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 | 手机端
手机端二维码
| 微信
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要闻动态 > 农事头条

猪肉涨价遭遇信息困境

时间:2007-05-29 00:0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字体: 分享到:

   这是全国养猪户乃至农民共同面临的困境:在生产技术越来越高的同时,大量产品仍然像小农时代一样在本地销售,农民对价格没有发言权。
  
  猪肉价格越来越高,拥有几十万存栏生猪货源的李法却越来越着急。

  李法是山东沂水县东郊区仔猪养殖协会的会长,5月25日,当地的猪肉零售价格是8.5元/斤,这在当地属于相当不错的价格。但李法知道,在全国范围内来看,这个价格并不算高,商务部市场监测的信息显示,5月24日,离沂水较近的江苏、河北以及山东主要大城市,猪肉批发价格全部超过9元/斤。

  但是李法不知道怎样才能把猪卖到价格高的地方去。谁都不知道这一轮猪肉涨价会持续多久,也许几个月后,一切又回到原点,养猪仍然是一个苟延残喘的行业。李法说,因为去年当地生猪收购价太低,生猪存栏数量起码减少了10万头。

  这是全国养猪户乃至农民共同面临的困境:在生产技术越来越高的同时,大量产品仍然像小农时代一样在本地销售,农民对价格没有发言权。目前猪肉价格高企,仍然存在大批生猪没有市场;而价格低的时候,农民更是只能被动放弃。
  
  2006年上半年,中国平均生猪价格下跌了20%左右,政府表示,这是受疫情困扰和供需关系影响。但同一时期,饲料价格却全面上涨。“以前每吨2300元的豆粕卖到2800元一吨,7毛6的玉米卖到9毛钱一斤。”湖南省临湘市黄盖镇博特利牧业有限公司的郭卫明说,最低的时候,当地生猪收购价格是2.7元/斤,而郭卫明的猪场,养猪成本是3.5元/斤。

  一年之后,生猪价格暴涨五成,但是当地已经罕有普通农户能够享受其带来的利润。由于缺乏信息和足够的销售渠道,农户总是对市场反应“慢半拍”,要不就是眼看着价格高而没肉卖,要不就是忍痛低价卖出自己辛苦一年的成果,生产和销售完全脱节。

  2006年底,李法在“新农村商网”上登记了出售信息,希望可以找到更多合适的买家。

  这个网站是商务部从2006年开始的“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的一部分,全国各地的农户、企业和团体都可以在上面免费注册并发布供销信息,由网站提供配对等服务。因为担心农民上网的不多,网站专门开通了800电话和短信、传真。2007年初,郭卫明在这里举办的“冬季农村商品网上交易对接会”上,向湖北卖出了190头猪,价格高于湖南当地的收购价。

  “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除了网络之外,还包括《新农村商报》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前者免费寄送给全国每一个行政乡,后者正在20个县试点。

  商务部副部长廖晓淇表示,“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是为了解决农民获取市场信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新农村商报》在每个村都张贴在公告栏中,而试点的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打算聘用一部分信息助理员,搜集当地的农产品信息上网,再将网上的市场信息打印出来,张贴在村里。

  此前,中小农产品销售企业或团体寻找市场的模式,一般是向全国各大批发交易市场派出业务员,挨个询问是否有合作意向,成本高昂并且效率不高。

  新农村商网在业内受到关注,源于2006年8月的陕西西瓜滞销。由于生产太多导致供求失衡,当年的陕西西瓜7分钱一斤都卖不出去。廖晓淇要求开通不久的新农村商网介入,发布信息和寻找买家,10天之后,通过网站卖出去2800多吨西瓜。

  根据目前商务部的统计,新农村商网每天的访问量平均达到80万左右,该网站负责人姚骏说,每天通过800电话来咨询和要求开通交易平台的,也达到数十人次。还有一些农户,在做成交易之后,下决心买了一台电脑。

  姚骏目前正在筹备今年的“夏季水果蔬菜网上购销对接会”,在去年秋季和冬季的两次网上对接会中,这个网站分别促成了7.27亿和16.45亿的农产品贸易。但这两个数字在中国整个农产品流通格局中,所占份额极小,大部分大规模农产品批发市场一年的交易额都在百亿以上。廖晓淇说,他希望这个工程可以起到带动作用,促进农村信息化的推进。
  
