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 周期性生产波动引人关注
时间:2007-07-17 00:00
来源:
【字体:
大
中
小】
分享到:
来自农业部16日的最新信息显示,去年秋冬以来,除部分地区蒜薹、香蕉等农产品收购价格下跌外,大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大宗农产品中的玉米、小麦、食用油价格先后上涨,5月份后猪肉价格又大幅度上涨。
据统计,上半年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市场平均价同比上涨7.9%;6月份猪肉批发价同比上涨74.6%,鸡蛋批发价同比上涨44.8%,花生油批发价同比上涨44.5%。
这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如,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还未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部分农产品供给偏紧、农产品价格适度上涨,本应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但价格上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农民荷包并不一定因此而充实。
通过记者在各地采访以及农业部门的分析,生产成本增加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各地农民普遍反映强烈的原因。在一些地区,生产资料上涨造成的成本增加甚至超过了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好处。1月至6月,主要化肥品种继续在高位运行,农用柴油为每吨5464元,同比上涨9.63%。
此外,市场消费增加、国际市场的传导效应也是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如,去年全国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约16公斤,比上年增长12.2%。由于玉米加工大幅增长,也增加了玉米的消费需求。6月份,国际大米和小麦价格同比分别上涨9.6%和15.6%,豆油、菜籽油和棕榈油价格同比分别增长41.5%、44.4%和76.2%。
农产品价格上涨过快过大,不仅会影响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生活,也不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将视野往前推10年我们可以发现,近10年来主要农产品价格呈现出周期性变化。1996年农产品价格达到最高水平后开始下降,2000年至2002年跌至谷底,2003年开始恢复性上涨。
以受到普遍关注的猪肉价格上涨为例。6月底全国生猪存栏4.76亿头,同比下降0.15%,比2005年同期下降2.1%。实际上,一个戏剧性的事实是,一年前的此时农业部门正在研究如何遏制猪肉价格下跌和如何减少养殖户的损失。
前期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加上饲料成本上涨导致比较效益下降,而局部地区受疫病影响也造成了散养户数量下降,从而形成供应偏紧的局面。由于生猪繁育饲养需要一年左右时间,今后一段时期生猪价格仍将维持较高水平,市场供应处于紧平衡状态。到今年底或明年初生猪市场供应偏紧的状况有望得到缓解。
农业部部长孙政才16日表示,随着农业市场化、信息化的推进,农产品供给对价格的反应更加敏感,局部的市场波动极易影响全局,加上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市场的变化容易引起国内市场的波动,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供求关系的把握更加困难。
“今后一段时间农产品价格仍将在高位运行。”孙政才判断,虽然我国农产品供求仍保持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但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价格波动是供求关系变化的客观反映。只有生产稳定发展,才能使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上。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核心是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防止生产大起大落。
他认为,保证数量和提高品质对于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同样重要。首先要保护好耕地和水资源,打牢生产发展的物质基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着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强化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物质装备条件,发展设施农业,推广保护性耕作,强化科技创新,确保耕地基础产出能力稳步提升。
提高品质的关键是改良品种。农业部今后将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强化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完善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加快优良品种推广速度。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不断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
此外,农业部还正在着手推进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从而解决好农产品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同时,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信息引导生产、影响市场、服务农民的作用,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