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简体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 | 手机端
手机端二维码
| 微信
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要闻动态 > 农事头条

广东农业科技进村入户遭遇“最后一公里”障碍

时间:2012-03-02 00:00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分享到:

虫害这么多,该找谁呢?

  如果没有处在农村工作的前沿阵地、直接面对农村、面对农民的农技推广人员,即使省市一级的农业科研实力再强也是白搭

  我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缺乏专项资金投入,设施落后,手段不强,缺乏试验示范基地、仪器设备和必要的交通工具

  由于农业对地方税收没有贡献,地方政府投入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建设较少,“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问题仍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合作社在农技推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农技站的作用无可替代,广东的农技推广,依然离不开加强农技站的建设

  广东人均耕地不足半亩,依靠科技化提升农业的产量和质量,是广东农业的唯一出路。

  “中央1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对于广东来说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省农业厅副厅长程萍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表示,提高科技化水平是广东农业的希望所在。

  然而,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是,广东要全面实现农业科技化离不开深扎基层的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站(以下简称“农技站”)。

  连日来,记者通过多方采访发现,目前,我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远远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镇一级农技站是一座上联专家、下联农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农民科技需求有效对接的桥梁,但是没有自有办公用房、没有试验示范基地、没有必要的交通工具,我省乡镇一级农技站普遍存在的“三无”现象,使农业科技进村入户遭遇“最后一公里”阻塞,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

  农技推广体系萎缩

  没有农技站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再好的农业科技也难以到达农民手中

  “农业科技的普及离不开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翁源县龙仙镇农技站站长陈云贤已经在乡镇从事农技推广20多年了,在他看来,没有农技站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再好的农业科技也难以到达农民的手中。

  “以前我们把杂交稻送到农民手中,农民也不要。”陈云贤说,很多农民你给他们讲农业科技,他们听不懂,也不想去尝试新的技术。必须有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深入乡村,和农民交朋友,让农民信任他们,再通过示范带动,推动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现在龙仙镇98%的粮农都种植了杂交稻,大部分农户都使用甘蔗地膜、水稻抛秧技术,都是龙仙镇农技站工作人员深入基层的结果。”陈云贤说。

  翁源县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副主任何永胜认为,乡镇一级农技站是一座上联专家、下联农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农民科技需求有效对接的桥梁,如果没有处在农村工作的前沿阵地,直接面对农村、面对农民的农技推广人员,即使省市一级的农业科研实力再强也是白搭。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使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能快速传递、传授给农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解决资源和市场对我省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这是省农业厅在一份报告中得出的结论。

  然而,在现实中,这个关键的环节却在不少地方出现了种种困境。

  “作为一个从事基层农技推广20多年的人,我只能靠对农村和农民的深厚感情来维护工作。”陈云贤说,龙仙镇是翁源县的县城所在地,也是一个农业大镇,然而,即使是这样的重镇,龙仙镇农技站的破敝程度依然出乎人们的想象。

  “我们站有四个人,但是连办公室也没有,只能到镇政府坐别人的办公桌。” 陈云贤说,作为该镇农技站的站长,他的工资有2000元左右,但是却基本没有工作经费,也没有配置必要的交通工具。“到田间地头都要开自己的摩托车,油费还要自己掏腰包”、“做工作还要自己掏钱,如果不是对农民有感情,很多人早就偷懒了。”陈云贤感慨地说。

  何永胜告诉记者,翁源县有县级专业技术推广人员28人,镇级专业技术推广人员28人,但是一年的工作经费只有5万元。“这点经费,分配到农技站的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此外,人员偏少、青黄不接的问题也十分突出。“龙仙镇有农业人口六万多人,四个农技推广者,要把农技普及到农民手中,根本就是不可能,只能做一点算一点。”陈云贤说,他已经53岁了,但却是该镇农技站最年轻的工作人员。“年轻人都不愿意来农村做这种进村入户的苦活。”

  翁源县农业局副局长张尾福告诉记者,翁源是广东的农业大县,事实上,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使翁源的农业蓬勃发展,成了全省重要的水果、蔬菜和花卉生产基地,翁源还建有粤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却出现萎缩。“1997年以后,全县的农技推广体系一直没有进过新人。”张尾福说,上世纪80年代,翁源每个镇都有四五个专业农技推广人员,现在大部分镇都剩下一两个人。

  政府财政投入匮乏

  我省将加强农技推广和转化应用,每年将建300个基层农技推广示范站

  事实上,翁源并不是我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差等生”,它只是代表了全省的普遍状况。

  省农业厅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近30年来,我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缺乏专项资金投入,设施落后,手段不强,缺乏试验示范基地、仪器设备和必要的交通工具。据不完全统计,全省54.3%的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没有自有办公用房;80.1%的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没有试验示范基地;67%的机构没有必要的交通工具;64.6%的机构没有技术推广及办公必备的仪器设备,严重影响了基层农技推广的服务效果。