  猪肉价格可能迅速回落

  从“新农村商网”的统计来看,最近生猪和猪肉产品的交易并不多。姚骏说,因为现在的猪好卖了,由于目前力量有限,他们仍然愿意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卖难”的商品上。

  但是猪肉行业的好景很可能转眼即逝,迅速跌入“卖难”的低谷。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武拉平向本报记者表示,他预测在5月夏粮上市之后,粮食价格会下跌,猪肉价格也会随之下跌,可能一个多月之后,猪肉会重新回到正常价格。

  事实上,由于商务部表示将适时动用储备肉,养猪户等待了一年的好日子甚至可能更短。

  武拉平承认,商务部动用储备肉平抑肉价的做法,只是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和市场稳定,对生产者,尤其是大批普通养猪农户来说,并无益处。而农业部提供的生产补贴,也只是一个短期行为。

  “我的看法是,养猪户避免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农业保险,但对于现在的农村来说,显然是不现实的。”武拉平说,“那么是否可以考虑仿效粮食收购制度,在猪肉主产区也划定一个最低保护收购价呢?”

  在专家的理论研讨和政府的政策出台之前,全国各地的农户在一日三变的猪肉价格面前,已经做出了自己最直观的选择。郭卫明说,自从猪肉涨价以来,他的猪场里仔猪就供不应求,大量农户重新回到了养猪行业。

  又一轮信息真空下的生产周期拉开了序幕。
  

  中国肉类协会副会长陶一山:生猪期货是治本之策

  “尽快推出生猪期货,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功能,尽可能减少生猪价格的波动,可能是一个治本之策。”
  
  商务部近期所公布的监测数据显示:5月前20天,36个大中城市每公斤猪肉平均批发价格达到14.5元,较去年同期上涨了4.4元。包括农业部、商务部在内的各相关部门纷纷出台措施,如引导养殖户适当补栏增加市场供给、调剂区域间的余缺、动用国家储备肉等,以应对猪肉价格的攀升。

  “我国生猪价格的波动周期平均为38个月,但近年来波动的周期越来越短,已接近一年一个波动周期。”中国肉类协会副会长陶一山表示,“这与缺乏远期的价格指导有很大关系”。养殖业出现“蛛网现象”:生猪卖难—价格下跌—宰杀母猪—生猪减少—供应短缺—价格上涨—养殖增加—生猪卖难。

  陶一山表示,“尽快推出生猪期货,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功能,尽可能减少生猪价格的波动,可能是一个治本之策。”

  生猪期货在世界农产品期货市场中早已占有重要地位。最早的生猪期货由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在1966年2月推出,主要功能是提供一个供需均衡的远期价格,成为农民第二年进行科学决策的依据,减少和消除生猪价格的“蛛网现象”。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陶一山曾于2003年、2004年和2006年在人大会议上提出“加快上市生猪期货品种,确保农民稳定增收”的建议。如果生猪期货满足生猪生产者、猪肉加工商、贸易商套期保值的需要,可降低其生产成本,提高收入。而加工企业可以在“公司+农户”的基础上采取“订单+期货”的经营模式,促进生猪养殖业产业化经营。

  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另一位人大代表、时任大连商品交易所的负责人朱玉辰也提出议案,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稻谷和生猪期货。该议案称,生猪期货上市后,将带来生猪市场各方主体的共赢和产业链条的稳定。为相关企业提供价格风险管理工具,并能有效提高生猪产业化程度。对于小规模的养殖户来说,期货稳定市场价格的作用保证了其切身利益。

  从2001年起,大连商品交易所开始与国内相关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生猪期货课题研究,并深入行业协会及各主产省和主销区的现货企业,进行了政策咨询与市场调研,组织研究人员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学习。去年3月24日,中国证监会、大连商交所、唐人神集团还在长沙联合举办了一次研讨会,对生猪期货上市交易进行论证调研。大连商品交易所当时拟定的生猪期货合约设计报告,论述了生猪期货最为重要的交易品种(三元杂交猪)和交割方式(实物交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