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体系建设引导无公害生产
时间:2007-07-06 00:00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大
中
小】
分享到:
无公害农产品作为保障基本安全、满足大众消费的安全农产品,近年来顺应时代需求发展迅速,逐渐受到消费者推崇。确定农产品是否无公害,要看其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是否符合无公害食品标准。这种标准既是无公害农产品的全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技术依据,也是农产品标准化建设的一个亮点,完善其标准体系建设是支撑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记者近日从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了解到,目前农业部正准备对中心主持制定的5个无公害食品标准进行审定,今年中心还申报了19项标准的修订任务,标准制修订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据了解,从2001年“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开始到2006年底,农业部共分6批制定了395项无公害食品标准,现行有效的标准有281项。无公害食品标准为NY5000系列农业行业标准,分为产品类标准和规范类标准。目前产品类标准有127项,包括种植业产品标准74项、畜牧业产品标准18项、渔业产品标准35项;规范类标准有154项,包括产地环境标准20项,投入品使用准则7项,生产管理技术规范105项,加工技术规程10项,认证管理技术规范12项。其中产品类标准及规范类标准中的产地环境标准和投入品使用准则属于强制性标准。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无公害食品标准体系。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技术处丁保华副处长告诉记者,无公害食品标准的产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相适应,是“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为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说,自无公害食品标准实施以来,已有815个种类的农产品纳入了《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无公害食品标准覆盖了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品在内90%的农产品及其初加工产品。无公害食品标准贯穿了农产品从“农田到市场”全过程的所有质量控制关键环节,不仅是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同时对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操作及认定认证行为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检测、认证、监督、管理等环节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农业部每年的例行监测中,无公害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6%左右,极大地保障了我国老百姓食用农产品的基本安全。
无公害食品标准的实施,还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当前推进农业标准化的重点和难点在标准的实施推广,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采用从“农田到市场”全程质量控制的模式,推行“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验、上市有标识”的全程标准化生产,通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的全程控制,比较好地解决了标准实施的问题,直接体现了农业标准化的成果,成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成功典范。各地实践证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发展的过程,实质就是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的过程。目前,我国17%的耕地已按照无公害食品标准生产,大部分产地已实现了基地化生产。基地和企业通过严格执行无公害食品标准,在推动农产品生产全程控制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了农业产业的总体素质。
无公害食品标准体系建设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如何?丁保华说,根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2007年无公害农产品工作要点》,今年将进一步加强标准规范建设,建立完善认证技术依据。将全面加快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修订进程,抓紧制定一批指导认证及检测操作的技术规范;各地要依据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要求,尽快制定一批符合当地实际的生产技术规范;无公害农产品获证单位要根据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完善内部生产操作规范,做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有规范、检验有标准、评价有依据。要积极探索完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采标原则,要根据农业生产实际、认证检查情况、重大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等要素,对产地、产品检测参数进行科学调整,对危害性大、影响面广的高风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工作会上,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对下一步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建设作了部署:要加快标准体系建设,继续按照无公害食品标准的定位和制标原则,结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状况,加快通用技术准则和大类产品标准的制修订步伐,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要从落实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出发,推动省级工作机构抓好区域性主导产品生产技术规范的制修订和推广应用工作,指导地县两级工作机构细化制定操作规程和生产技术手册。今后,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化生产措施的落实,重点是要将生产技术规范落实到田间地头。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促进广大农民优选品种、合理施肥、科学用药,进一步发挥无公害农产品在推进农业标准化中的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