的丰收鼓了农民的“口袋”,2023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42元,比1949年增长451.2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城镇居民。
广东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多种实现形式,着力培育乡村运营人才,深入推进农村职业经理人试点,持续推进“千名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育行动”,聚焦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重点从典型村中选择培育对象。
当前,全省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逐步健全、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23年底全省村组两级集体资产1.31万亿元,总收入1850亿元,年度收益1057亿元。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2021年以来,广东创新建立组团式、造血式、共赢式驻镇帮镇扶村机制。
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主动融入、全面参与,把产业、科技、人才等资源要素源源不断导入被帮扶镇村,加快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全省脱贫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2021年、2022年、2023年分别增长2.3%、5.5%、6.2%。截至2024年7月底,我省现有的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11033元,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与此同时,广东还坚决扛起东西部协作政治责任,结对帮扶广西、贵州2省区16市州99个脱贫县,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实效。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乡村直播大赛、农事定向大赛、机插秧技能大赛、龙眼“点睛”大赛、农事无人机飞赛、农机驾驶操作员技能竞赛……今年以来,由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主办的一场场精彩农事运动会在南粤大地不断上演。
广东省农事运动会乡村直播大赛村播用手机镜头记录广东“村BA”。
通过农事运动会,广东将持续围绕打造“地方IP”,让一场场充满创意与活力的农事活动融合地方“土特产”、农耕文明,用行动发现和众创乡村价值,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和乡村价值发现,为乡村聚人气、聚财气,催生乡村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助力“百千万工程”,助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