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力推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 村民明白 “村官”清白
中国经济社会大转型的洪流,以决然之势冲击着每一个角落,包括南粤的广袤乡村。
然而,由于历史遗留等诸多原因,农村基层当前仍有许多问题待解。于是,发展之重,转型之痛,在田间村道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求解之道,惟有改革。
正如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一个个“小地方”出发一样,广东这片改革的试验田、先行地,每天都在发生着乡村治理创新的故事。
南方日报记者从龙年的春天出发,从希望的田野上采撷一朵朵治理创新的花朵,今起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寻策田野》栏目中推出。这些带着泥土芳香的文字,闪烁着南粤人民创新的智慧与勇气,敬请垂注。
■寻策
近日,一则题为“广东5年查处万名‘村官’”的报道在网上掀起波澜。2007年以来,全省查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9988件10419人。
“村官”腐败时有发生,引发的矛盾纠纷旷日持久,农村社会稳定颇受影响。怎么办?
佛山市南海区在各镇街组建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让交易在众目睽睽之下公开进行,以防“村官”对农村集体资产处置随意拍板、暗箱操作。
实践证明,这一方法效果颇佳,佛山已经在全市推广南海经验。
▶交易怪圈
村民不信任 村委难辩解
来自南海城乡统筹部的数据显示,南海农村集体资产达到500多亿元,农村在管合同达7.5万宗。与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相伴的,是此消彼长的矛盾纠纷。
“以往集体资产交易是老板与村组干部的游戏,有时连公告都看不到。”桂城镇夏西村至今有村民心怀怨恨。有的村民对集体资产的交易一概不信任,认为村委会主导的交易必定会产生腐败。
对此,很多村干部也叫屈:“我们煞费苦心招商,腿都跑断了,自以为谈了一个好价钱,却有村民说我们贱卖资产。”
村民不信任,村委难辩解,这是南海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的一个缩影。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庞大的农村集体资产总量,其管理、出让、出租、发包权却全部掌握在村集体的手中。村中某些人垄断集体资产,个别不良村干部非法牟利,村民上访时有发生。南海区城乡统筹部副部长刘锦枌说,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南海农村矛盾凸显的根源。
▶破解之策
建交易平台 管三级资产
庞大的农村集体资产,是一朵惹人喜爱的鲜花,也是令人头疼的“火药桶”。
怎样才能使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怎样保证庞大的集体资产得到有效监管?探索建设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成为南海应对这些问题的方法之一。
2010年3月,南海率先在丹灶、西樵和狮山三镇试点,建立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将村(居)全部集体资产和合同纳入平台进行管理。
该平台把镇、村、组三级集体资产纳入到一个大系统,对资产发包、租赁、出售、出让、转让或转租等行为实行统一管理、交易、监督,农村集体资产进入到集体资产管理交易中心方可进行交易。交易时,必须由村民代表和理财组成员到场见证监督,而且对交易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全程视频监控,做到交易既严肃严密又公开透明。
此后不久,平台在全区各镇街推广。有数据显示:自从推出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南海全区集体资产成交价格升值了20%以上。
“有了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村民明白了,‘村官’清白了。”刘锦枌称,农村集体资产进入平台交易后,给个别抱有私心的村组干部头上戴了一个“紧箍咒”,同时也给了大部分洁身自好的村组干部一个“护身符”。
▶动力之源
村民齐推动 逼“村官”配合
由于效果明显,佛山将南海的经验在全市推广,但推广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以高明区为例,交易平台于2011年7月启动,此后两个月间,一街三镇仅完成了4宗交易。
“阻力来自部分村干部,他们因为担心利益受损,暗地抵制或不配合交易平台的运行。”高明区农林渔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根据村民自治原则,农村基层的事情由村民自己做主,如果村民不配合,农村集体资产交易中心就无法运转。因此,只有引导村民成为平台发展推动力,才能倒逼各村积极利用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
