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生委主任李斌就十二五期间人口发展问题答记者问
城镇人口数量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一环,人口问题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说,“十一五”期间,我国人口计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保平稳、促统筹、惠民生”,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但是,面对日趋复杂的人口情势,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现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历史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的核心理念
记者:“十一五”期间,我国做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大决策,是否标志着人口计生工作的转型?
李斌:我国跨入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后,人口问题又出现新的挑战。面对新形势、新变化,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的核心理念,人口工作加快了从以单纯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从以行政管理为主向综合治理、优质服务转变的步伐。
记者:经过5年的努力,我国人口计生事业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
李斌:“十一五”时期,我国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事业取得显著进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保平稳。我国人口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全国妇女总和生育率继续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总量控制的目标。
二是促统筹。统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的关系,坚持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三是惠民生。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使计生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全面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少生快富”工程和特别扶助制度“三项制度”,累计发放扶助金120亿余元;积极推动人口计生政策与最低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保险等相关社会经济政策的有效衔接;普遍开展“生育关怀行动”和“幸福工程”。
发挥人口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记者:“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发展形势和总体工作思路如何?
李斌:未来5年,我国人口总量仍将保持惯性增长态势,人口素质总体水平不高,出生人口性别比仍然处于高位,人口老龄化提速,流动迁移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家庭整体发展能力亟待提高。
我国将在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合理分布,发挥人口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向建设“人口规模适度、人口素质优良、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分布合理”的人口均衡型社会目标努力。同时,加大人口计生利益导向力度。
记者:今后5年,人口政策的走向如何?
李斌:五中全会把人口问题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总体要求。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在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发展状况和人口计生工作基层基础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把握节奏、循序渐进地完善婚姻家庭、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性别平等、人口迁移、人力资源开发和社会保障等人口发展政策体系。
记者:我国出生人口素质现状如何?人口系统在“把好出生人口素质第一关”上发挥了哪些作用?
李斌:当前,我国出生人口素质状况不容乐观,每年出生时肉眼可见先天畸形和出生后逐渐显现的缺陷儿,约占年出生人口总数的4%—6%。为预防出生缺陷,“十一五”期间,人口计生系统积极探索实践。2007年,全面启动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2008年,在全国8个省23个县开展“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工作;2009年,全面组织实施“优生促进工程”;2010年,会同财政部在全国18个省的100个县启动“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工作”,为减少出生缺陷筑起第一道防线。
记者:我国正经历着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迁移。流动人口的主体是育龄人群,人口计生系统在推进该群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迈开哪些步伐?
李斌:目前,全国流动人口数量已超过2亿人,80后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主力军。
为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十一五”期间,人口计生系统努力建设“一盘棋”工作机制。目前已经实现省内一盘棋,今年将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初步形成区域一盘棋,2011年将实现全国一盘棋。
“十二五”时期,我国流动迁移人口数量将持续增加,城镇人口数量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为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今年,国家人口计生委会同中央综治办、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49个城市启动试点工作,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计划生育服务为突破口,着力探索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路、方法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