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 | 手机端
手机端二维码
| 微信
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要闻动态 > 农事头条

粤加大“三农”扶持力度 八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时间:2006-02-09 00:00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分享到:
  十六大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2003—2005年,全省投入“三农”资金481.8亿元),切实解决“三农”最迫切的问题,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着力推动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2003年到2005年这3年,是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一个时期之一,我省近三年来在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上主要做了八个方面的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   一、投入127.9亿元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及服务体系建设   2003—2005年,全省安排农业支出127.9亿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及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地改善了我省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003年以来,省财政每年拨出50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105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31.9万户,带动农户增收35亿多元,户均增收2679元。   积极推广应用农业科技。2002—2005年底,省级农业科技推广投入约2. 32亿元,目前,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3%,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步伐不断加快,农产品的竞争力大大提高。   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十六大以来,省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1.78亿元用于动物防疫工作,畜禽因病死亡率较1999年大幅度减少,每年减少直接经济损失超5亿元。   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几年来,全省共培训农民200多万人(次),有20多万农民取得“绿色”证书。   实施种粮直补政策,2005年全省种粮补贴金额8412.05万元。   实施购置农机具补贴政策,大大提高了我省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全省50个商品粮生产基地县的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率已接近40%.   二、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全省森林生态效益6200多亿元   2003—2005年,全省安排林业支出39.5亿元,进一步加大我省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与保护的力度。全省共完成荒山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581万亩,基本完成省政府提出的3年消灭宜林荒山造林绿化任务,造林绿化成绩显著。3年来,已有23个县(市、区)被省政府授予“林业生态县”称号,全省森林生态效益的总价值为6205.38亿元。   十六大以来,我省实施公益林补助政策,2003—2005年,每年省级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4.14亿元,其中补偿到农户的资金有2.90亿元,受惠群众达2 591.20万人。   三、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解决180万人饮水难问题   2003—2005年,全省安排水利和气象支出134.6亿元,60类专项支出0.4 3亿元,重点支持:全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农村小水电议案、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议案、贫困地区农村机电排灌工程建设、解决农村“饮水难”问题等。   “十五”期间,全省的农田水利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累计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148.8亿元,维修加固各级江海堤围3216公里,加固水库285 0座,新建水池、塘坝等小型蓄水工程约4万处,治理水土流失2000平方公里。   2003年,省委、省政府将“农村饮水工程”列为“十项民心工程”之一,到2005年底,基本解决了农村180万人饮水困难问题,改善了水质和供水条件,减少了群众因饮用水问题引起的疾病。   四、35亿多元支援欠发达地区发展   2003—2005年,全省支援欠发达地区支出35.2亿元,重点支持农村危房改造、帮助因水灾造成房屋倒塌的农村贫困户重建家园、边远分散革命老区村庄搬迁、解决水上居民安居问题、解决城镇特困户住房困难问题等。安居工程成效显著,到2005年底,省财政共安排了专项资金1.7亿元,建安居房3. 69万户,2005年省财政补助2550万元,帮助因水灾造成房屋倒塌的农村贫困户重建家园1.5万户,切实为农村贫困农户解决了住房难问题。   五、全省农民每年从税费改革中获益55.5亿元   2003—2005年,我省投入农村税费改革资金98.46亿,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工作。通过深化税费改革,全面免征农业税,全省5000万农民人均减轻负担106.93元,全省农民每年从税费改革中得到55.5亿元的实惠。   税费改革的深化也使农村“读书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2003—2005年,省财政共安排30.75亿元,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保障机制,数百万农村贫困家庭子女由此受惠。   六、解决农村“行路难”、“看病难”等问题   2003—2005年,省财政投入约44.21亿元,解决农村“行路难”、“看病难”问题,落实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极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为解决“行路难”问题,从2003年到现在,全省共投入近80亿元(其中省财政25亿元)建设资金,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为解决“看病难”问题,自2002年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05年,全省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为2546万人,占全省5047万农业人口的50.5%. 2005年,我省还将农村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全部纳入低保救济范围,农村低保人数从2003年的67.5万人增加到去年的130万人,做到“应保尽保”。   七、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2003—2005年,省委、省政府大力统筹城乡就业,共安排1.11亿元,广泛组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步伐明显加快,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也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2003到2005年,全省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47.5万人,目前,全省农村劳动者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数达到1524.0万人,占农村劳动者总数的50.4 %,按每人每年工资收入1万元计算,可创造非农收入1500多亿元,是农民最主要的收入部分。   八、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省委九届三次全会决定从2003年开始,集中3年时间,在全省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在固本强基工程取得初步成效的前提下,省委九届五次全会决定从2005年开始,组织“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深入推进固本强基工程,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努力开创广东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新局面。三年来,省财政、“十百千万”各级挂钩单位和有关部门投入约23. 6亿元,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这些成就,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离不开省委、省政府把解决“三农”问题摆上全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正确决策,有力措施,增加投入,狠抓落实;也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基层干部、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这是应给予充分肯定的。   “十一五”期间,我们要继续把解决“三农”问题摆上全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并在“多予”上加大力度,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