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三农”特点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关键要素之一的农村金融资源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金融资源缺乏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国家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化解历史债务,完善法人治理,健全管理体制,取得了积极成效。然而,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进程中,建立完善适合农村农业特点的金融体系,使之更好地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需举政府、市场、参与主体多方之力,从政策、环境、机构发展等方面共同推动。作为农村改革的顶层设计者,政府应界定农村金融资源的不同属性,明确金融资源配置原则,同时培育有利于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金融机构应把握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带来的机遇,围绕农业农村需求加强能力建设。
明确资源配置原则
资源供给不足是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围绕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理论界有农业信贷补贴论和农村金融市场论之争,由此引出一系列问题:农村金融资源究竟是采取政府主导方式,由政策决定配置?还是应遵循市场规律,由市场进行优胜劣汰?二者的度应如何把握?业界实践表明,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既不能没有政策,又不能单纯依赖政策;既不能离开市场,又不能完全交给市场。
政府主导多少,市场选择多少,则取决于对不同农村金融资源属性的判断,即对金融资源是公共属性还是私人属性的识别和界定。西方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公共资源不具排他性,即不是必须支付价格才可以使用,由此农村金融资源的属性界定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本为私人属性的金融资源以扭曲的市场价格甚至以免费的形式提供,将会引发道德风险、政策套利等问题;如将本为公共属性的金融资源完全交由市场,则可能引发金融资源的脱农倾向,进一步加剧城乡金融资源的分配失衡,甚至两极分化。
因此,关系国家战略发展(如粮食安全)的特殊产业和带有基础性、普惠性、公益性等公共属性的地区或群体,宜由政府主导分配,由政策性金融机构保障供给,具体包括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普惠金融、扶贫金融等。在其他有条件市场化发展的农村经济领域,宜大力推行金融资源的市场化、商业化配置,由商业性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如对实力较强的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主体,可以市场运作的方式满足其金融需求。对于在市场中暂时处于弱势的主体需求,如一般农户发展生产的小额贷款需求等,则提倡因地制宜由农民自发组织的合作金融解决,以克服信息不对称现象并降低操作成本。无论从业务规模还是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商业性金融都应成为今后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力量。
弥补市场自发缺陷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期,政府应在充分认识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期复杂性、农村改革风险的潜在多发性,以及金融天然的趋利避险性的基础上,开展工作弥补市场的自发性缺陷,培育适宜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
健全农村金融激励机制。从机制设计上增加农村金融业务收益,如制定以涉农补贴、涉农奖励为内容的财政政策,以定向降准、支农再贷款为内容的货币政策,以减税、免税为内容的税收政策,以及以差异化营运资本、风险拨备等为内容的监管政策等,增强金融机构开展农村金融的内生性。应注意激励机制是矫正性制度安排,既要使金融机构在权衡成本收益后有动力去参与,又不能因激励过度、界限模糊或规则不清晰引发金融机构的冒险行为。
推进市场主体充分竞争。要进一步放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鼓励发展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内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以引入增量方式不断增添农村金融市场活力,形成竞争充分的市场体系。国内外研究表明,市场竞争会增加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
加快金融发展配套建设。应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特别是探索农村金融领域的信贷业务保险;加强担保公司等配套机构建设,由政府出资或吸引民间资本成立风险保证基金,完善金融风险多元分担机制;开展金融信用生态环境建设,打击农村金融市场逃废债务行为,为金融发展培育良好信用环境。
加快农村金融创新
除受外部政策和环境影响外,农村金融的持续发展需以商业利益为动力,并具备风险管控能力,方能围绕农村农业特点创新产品和改善服务。
在正确认识农村经济现存不足的同时,也应看到其不断向好的发展趋势。随着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已呈现出新特征:农村产业化推动了农业经济规模化、集约化、社会化运作;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不断开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增加;现代生产要素不断注入农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试行。
农村金融需求已从传统的借贷、结算,向包括融资、代理、理财等内容的多元化服务需求转变。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国家支农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农村金融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涉农金融机构要以发展的眼光树立现代农村金融意识,顺应农村经济改革趋势,提供真正适合农业农村发展的产品和服务。
在操作层面,农村金融机构要努力实现金融需求与供给的对接。
顺势而为,明确金融资源供给重点。顺应农业发展趋势方向,识别有效金融需求,在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化农民合作社、新型城镇化、特色优势产业、现代流通市场体系等领域重点配置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朝着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稳健发展,提高农业信贷风险管控水平。围绕农业、农村发展的特殊性强化风险管控,要建立不同于城市金融的专门风险管控体系。既要防止与风险管控能力不符的信贷激进,又要避免单纯依靠提高准入门槛来拒绝有效需求的不作为,要通过加强风险识别、计量、防范来推进业务稳健发展经营,最终实现持续发展。
强本固基,加强机构自身能力建设。提高定价管理能力,确保收益覆盖风险;通过服务方式创新,起到分散风险、增加收益的作用;强化科技支撑,以互联网、物联网为依托,以信息系统和平台为载体,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农业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