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 | 手机端
手机端二维码
| 微信
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要闻动态 > 农事头条

十五时期广东农业调整成效显著

时间:2006-08-25 00:00 来源:广东省统计局
【字体: 分享到:
  “十五”期间,广东农业经济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积极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全省农业经济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十五”:春暖花开   一、结构调整成效初步显现,主要农产品产量跃上新台阶   “十五”期间,广东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从种植结构和品种看,优质、特色、适销、高效园艺作物持续发展,综合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园艺作物面积占农作物面积的比重从“九五”期末的34.3%上升到“十五”期末的39.1%,园艺作物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从“九五”期末的51.1%上升到“十五”期末的62.8%。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3%,中优质稻达到87.6%,家禽良种达到85%,猪良种达到95%。畜牧业不断发展壮大,渔业生产持续增长。畜禽传统名牌产品生产发展加快,优新品种开发势头良好,健康养殖模式不断推行,适度规模养殖蓬勃发展,畜禽养殖业从珠三角向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有序转移。园艺产业和畜牧业成为广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两大重要支柱。2005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47.57亿元,增加值1442.80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4.3%和3.8%。   主要农产品产量平稳增长,总量跃上新台阶。蔬菜、油料、茶叶、水果、猪、牛、羊、禽肉、牛奶、蚕茧、水产品等产量均在“十五”期间创出历史最高水平。蔬菜、花生、甘蔗、水果、肉类、猪肉、禽肉、蚕茧、水产品等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热带亚热带水果香蕉、菠萝、荔枝、龙眼均居全国首位。2005年,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产量分别为2596.02万吨、831.69万吨、384.31万吨和695.23万吨,“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2%、5.3%、3.4%和3.2%。   二、支农政策史无前例,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十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2005年,全省全面减免了农业税,农民负担大幅减轻。总体上看,多予、少取、放活及有关支农政策的效应已逐步显现,影响农民收入的两大主因——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得到进一步的推进,确保了农村居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2005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90.5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4.1%。   三、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新阶段   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步伐加快,模式不断创新。珠江三角洲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水平、辐射带动能力和经济社会效益进一步提升。广州、佛山、中山等地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生态园区建设,向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迈出新步伐。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十二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示范辐射效应逐渐显现。   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了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共同发展的新阶段。“十五”期末,全省有各种类型农业产业化组织8732家,带动农户535.8万户。全省农业龙头企业达1482家,带动农户421万户,户均年增收1401元。其中105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31.9万户,户均年增收2679.4元。农民合作经济组织1100个,会(社)员14.5万人,带动农户118万户。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成为带动辐射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重要力量。   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通电、通邮、通电话、通公路、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的村委会比重继续扩大。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保持较快增长,耕作机械、收获机械、运输机械和农用排灌机械不断增加。“十五”期末,全省拥有大中型拖拉机0.94万台,联合收割机0.55万台,机动脱粒机50.28万台,农用运输车7.53万辆,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40.7%、111.9%、27.5%和12.8%。农用排灌电动机25.86万台,农用排灌柴油机22.89万台,机电井3.16万眼,农用水泵39.68万台,分别增长12.1%、40.8%、125.3%和38.8%。2005年,全省农村用电量766.43亿千瓦时,“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3.6%。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全省加快了中低产田改造。通过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全省建成了一批高产稳产农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问题:欲暖还寒   “十五”时期,虽然广东农业经济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依然不稳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任务仍很艰巨,自然灾害、动物疫情等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冲击,使农民增收增加了难度。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提高   广东土地供求矛盾比较突出,提高耕地利用率、保护耕地形势不容乐观。生态环境恶化,水质性和水源性缺水严重,培肥地力、改造中低产田任重道远。自然灾害频繁,农田水利建设压力较大。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阻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生产条件仍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待加强   “十五”期间,广东遭受50年一遇的低温霜冻和严重干旱、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给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虽然各地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不少资金,但农田水利建设薄弱的状况还没有根本的改观,难以抗御较为严重的风、旱、涝等自然灾害。“十五”期末,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不升反降。   三、动物疫情对畜牧业生产威胁较大   “十五”期间,“非典”疫情、禽流感疫情等一度影响家禽业生产,不少大型养禽企业经济损失惨重,种鸡生产企业被迫非正常淘汰大量种鸡种蛋,影响了家禽的可持续生产。广东每年需从外省调入大量禽畜,疫情来源较为复杂、病种多样,隐患较大。同时,整个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基层畜牧兽医站技术推广体系力量薄弱,部分地区的动物防疫网络基础设施仍较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四、粮食安全应引起高度重视   由于受自然灾害、结构调整、放宽生产考核等因素的影响,“十五”期间,全省粮食产量三度大幅减少。2005年,全省粮食产量1394.97万吨,比2000年下降20.7%,产量回复到改革开放前的水平。与此相反,粮食价格曾经大幅上升,粮食需求持续扩大。近两年,虽然政府采取了粮食生产直补、最低收购价保护等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稳定了全省粮食生产。但是,广东是缺粮大省,粮食产需结构性短缺将长期存在并不断扩大,粮食安全问题仍应引起有关方面高度重视。   “十一五”:渐入佳景   展望未来,随着各项支农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将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将更加牢固,农民收入的渠道将进一步扩展。如果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和动物疫情,全省农业经济将会保持在稳步增长的通道上运行。   一是保持农业基础地位的清醒认识,积极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地位不可动摇。广东是人口大省,人多地少,必须要清醒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积极应对粮食安全问题。具体要抓好生产、储备和流通三个主要环节。一要切实保护基本农田,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二要继续实行粮食工作考评制度,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三要增加对粮食生产的财政投入,加大对种粮大户的补贴,并且扩大补贴面,切实保护粮农的利益;四要优化粮食区域布局,建立优势产区,增强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五要建立安全预警,增强应对能力。   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抗旱和防洪是广东农业生产长期要面对的两大自然灾害,因此,一方面要加强节约用水、水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增加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在推广科学的喷灌技术,提高抗旱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修,做好应对防洪抗台风的工作。   三是加强动物疫情监测和防治工作。   高致病性禽流感将是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动物疫情,必须高度重视。同时,也要特别警惕其他动物疫情。要继续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免疫防治工作,足额配套落实禽流感等疫苗经费,加强疫情的监测和防疫监督工作,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疫情的能力。   四是落实各项支农政策,巩固农业农村改革成果。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各地要把各项支农政策落到实处,着力做好各项工作,巩固包括农村税费改革在内的农业农村改革成果,真正做到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农民收入增加。(广东省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