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普法典型案例七
讲学法用法故事 践为民服务初心
上海市浦东新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摘要】上海市浦东新区农业农村委员会深入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创新普法理念方式方法,推出“三农法治故事会”系列普法活动,通过讲学法用法故事,将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涉农法律法规带到村民身边,推动村民知法、学法、用法,为浦东新区乡村振兴提供法治保障。
一、背景情况
“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法治工作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增强普法效果。“法律六进”活动开展至今,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和维权意识都有所提升,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普法吸引力不足。法律条文枯燥,村民文化水平不高,法条看不懂、记不住、理解难。二是普法形式较单一。传统形式内容相对单调,难以激发村民学法兴趣。三是普法覆盖面不够。村民居住相对分散,以镇为单位召集普法活动,很难达到全域覆盖。为突破当前农村普法工作瓶颈,上海市浦东新区农业农村委员会积极创新普法模式,于2021年推出了“三农法治故事会”系列普法宣传主题活动,连续组织12期入村宣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二、主要做法
(一)组建青年法宣讲团
以浦东新区农业农村委执法大队政治立场坚定、法律功底扎实、宣讲能力优秀的10位青年执法队员为班底,组成“三农法治故事会”宣讲团。发挥一线执法贴近基层群众的优势,做执法工作的有心人,收集村民们在法律领域的难点痛点和关心关切。充分发挥年轻人的开拓创新能力,每月围绕一个主题,充分收集法律基础资料,搭好故事框架,从讲好房前屋后的身边小故事入手,以通俗活泼的形式为村民阐明人情法理。
(二)精心选取宣讲主题
以渔政、种植业、动物卫生、农机安全监理、农村宅基地等监管执法工作为依托,选取长江口及内陆水域禁渔、非法捕捞水产品、农产品(种植业、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投入品的购买和使用、动物疫病防控、农机安全事故分析、农村宅基地等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同时,结合普法宣传形势要求,增加《宪法》《民法典》《乡村振兴促进法》等热点内容,做到既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又始终聚焦农民群众所想所需,既接地气又聚焦重点,既普法宣传又教学相长。
(三)创新普法宣传形式
宣讲团把枯燥的法律条文变成农民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并将日常监管、执法中的案例编写成学法用法小故事,以案释法,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激发农民群众的同理心,使其深刻体会到学法用法守法对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活动还专门增加了互动提问环节,制造平等、热烈的氛围,农民群众就自己关心的问题积极向宣讲人提问,由宣讲人现场答疑解惑,增加普法宣传活动的趣味性和针对性,让农民群众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四)积极建设普法阵地
活动以村委会和家门口服务站为宣传阵地,在宣讲学法用法故事的同时,发放宣传海报,悬挂宣传横幅,丰富村委法治宣传栏内容,打造普法宣传前沿阵地,更好地发挥法治文化的规范引领作用,让群众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全天候领略法治文化、感受法治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律规范的洗礼,培养良好的法治意识,形成自觉学法的良好氛围。
(五)培养学法用法带头人
法治故事宣讲是活动精华,日常普法才是水滴石穿、久久为功的重要基石。驻村指导员是上海市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基层力量,活动联合驻村指导员共同参与,让驻村指导员主动学法,带动村委干部共同学法,培养他们成为学法用法示范户、乡村法律明白人,进而把普法工作推向日常、带向深入,把法治精神烙进乡村,把法治文化带入生活,把法治思维融入行动,带动更多农民群众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三、经验启示
(一)扩大普法覆盖面
“三农法治故事会”系列活动开展至今,已先后走进大团镇园艺村、宣桥镇陆桥村、万祥镇新路村、惠南镇南汇汽车站、书院镇外灶村,突破了以往普法到镇的瓶颈,真正实现了送法到村民身边。
(二)提升群众参与度
活动受众以从事农产品种植、养殖产业和使用农用机械的群众为主,宣传主题与其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特别是对于动物防疫法、上海市农药管理规定等一批新修订、出台的法律法规的宣传,让村民及时掌握最新的法律动向,现场村民互动积极性很高,法治氛围浓厚。活动开展至今已吸引了约350人次村民参与,参与度较以往普法宣传活动明显增加,大大提高了村民群众的法律意识。
(三)提高学法积极性
以往普法宣传活动,多采取普法单位主动联系相关镇村定点开展宣讲活动的模式,普法宣传覆盖面和效果有限。“三农法治故事会”系列普法宣传活动开展以来,通过“村村讲,户户传”,宣传活动成效辐射效果明显,宣讲团已收到了多个镇、村的邀请前去宣讲,乡村法治逐步从以往的被动普法向主动学法的转变,有力提升了普法宣传成效。
“三农法治故事会”作为上海市浦东新区农业农村委员会推出的特色普法项目,形式新颖,群众接受度高。活动紧紧围绕“提升农业农村普法实效”的目标,坚持以新出台的法律法规以及与农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重点,讲好三农法治故事,打造农村普法新阵地,有效推进了法治乡村建设。
图一:青年执法队员为浦东新区大团镇园艺村群众宣讲《上海市农药管理规定》
图二:浦东新区农业农村委执法大队在浦东新区大团镇园艺村开展《上海市农药管理规定》宣传活动
农业农村普法典型案例八
打破传统思维 开启农业农村普法“数字化”新模式
山东省青岛市农业农村局
