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红土地孕育优质农产品,走向全国远销海外,这地“土特产”新势力出圈
小雪节气已过,不同于北国的银装素裹,雷州半岛的冬天依旧温暖如春,各类作物蓬勃生长。从海里游的到地里种的,这个冬天,湛江金鲳鱼、红橙、生蚝等农产品源源不断上市。一批又一批湛江“土特产”从中国大陆最南端出发,走向全国、远销海外,丰富着人们的餐桌和味蕾。
充足的阳光、丰沛的雨水、广袤的红土地,孕育出雷州半岛品质上乘的农产品。回头望,菠萝、荔枝、香蕉、对虾、大米等一批“老牌”农产品为湛江奠定了农业大市的地位;看今朝,金鲳鱼、三倍体生蚝、释迦果、燕窝果、火山红薯等新兴“土特产”,依托“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带来的机遇,推动湛江频频出圈,往农业强市的方向奋发前行。
自然禀赋
“蓝”“红”碰撞出连片沃野
如果你来到雷州半岛,那遍布半岛的红土地,一定会吸引你的目光。当你行走在一望无垠的红土地上,此时此刻,地里的作物、海里的生物正尽情吮吸着红土地中的营养。
“蓝”与“红”是雷州半岛的底色——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鲜为人知的是,湛江所在的雷州半岛曾是中国最大的火山群之一。数万年前,这里上演过多次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和大海的碰撞,造就了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
远古时代的回响,化作今日肥沃的红土地。雷州半岛上如今仍分布着大小76座死火山,火山熔岩逐渐风化成富含矿物质的砖红土壤和红色泥沙,这类土壤透气性好、异常酸黏,各类微量元素含量丰富。
赤热的土地、热带的阳光加上地质能量,使湛江成为热带、亚热带作物钟爱的宝地。正因如此,雷州半岛孕育了“广东粮仓”——雷州东西洋28万亩连片良田,造就了35万亩五彩缤纷的菠萝的海,种出了绵延不绝的火龙果,滋养了大片甜蜜的甘蔗田。有人调侃,在雷州半岛上,种什么就能收获什么。
在雨水冲刷下,这些微量元素和矿物质随雨水流向大海,为近海生物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其中之一就是鲜嫩肥美的生蚝,由于海床附着物众多、饵料丰富,湛江近海自古以来就是天然蚝场。从天然采集,到人工养殖,再到精深加工,湛江生蚝产业一路披荆斩棘,发展壮大。
除了红土地,雷州半岛的土壤里还蕴含着一大宝物——硒。硒是人类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与人类的40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对人类健康的保健功能是其他物质无法替代的。由于人体内无法合成硒元素,因此从外界摄入硒便显得尤为重要。
湛江市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结果显示,湛江地区富硒土壤面积大、含量高,在省内较为突出,土壤硒含量均值为0.50mg/kg,最大值达2.52mg/kg。硒含量大于富硒土壤标准0.40mg/kg的土地面积为5696平方千米,占调查区面积的45.60%,富硒土地面积之广、品位之高,在国内并不多见,发展富硒功能农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富硒红薯、富硒水稻、富硒良姜、富硒茶叶……近年来,湛江立足天然硒资源优势,把高质量发展富硒特色农业产业作为产业振兴计划,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初步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格局。
瞄准前端
聚焦优质种苗强“芯片”
走进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湛江研究中心检测平台,工作人员正忙着给红薯种苗进行病毒检测,实行全面的“体检”。该中心主任罗青文介绍,企业在扩繁种植过程中,会把不同批次的红薯种苗送过来检测,报告出来后确认没问题再扩大种植规模。
种子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湛江瞄准产业链前端,聚焦优质种苗培育,不断开展种业科研攻关,推进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
在湛江遂溪、雷州等地,脱毒红薯种苗的批量生产,让当地红薯产业步入新阶段。
广东瑞盈三农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和普宁市农科所合作建成的“全省首家脱毒红薯苗生产基地”落地遂溪河头镇,以科技力量驱动红薯产业发展。
目前,该合作社已成功引进普薯32号、广薯87、玛莎莉、鸣门金时等10余个优良品种。在红薯茎尖脱毒技术方面,已完成普薯32号、广薯87、玛莎莉、鸣门金时等品种脱毒培育,红薯茎尖培养脱毒技术研发与推广获得成功,每年可生产和推广脱毒薯苗2亿株以上,极大提升了红薯品质和效益。
在雷州半岛上,还生活着一种特殊的“明星牛”——雷琼黄牛。雷琼黄牛是南方黄牛的代表,因基因良好,经国家专家组鉴定,1980年被列入全国十大优秀地方畜禽品种,1994年被原农业部收录到《国家种质资源保护目录》,是广东省驰名特产。
雷琼黄牛体型匀称、肌肉丰满、肉质细嫩、纤维少,广受市场欢迎,且性情温驯、耐湿热、耐粗饲、得病少、适应性强。随着养牛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吴川以雷琼黄牛品种为基础、以龙头企业引领、以基地示范带动,实施“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品质繁育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
