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级稻育种水平走在国际最前沿,却面临国内种业市场“未做强、先过剩”的乱局,国内诸侯混战,跨国巨头虎视眈眈,在大豆、棉花、高端蔬菜与花卉等种业几乎全军覆没的背景下,超级稻能否守住中国种业最后的尊严?
种子过剩屡创新高,中国种子行业已跌入过剩危机。作为国内最大的杂交水稻种子公司,近三年,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下称“湖南隆平”)的存货分别为2.35亿、3.41亿、4.25亿元,占其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61.57%、63.19%、72.24%。种子行业存货居高不下、屡创新高的,不仅隆平高科一家。2012年,登海种业、神农大丰存货增加。实际上,2010—2012年,所有种业类上市公司年报中均有“种子过剩、供大于求”相关表述。
世界三大农作物中,除小麦外,水稻、玉米种子也过剩严重。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预测,2013年水稻、玉米种子的过剩量,将从2012年的25.9%、60.0%分别增长到49.1%和84.3%。与此同时,套牌、假冒种子亦猖獗地加入中国种业过剩的厮杀中。“受制种面积增加、单位产量提高、自然灾害减少、制种企业增加、国际巨头挤压、套牌种子冲击等影响,中国种子行业的新一轮过剩正在形成。”业内人士说,“在一般冷库条件下,种子的保质期为3-5年。种子企业要加强风险防控意识。如存货不能及时消化,不仅导致费用增加,影响变现能力,还将加剧经营风险。”
种业是一个研发密集型行业,需以大投入达到大产出的目的。中国种企与国外种业巨头动辄每年10%的研发费用、10亿美元以上的投入相比,不在一个量级上。一方面是科研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体制改革仍然滞后。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中国种业改革发展的方向,需沿着技术水平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这两条相辅相成的主线展开,但在执行层面,“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的高度仍然上升不够,国内种子企业“多、小、散、弱、乱”的局面一时难以扭转。
国内种业混战,外资巨头乘虚而入。自2000年我国种子法颁布以来,中国种业市场逐步开放,跨国巨头在中国市场势如破竹,大豆、棉花、高端蔬菜与花卉等种子已经失守,小麦、玉米、水稻三大农作物成为其精心布局的主战场。
据农业部介绍,截至2012年底,外商投资的企业,在种业市场持有效经营许可证的有25家,其中4家是经营玉米的,1家经营棉花的,其他是从事蔬菜、花卉种子经营的。上述外资企业中,包括杜邦先锋、孟山都、利马格兰等世界五大种业公司巨头。
三大农作物中,国际种业巨头暂未染指国内小麦与水稻。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小麦生产国都开展了大规模杂交小麦攻关研究。但因普通小麦是六倍体植物,其遗传机理更复杂,科研难度更大,全球小麦至今沿用常规品种。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我国在三系杂交小麦科研上连续取得重大突破。中国超级稻育种研究取得持续突破,技术始终走在国际最前沿。但仍要有紧迫感:美国杂交水稻技术现在发展很快,德国拜耳的两系杂交水稻在世界第一大水稻种植国—印度也发展得非常好,战火已经烧到了家门口。
同时,一个让种业尴尬的事实是,中国粮食虽然实现“九连增”,但商务部近年的数据显示,中国三大农作物进口不断创新高,一度出现净进口情况,粮食自给率下降到90%以下。
如何应对外资冲击,如何利用国际国内两种农业资源、两个市场保障粮食安全,如何沿着技术水平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这两条主线做强民族种业,种业科技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是绕不过的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