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 | 手机端
手机端二维码
| 微信
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要闻动态 > 农事头条

2006年广东省农业基本工作思路

时间:2006-02-15 00:00 来源:广东省农村信息中心
【字体: 分享到: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是广东建设农业强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年。今年广东省农业工作目标是:农业总产值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5%以上。基本工作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坚持一个中心,建立三个机制,促进三个转变,突出九项重点,实施十大行动。”:

    围绕“一个目标”

    就是要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部署,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有广东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战略目标,采取得力举措,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效益农业、特色农业,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按照德江书记提出的:“培育新农民、营造新环境、发展新产业、树立新风尚、形成新机制”,积极推进有广东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努力争取在建设农业强省和新农村方面走在前面。

    坚持“一个中心”

    就是要坚持以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有效增长为中心,实行农业农村经济内外并举、城乡统筹发展的方略,多渠道、多形式开辟生产领域,拓宽就业门路,增加收入途径,逐步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建立“三个机制”

    第一,推动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机制。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的政策措施,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积极推动消除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创造城乡平等的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和发展机会,使农业与二三产业、农村与城市、农民和城里人一样,平等分享全社会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第二,推动建立农业支持保护机制。积极推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总量,增强农业发展基础。积极招商引资,引导社会投资农业,积极探索和开展政策性、合作性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建立农业投资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第三,推动建立农业生产抗灾防灾应急机制。积极推动增加农业生产抗灾防灾资金投入,用于因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生产性补助,增强农业生产抗灾防灾应急能力。

    促进“三个转变”。

    第一,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模式转变,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探索研究建立农业自主创新体系,致力推动转变农业发展模式。着力发展现代农业、效益农业、特色农业,进一步推动我省农业向绿色、生态、节约、高效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转变。总结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探索运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设施配套完善、分期稳步推进”的原则,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第二,进一步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增强农业整体素质。建立农业创新与应用体系,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和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农业增长由要素扩张型向科技效益型转变。围绕我省大宗、特色、优势农产品,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促进农业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促进农业增长由分散型向产业化经营型转变。

    第三,进一步促进扶贫开发方式转变,提升扶贫开发水平。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开发式扶贫、扶贫到村到户的方针,以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为重点区域,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人口为基本对象,进一步改善贫困村、贫困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协调整合扶贫资金,集中投入到重点扶贫的贫困村。协调解决贫困农户的“一保五难”问题,重点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大禹杯”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进一步强化和改进教育扶贫、产业化扶贫、劳务扶贫、搬迁扶贫、挂钩扶贫、对口扶贫,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突出“九项重点”

     第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抗灾防灾能力。启动实施省人大关于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议案,切实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建设田间排灌渠道、大型陂头、小型灌区和粤北山区、东西两翼蓄水工程,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质量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扩大耕地地力培育试点,开展区域性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逐步建立全省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系统。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着力提高耕地产出能力。启动实施“百镇万亩、千村千亩改低示范行动”计划,今年起每年重点在东西两翼和山区选择中低产田1万亩以上的20个镇和中低产田1千亩以上的200个行政村开展中低产田改造示范,加大力度推进实施“沃土工程”,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全面做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全省计划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200万亩次,辐射带动1800万亩次,肥料利用率提高3到5个百分点,平均每亩节本增效40元。加大力度防治农业污染,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

    第二,加快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提升农业内源性和外源性发展能力。这是我省农业发展的优势,更是我省农业发展的重要出路。要加大力度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有效推动我省内源型效益农业大发展。坚定不移地抓好粮食生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节本增效,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园艺产业、冬季农业等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形成区域性特色农产品产业带,提高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继续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加大力度扶持发展节粮型草食动物。做强做大畜禽品牌产品,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积极推行科学健康养殖方式,大力发展规模化和规范小区养殖,积极引导、科学规划,进一步促进畜禽规模养殖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有序有效转移。加快建立安全优质高效的饲料生产体系。继续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不断提高区域农业合作水平。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农业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农业利用外资水平。设立佛山、湛江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建立台湾农产品物流基地,促进粤台农业交流与合作。培育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建立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平台,推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认证管理规范,扩大农产品出口。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鼓励农业企业到境外投资,有效开拓区域市场和国际市场,实现我省外源型效益农业跨越式发展。

    第三,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提高农业的市场化和农民的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继续坚持扶强、扶大、扶优,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带动农户增收明显的农产品加工流通省级龙头企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边发展、边规范,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的原则,突出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积极引导农民围绕优势产业、优势产品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组织形式、内部管理、经营机制、利益分配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农民与市场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提高农业的市场化和农民的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农业产业化的地位和能力,力求农业产业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 