再将视线转向大海。海面上是五彩斑斓的“漂浮牧场”,彩色浮球下是一只只茁壮成长的三倍体生蚝。
近年来,随着生蚝种业研发快速发展,湛江多家企业引进三倍体生蚝。相对于本地生蚝,三倍体生蚝具有生长快、抗性强、卖相好等一系列优良特性,可以在盐度较高的浅海区进行筏式养殖,进一步拓展生蚝养殖区。
据统计,湛江2022年生蚝养殖面积约10万亩,产量超22万吨,产业链年产值约70亿元。湛江正积极谋划筹建湛江牡蛎产业研究院,集合业内优势力量对湛江生蚝品种进行技术研发和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升级
三产融合铺就“致富路”
遂溪县杨柑镇布政村,青绿的枝条上,黄色果子格外显眼,这是村里的新宠——燕窝果。
布政村是遂溪火龙果的先行地。2006年,布政火龙果基地在全县率先试种红心火龙果,以核心基地示范带动全镇建成3万亩火龙果产业基地,打响了“火龙果之乡”的名号。经过多年发展,遂溪火龙果产业已达到一定规模,如何实现突围?当地将目光对准了燕窝果。
燕窝果又名麒麟果,原产于中南美洲,是火龙果的近亲。燕窝果如燕窝般香甜丝滑,口感独特、营养丰富,对种植环境、气候要求高。“安家”湛江后,燕窝果每亩年产达1500公斤,亩产值约15万元,这颗金黄的果子,逐渐成为当地的“黄金果”。
除了燕窝果,湛江瞄准市场需求,注重引种、培育发展红宝石蜜柚、释迦果、黄金百香果等新品种,做优特色水果产业,为乡村振兴铺就“甜蜜”致富路。
释迦果入口即化,甜而不腻,又被称为长在树上的“冰淇淋”。湛江双双赢释迦果园占地600亩,是广东面积最大的释迦果园,释迦果市场需求量较大,批发价超过20元/斤。红宝石蜜柚青皮红肉、汁多无渣,甜度高达14度,一个能卖到138元。
为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湛江一方面调整农业结构,另一方面推动农产品深加工,扩链强链补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近年来,各类生蚝深加工产品不断涌现。湛江高校研制的生蚝奶、蚝天下白酒、生蚝蛋白功能饮品、生蚝营养功能饮品等一系列生蚝深加工产品广受青睐,以蚝壳为原料研制的新型生态环保涂料、建筑材料应用前景广阔,具有耐用、环保、低成本、柔韧性强等特点。
乘着预制菜风口,湛江出台《推进湛江市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二条措施》,在吴川黄坡、遂溪遂城各建设一个1000亩以上的预制菜产业园。目前,全市预制菜品种近1000个,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单品十余种。其中,金鲳鱼物流网络、精深加工产业已具备良好基础,相关企业研发金鲳鱼预制菜产品超过200个。
品牌打造
湛江美味走向千家万户
日前举办的第二届乡村振兴(广州)论坛上,徐闻菠萝成为全场关注的焦点。几年前,“12221”市场体系建设正是从徐闻出发,迈向全省。
召开菠萝产销对接大会,组建徐闻菠萝采购商联盟,优化营商环境、建设菠萝产销大数据、调整种植品种结构、创新开展品牌推介……推动徐闻菠萝出圈的系列行动迅速落地,倒推菠萝种苗、种植、加工、物流等每一个链条不断完善,徐闻菠萝实现增产增收。
农业品牌建设,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在打响“湛字号”品牌上,湛江没少下功夫。
眼下正是湛江金鲳鱼大量上市的季节,养殖海区和码头人来人往。阳光照耀下,湛江海域波光粼粼,一条条身披金甲、内里雪白的金鲳鱼在海水中被捞起,投入运输船。
湛江年产金鲳鱼10万吨,占全国的40%,全国每三条金鲳鱼就有一条来自湛江,湛江金鲳鱼产业获批参与创建2023年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作为“中国金鲳鱼之都”,湛江金鲳鱼产业年产值100亿元,其价格及市场走向堪称中国金鲳鱼行业的“风向标”。
近年来,湛江大力推进金鲳鱼“12221”市场体系建设,推动“年鱼经济”,赴重庆市、柳州市、成都市等国内大中城市推介湛江海鲜,把现代化海洋牧场公共区域品牌建设融进双循环、将产区销区带进双市场,推动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进一步擦亮“湛江金鲳鱼”“湛江对虾”“湛江生蚝”等品牌,让湛江海鲜“游”向千家万户的餐桌。
湛江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近年来,湛江在“树品牌”方面颇有建树——
湛江蚝品牌价值176.43亿元,位居《国家地理标志牡蛎品牌价值排行榜》第二位。去年,《徐闻菠萝:营销有道“12221”市场体系助力品牌打造》入选国家农业品牌创新发展典型案例,为全省唯一。徐闻菠萝、遂溪圣女果获评广东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十大优秀案例奖”。2022年以来,全市新增16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累计56个,总数位居全省第二;148个产品入选“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全省排名第四。
随着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的不断提升,湛江农产品竞争优势不断增强,赋能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