【摘要】山东省青岛市农业农村局深入贯彻落实农业农村系统“八五”普法规划,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围绕农业农村普法任务,打破法律书籍、宣传单、培训讲座等传统普法模式,创新设计“一图十码”普法二维码、“乡村振兴、法治先行”特色节目,开展农业农村普法微视频、云直播普法等活动,拓展普法宣传渠道,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背景情况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已经开启,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维护农村稳定,要提升乡村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关键在于法治宣传教育的有效开展。《农业农村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明确指出,要以提高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根本,以构建农业农村普法工作长效机制为重点,着力推动法治理念、法治方法、法治服务进村入户。青岛市针对当前农业农村普法存在的形式单一、内容固化、缺乏互动等问题,弥补传统普法资料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局限性,破解枯燥的法律法规原文、难以理解的法律内涵等普法难题,充分利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兴艺术形式,以“数字化”为有效手段,因地制宜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使各项普法工作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
二、主要做法
(一)打破传统思维,开启“二维码”便捷普法
1.“画报”普法。结合农村地区、农民群众逐年增长的手机上网普及率,创新“互联网+”方式,将宪法、乡村振兴促进法、农业法等近200部法律法规规章,分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乡村振兴类、种植业类、畜牧业类、农业机械类、动物防疫类、农产品质量安全类、农村集体资产、土地管理类和其他等十个类别,制作农业农村普法“二维码”,印制成画报,在全市各个乡镇、村庄、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场所覆盖式张贴推广,并在青岛日报多次刊登,方便农业从业者、农民群众随时扫码、常态化学习。二维码数据链接于青岛市农业农村局网站“法律法规”板块,根据国家、省市法律法规规章制修订情况,可随时更新并发布最新的农业农村法律法规。
2.“挂历”普法。组织开展每年度全市“宪法进农村”普法宣传活动,将宪法、法律、农民学法用法课程等设计为“二维码”,以“大力弘扬宪法精神”为底色,与新年挂历有机结合,给农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新年挂历赋予“宪法进农村”的普法元素,选取各区市农村大集、村居广场等为活动地点广泛分发,推动实现“一次普法、全年学习”的普法效果,让农业农村“二维码”普法形式成为一种品牌效应。
(二)突破常规载体,开启“新媒介”艺术普法
1.视频短剧普法。2021年,在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开展首届农业行政执法普法微视频活动,充分利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微视频新兴艺术形式,坚持“工作实例、以案说法”为原则,将农药执法、农机安全驾驶、农资纠纷调解等农民关注热点问题制成微视频,通过诙谐、幽默的艺术元素,形象地讲述农业农村部门行政管理、行政执法过程中的小故事、小插曲,叙一事情、讲一法律、明一道理。首届微视频活动共评选出七部优秀作品,通过微信工作群、微信公众号等进行传播普法。
2.特色节目普法。2021年9月23日,农历秋分日,青岛市举办全市“乡村振兴、法治先行”普法宣传活动,结合青岛市地方文化特色,组织创作了八角鼓《生态宜居新时代》、快板《乡村振兴、法治先行》、柳腔《乡村振兴》和舞蹈《丰收锣鼓》等特色鲜明的原创文艺节目,用法治元素饱满、艺术表现力强、群众贴近度高的文艺作品,把枯燥的法律知识、深奥的法律内涵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表演进行讲述,实现传统艺术与新兴形式的有机结合。
(三)创新对接方式,开启“新渠道”互动普法
打造“云直播”线上普法平台,以农资真假辨别、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生猪屠宰、农业生产安全等农药生产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为载体,选取农业农村法律专家和业务能手直播授课,部分直播活动延伸到了田间地头,推出直播数十期,用工作实例、直播答疑的方式,实现普法教育双向互动,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度,受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企业、高素质农民以及小农户的广泛关注,收看量累计超过10万人次。
三、经验启示
(一)提升“数字化”普法水平。统筹好新冠疫情防控与常态化普法、现场普法与新媒体普法的关系,因地制宜地开展“数字化”普法,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平台等渠道作用,利用好二维码等普法方式,提升普法的时效性、便捷性,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综合性普法需求。
(二)设计“实用型”普法内容。想群众之所想,充分调查了解农民群众迫切关注、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农业农村法律法规,分类别、有针对性的梳理出普法内容,通过视频短片、漫画解析、一问一答等简单有效的方式开展宣传。
(三)探索“趣味性”普法模式。要结合本地的历史和文化元素,通过执法微视频、快板、曲剧、歌曲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再注入诙谐、幽默的艺术元素,提高普法内容的观赏性,让农民群众乐于参与其中,在寓教于乐中实现法治意识的潜移默化。
(四)营造“覆盖式”普法氛围。农业农村法治宣传教育要服务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就要充分运用大数据系统和现代技术手段,实现“随处可学、随时可学”,构建以新媒体为主的多形式、多元化、广覆盖的普法体系。
图一:“一图十码”普法二维码
图二:农民培训云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