    第四,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升农业竞争能力。加快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十二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按照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分年度目标,拓宽资金投入渠道,进一步建立健全项目投资业主制和多元化农业投入运行机制,广泛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设施,引入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加快建设进程,提高建设水平。引导建设高标准、高水平、高效益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平台。加快农产品现代加工流通业发展。合理规划,培育发展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中心批发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鼓励有实力的连锁超市在我省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面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广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继续认真实施省人大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议案,进一步提升我省农机的科研、生产、推广、服务和管理水平。加强农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机自主创新水平;加强农机服务组织建设,提高农机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提高农机安全生产水平;加强农机队伍建设,提高农机行政能力。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建立农产品标识管理制度,继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组织好农业名牌产品评价工作。强化农业信息化,继续完善广东农业信息网络和信息平台,建设农业综合信息数据库,加强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网络向农村基层延伸工作,实现网络进村、信息入户。加快建设广东省农业系统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推动政务公开和网上办公,提高办事效率。

    第五,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建设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推广体系。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大良种培育、引进、推广力度,加强科技宣传、科技培训和科技服务,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积极稳妥推进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建设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加强农业关键技术的研发,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今年计划培育扶持1万个农业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0万农户。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抓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的实施,培训骨干农民5万人次。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组织体系优势和现代远程教育优势,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万名中专农技员”计划。积极培育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科技型企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建立科技研发中心,走产学研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第六,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在认真总结各地沼气建设典型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明确目标、整村推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发动群众、自力更生,拓宽渠道、增加投入,落实责任、加强督查”的全新思路制定农村沼气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和年度建设计划,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建设。科学制定生态农业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和配套政策措施,与建设新农村统筹规划,与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建设生态文明村庄紧密结合,同步推进,营造“绿色人居”环境,建设绿色广东农村。

    第七,强化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保护农业生产安全。按照国发〔2005〕15号文精神,抓好兽医体制改革。制定落实重大动物疫病和植物有害生物防控预案,坚持标本兼治、预防为主的原则,强化体系预防能力和应对突发重大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坚持区域化建设原则,重点建设动物无规定疫病区、农产品主产区和优势农产品区的动植物保护体系。加快建设完善重大动物疫病和植物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防治和检疫监督系统,建立健全农药、兽药质量监控和残留检测、技术支撑等系统。准确掌握疫情动态,建立完善疫情报告、预警、应急机制。高度警醒,坚持不懈地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红火蚁及其他重大动物疫病和植物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安定。

    第八,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完善机制,整合资源,综合推进”的思路,创新扶贫思路,调整扶贫方式,重点抓好“整村推进”、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提高贫困农民素质、增强贫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推进老区建设及水库移民工作、提高社会扶贫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工作。加快实施农村安居工程,督促各地按照“整村推进”的方式,统筹规划,狠抓落实,确保2007年前完成全省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继续实施“大禹杯竞赛”活动,深入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致力改善贫困村、贫困农户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强化产业化扶贫、教育扶贫、劳务扶贫,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对贫困农户劳动力培训,致力推动山区贫困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九,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一是深入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全面完成农村二轮土地承包的扫尾工作,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各项政策法规的贯彻实施。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二是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巩固和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大农民负担监管力度,建立全省农民负担监测网络,强化监测手段,在全省建立100个农民负担监测点,做好农民负担动态监测工作,严禁向农民转嫁新的负担,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三是进一步加强农村财务管理。认真实施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十县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建设,通过示范带动,提升全省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和监督水平。明晰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及收益分配关系,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探索化解村组集体债务的有效办法,防止出现新的债务。不断创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机制。全面实施新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扩大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委派制或选聘制和电算化的实施面。加大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力度,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的机构与队伍建设。四是加强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加强农业立法调研,进一步做好地方性法规的制修订工作。认真执行《农业法》,落实《广东省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方案》,尽快制订我省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实施方案,建立规范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继续加强法制培训工作,提高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素质,规范农业执法行为,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进一步提高农业执法的效能和水平。五是认真细致做好涉农信访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实施“十大行动”

    根据我省“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和2006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重点,按照农业部的部署,省农业厅决定从2006年起,组织并启动实施“十大行动”。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效益农业和特色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农业科技创新与种养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农业机械化提升行动、扶贫开发综合推进行动、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农村沼气推广与生态家园富民行动、重大动物疫病与植物有害生物防控行动。省农业厅有关处室、事业单位已经初步制定了“十大行动”的方案,将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然后组织实施。基本工作要求是:提高认识,强化领导,确定目标;制定方案,突出重点,优化配置;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整体推进,落实任务,加强督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