为了让村民了解交易平台的好处,南海在推动平台建设时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宣传。“刷标语、拉横幅、印传单,想尽办法把农村集体资产交易中心的作用告诉村民。”梁惠君说,有一阵子,村口、祠堂、地铁、公交车上到处都能看见宣传标语。
宣传标语表达的核心意思是:农村集体资产交易中心可确保交易完全公开,村组干部没有“做手脚”的空间,村民利益可得到保证。
认识到交易平台的好处后,村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曾有一位农民打电话向梁惠君投诉,称村干部把一宗物业放在村里竞拍,而不拿到交易中心来交易。
“经过调查,这宗物业较小,达不到拿到交易中心交易的标准。但这也说明了村民对交易中心的拥护。”梁惠君说。
■发现
引入公开交易平台
集体资产成交价翻番
2月16日,在村里的一家小卖部门口,南海桂城平西村村民梁灿辉向记者回忆起一年前的那宗交易。
2011年2月,平西村上良股份合作经济社拟出租一片3670平方米的商业用地。村民经过协商,将交易底价确定为每平方米每月10元。租期25年,租金每3年递增10%。
彼时,桂城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中心刚成立不久。村民们决定,将这宗交易拿到那里进行。
交易中心负责人梁惠君将这块土地的详细信息在桂城公众信息网、南海区产权交易中心、南海区公有资产出让出租信息中心三个网站同时发布。同时,把它打印出来,张贴在平西村口、祠堂、电线杆等位置。
2011年3月6日上午,交易在桂城街道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中心交易大厅进行。3名村干部、1名村理财组成员、2名村民代表、5名其他人员陆续走进交易大厅,他们将全程见证交易过程。令梁灿辉有些意外的是,当日共有10名竞拍人到场,且有视频设备记录交易全过程。
10时,交易正式开始。
“11块2!”竞拍人邓某率先叫价。
“15块!”容某的叫价大幅提升。
“16块4。”何某叫价。
“16块5。”庞某谨慎加价。
……
两个多小时里,经过多轮叫价,价格定格在28.7元,接近底价的三倍。
“成交价远远高于底价,我们村民都非常高兴。”梁灿辉说,几名在场的村民禁不住鼓起掌来。
若将时针拨回到2010年3月,平西村同样有一块土地需要出租,会是怎样的场景呢?按照梁灿辉的描述,村委会将在公告栏、祠堂门口或者村里电线杆上张贴红纸黑字的招标公告,而竞拍底价由村民代表大会商定。公示5天以上,竞拍在村委会进行。成交后,村委会只需向街道上交一份合同复印件备案即可。对外地人而言,很可能连交易信息都不知道。
“由于公示范围小,参与竞拍的人不多,价格也就上不来。”梁灿辉说。
此外,也可能有某些村干部因为提前确定了竞拍人,会故意缩短公示期,甚至根本不公示。如此一来,某些特定的人低价购得资产,个别村干部也可能得到回扣,吃亏的只有村民。
田野
对话
南海区城乡统筹部副部长刘锦枌:
村民要做合格“股东”
南方日报:政府要求农村集体资产在交易中心交易,岂不是违背了村民自治和社区自治的原则?
刘锦枌:理论上政府是不应该管,但不管的话,农村集体资产交易一旦出现问题,引发矛盾纠纷,村民依然要找政府。这时候政府再去管,钱往往就追不回来了,村民意见很大,很多久拖不决的问题就是这么来的。
政府不是运动员,只是裁判员。我们搞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中心,只是提供一个平台。集体资产拿不拿到这里交易,不是我们说了算,而是村民说了算。事实上,由于对村民有好处,村民也要求村组干部把集体资产拿到这里交易。
南方日报:有没有村干部抵触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
刘锦枌:有些人以手续繁琐为由抵触,但经过我们的宣传,得到村民的拥护后,村干部想抵触也不行。其实,这个平台不仅是给村民一个明白,也是给村干部一个清白。有的村干部花了大力气招商成功,觉得自己很牛,结果有村民却怀疑他贱卖了资产,村干部心里也不好受。
南方日报:要更好地发挥平台的作用,下一步应该怎么做?
刘锦枌:目前,只有大宗资产才拿到交易平台交易。下一步,我们将降低门槛,逐步让所有的农村集体资产都拿到平台来交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防止集体资产流失等问题。
当然,不能指望这个平台解决所有问题,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个平台今后也可能遇到新问题,但我们会在运作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
南方日报:如果村民不同意将所有资产都拿到交易平台来交易,该怎么办?
刘锦枌:有些村民平时不去监督集体财产,一旦出了问题就到处上访,埋怨政府。我希望每位村民都要做合格的“股东”,积极利用这两个平台监管好自己的资产。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