  此外,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在全省也非常突出。据省农业厅的调研,目前,我省乡镇农技推广站普遍编制不足,多数只有两三个编制,个别仅有1个编制,还经常被当地乡镇政府抽调搞计划生育等工作,在编不在岗现象较为普遍。

  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普遍缺乏活力,45岁以上的农技推广人员占54.2%,年龄偏大,进修培训机会少,知识老化,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技人员待遇也大多较低,多数县(市区)农技推广人员工资在2000元左右,而地方经济较薄弱的乡镇,人员工资仅1000多元。此外,因受现行人事干部组织制度制约,农技推广人员缺乏晋升空间,留不住人才。

  记者从省农业厅了解到,由于农业对地方税收没有贡献,地方政府投入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建设较少。一是没钱,尤其是我省东西两翼及粤北地区,财力不足,难拿出资金投入基础建设。二是不愿投入。财政投入只投“养兵”,投入“打仗”的经费极少,每人每年仅安排1000-2000元工作经费,仅能维持日常的电费、电话费和水费,“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问题仍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作为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最后触角,建设滞后的基层农技站今后会不会得到强化?解决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广东将采取哪些措施?

  对此,不久前召开的全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传来喜人的消息:我省将加强农技推广和转化应用。今后,将每年建设300个基层农技推广示范站,同时,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据了解,我省目前有乡镇和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共5152个,这意味着,经过几年的基层农技推广示范站建设之后,我省相当一部分基层农技推广站的面貌将有质的提升。

  此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强调要“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并强调要“切实提高待遇水平”、“切实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改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这些精神将在今后我省的有关政策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和细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人员工作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值得我们期待。

  翁源县龙仙镇的农民官双汉说,基层农技站的完善不仅仅是农技推广人员的期盼,更是农民的热切期待。官双汉告诉记者,他家里有10多亩地,以前种苦瓜,一年的收入只有一两万元。后来农技推广人员指导他种植农业新品种——翡翠瓜,收入一下子增加到每年七八万元。农业科技推广的意义可见一斑。

  ■探路者疑问

  专业合作社能否填补空白?

  当全省大部分地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之时,我省一些地区先行先试深入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使农民切切实实受益。

  德庆县是全省首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县,记者了解到,该县将镇级农技、农机、水利、水电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及其职能进行整合,设置镇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其办公经费和人员经费均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农科推广有了固定平台,一举奠定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基础。

  德庆县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采取专家培训农技人员,农技人员指导示范户,示范户带动周边农户的推广模式,组织全县100名农技人员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作,重点指导柑桔、水稻和蔬菜产业,每个农技人员负责指导10个农业科技示范户,每个示范户辐射带动50个农户,实行“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做到“人员到户、成果到园、技术到位”,切实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德庆现有农户6.5万户,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全县近八成农户共5万多户直接受益。

  在农技站建设滞后而不能充分承担农技推广重任的背景下,一些农业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纷纷扮演农技推广者的角色,部分填补了农技推广的空白。

  翁源县是我省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示范县。在该县的绿丰园农业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该合作社不定期发行《丰源农情》,为社员免费提供有针对性的田间管理技术、植保技术、栽培技术、农药使用技术等农业科技,并在《丰源农情》上刊登数位不同领域专家的手机号码,以便农民随时咨询生产中碰到的技术问题。

  绿丰园农业专业合作社董事长陈可志告诉记者,该合作社还通过多渠道联系,取得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学院、省农科院植保研究所的技术支持,并列为教学基地,经常邀请上述机构的专家和教授到基地指导。此外,合作社还和翁源县丰源农资有限公司建立长期农业技术指导无偿服务关系,使广大社员得到了技术力量的支持。

  翁源县新源农业经济专业合作社则探索出一条“基地示范带动”的农技推广路子。该合作社社长杜开毅告诉记者,新源农业经济专业合作社通过社员共同出资,建设了一个占地300亩的示范基地,通过在基地示范种植新品种、示范使用新技术,来推广农业科技。“许多时候,你向农民普及农业科技,单靠讲是不行的,农民往往听不明白。农民在示范基地看到种植新品种、使用新技术有好处之后,他们就会自觉接受。”杜开毅说。

  尽管合作社在农技推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有关人士均表示,农技站的作用无可替代,合作社、大企业在农技推广中只能起到补充的作用,并不能完全替代农技站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广东未来的农技推广,依然离不开加强农技站的建设。

  “一方面是覆盖面的问题。”何永胜认为,合作社的农技推广一般都局限在社员和周边农民之中,而大企业则局限在企业本身的基地和合作农户,难以实现农业科技的普遍覆盖。

  陈可志告诉记者,绿丰园农业专业合作社虽然给社员提供多种技术服务,但是作为一家合作社,绿丰园不可能培养各个领域的专业技术推广人员,很多技术上的东西依然离不开农技站的指导。

  何永胜举例说,该县的茂源糖业有限公司和信达茧丝绸有限公司都是具有较强科技力量的农业企业,但是,涉及到种植问题,依然需要依托农技站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