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 | 手机端
手机端二维码
| 微信
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要闻动态 > 农事头条

广东聚力打造升级版高标准农田

时间:2022-02-21 09:38 来源:南方农村报
【字体: 分享到:

  自农历正月初八起,台山市水步镇兴联村的田野上就一片繁忙,挖掘机、推土机、拖拉机、搅拌机的轰鸣声不绝于耳,选址该村的一个400亩高标准农田宜机化示范项目已全面开工,确保今年春耕投入使用。

  在广州市增城区朱村街道南岗村科旺丝苗米基地,广州市科旺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也已开工,工人们开始忙着对农田进行土地平整和埋施有机肥。

  开春即开工,开局即决战,是广东农田建设战线近年来的工作新常态。踔厉笃行,奋楫争先的工作干劲也让机构改革以来,广东高标准农田建设连续三年获得了农业农村部考核通报表扬。据了解,2021年广东共建成高标准农田161.79万亩,超过国家下达的160万亩建设任务,耕地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

  站在新起点,为进一步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广东各地正大力推进宜机化、绿色农田、土壤改良等高标准农田示范试点,同时创新性引入商业保险开展高标项目金融保险创新试点,全面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质量,聚力打造“升级版”高标准农田,确保南粤粮食安全的根基夯得实之又实。

  改造农田,巩固提升南粤粮食生产能力

  农业机械已是当前农业生产必备工具,但作为丘陵地区的广东,部分田块农业机械“进不来”、“下不去”现象仍然存在。

  台山市水步镇兴联村的400亩粮田就是其一,由于位置较偏,农田与大路未能连通,这让该田承包户刘庭坚很是“心塞”。

  “大型农机无法进去作业,使用中小型农机也需穿过村道才能进入,而村民又担心农机压坏道路,不愿让通过。”刘庭坚说,因此,每到农忙时,他都要花好多心思取得村民谅解,同意他农机借道。

  但这种“心塞”即将过去。去年台山市农业农村局将这片粮田列入了全省首批高标准农田宜机化改造示范点,将提升项目区农机作业便捷度作为重要内容,目前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

  “项目设计与大路直接相连、纵横交错的5米宽机耕路已基本建好,今年春耕农机作业时,我不仅不用再求人了,还可使用效率更高的大型农机。”刘庭坚兴奋地告诉记者,这让他种粮更有底气。

  面积小,分布散是广东耕地的一个突出特点,走进南粤乡村,“巴掌田”“鸡窝地”时常可见,这也是制约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日走进阳春市春湾镇新明村,农田集中连片,方正平坦,两条崭新宽阔的水泥机耕路将田野与村子主干道相连。“我们村刚进行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这130亩农田,原先由150多块高低不平、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小田块组成,没有水泥路,农户各自经营,有的会撂荒,而借助高标项目,耕作道路得到了拓宽升级,田块也进行了重新划分和平整,改造成20多块、每块3-5亩成连片平整的大田。”该村村委会书记叶基光说,改造后的农田价值提升立竿见影,项目还在施工时就被一家合作社以500元/亩的租金流转了过去,租金也明显高于附近田块普遍的300元/亩。

  台山和阳春是广东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缩影。为牢牢守住广东粮食安全底线,进一步夯实粮食生产的基础,去年6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牵头出台了《广东省农田整治提升行动方案(2021-2025年)》,明确从耕地“数量、质量、用途”三方面发力,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为落实行动方案,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2021年起广东大力推动高标准农田试点示范,在全省布局了17个宜机化改造试点项目、4个绿色农田试点项目,同时还选取10个县(市、区)打造20万亩以上土壤酸化耕地治理试点示范区。

  项目区通过进进道路优化拓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绿色防控等措施,实现了田块的“小变大、陡变平”、机耕路的互联互通,促进了农机的应用推广和安全作业,推动了撂荒耕地复耕,增加了有效耕种面积,提升了农田地力和生态涵养,让粮食生产的基础更加牢固。

  据统计,2021年广东粮食生产实现了面积、产量和单产“三增”,总产量为近9年最高水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较2020年提高了1.7%。毫无疑问,这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功不可没。

  创新模式,引入金融保险破解建后管护难题

  “以后我们再也不用担心损坏的高标准农田没人维修了。”近日,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如释重负。约半月前,他们从一家保险公司成功购买了全市首笔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潜在缺陷责任保险保单,根据保单协议,今后该保险公司将承担起高标准农田项目的主要管护责任,一旦出现质量缺陷,也将由保险公司维修。

  “三分建、七分管”。高标准农田作为国家投入巨资建设的一项农业基础设施,要想项目“建得成,长运行,久受益”,有效的建后管护必不可少,国家层面也都多次发文强调要建管并重,加强高标准农田设施的管护。

  然而,由于制度、资金等各种问题,自“十二五”开启高标农田建设以来,建后管护一直是我国高标农田建设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为此,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一方面指导各地依照“谁受益,谁管护” “谁破坏,谁维修”的原则建立一套有效的高标准农田管护制度,加强全省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确保项目持久发挥效益。另一方面,又积极探索创新管护模式。经系统研究和反复调研,2021年8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了《关于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金融保险创新试点的通知》,明确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工程设施纳入金融保险范围,鼓励各县区开展综合保险试点,创新加强工程质量和管护新模式,加强高标建设工程建后管护保障。

  据南方农村报记者了解,目前东莞市、江门市、清远市、佛山市、广州市、湛江市等多地都在积极试点高标准农田管护保险,先后购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潜在缺陷责任保险保单,其他地市也都在与保险公司积极对接中。

  “购买保险后有两大好处,一是高标农田工程在建期间,保险公司选定的第三方机构起到了监督和服务作用,施工质量多了一重保障;二是落实了管护措施和管护资金,改善了高标‘重建轻管’的现象。”高明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多位农业农村部门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管护险,通过保险利益制衡机制,可以更好地保证高标农田工程“有人管,有人修”,又能协助政府构建一个以市场力量为基础的“工程质量+灾毁损失+管护服务”三保证的新机制,有利于理顺政府职责,平滑政府财政资金风险,可以对我国现行高标农田工程质量管理制度起到补充和完善作用。

  科技赋能,打造互联网+高标准农田监管体系

  台山市农业农村局马巨峰股长从事农田建设管理工作多年。近年来,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上班都会打开广东省农田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查看辖区内各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进展,并对项目信息进行上图入库。这样江门市农业农村局和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也都能同步掌握县区项目建设情况。

  记者在采访时注意到,广东各级农田建设管理工作人员几乎都养成了类似习惯。阳春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股股长冯祖扬告诉记者,除了项目信息的上图入库,农田建设项目的选址、工程质量的监管及高标农田使用监管都需要依靠农建系统来辅助完成。

  据了解,借助信息化一直是广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早在2016年广东省就按照国家有关决策部署,开始布局农田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于2018年1月顺利完成了广东省农业综合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本地化改造和启用。

  机构改后,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按照国家建立农田建设“五统一”管理体系的部署要求,精心打造并不断完善农田建设管理信息系统,于2020年3月9日正式上线启用了广东省农田建设管理信息系统(二期),在全国率先实现由农业农村部门全面承接高标建设上图入库工作。

  高标准农田建设点多面广,经过多年建设,究竟建了多少?建在哪里?效果如何?广东通过精心打造农田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借助信息化手段全面解决这些问题,显著提高了高标项目监管的精准度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去年,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对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并启用了移动巡查模块,系统(三期)已于去年9月正式上线运行,助力我省率先打造了‘互联网+’高标准农田监管体系。”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彭琳介绍,新系统不仅实现了对高标准农田立项、实施、验收、管护等全过程移动巡查监管,还将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利用监管纳入,辅助有关部门严格管控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现在如果看到占用农田的工程建设,只要在手机上打开‘粤政易’APP的广东高标建设管理模块,就能立即查到现场地块的性质和用途,以此判断工程是否合法。”广东农建系统多位工作人员表示,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打造的农田建设管理系统极大地方便了基层干部工作的开展和提升工作效率。

  据了解,为不断夯粮食生产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今年广东已启动“数字农田”建设,持续推进农田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及运营,以实现对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建设及已建的高标管护、耕地撂荒与种植分布情况进行有效监测,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高标准农田监管”体系,为广东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高标准农田要想“建得成,长运行,久受益”,离不开有效的管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