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农险为农户请来风险管理专家
有惊无险地度过虎年“倒春寒”后,潮州饶平县正绿农业生态有限公司经理谢惠平深感庆幸,“往年蔬菜受冻就坏死,今年多亏了保险公司帮忙防灾防损,我们几乎没受损失。”
这是广东农业保险将服务从“事后理赔”向“事前防损”转变产生的效果。构建“保防救赔”一体化服务体系被认为是广东大力推进农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念。在此理念下,广东银保监局引导保险机构在“防”字上下功夫,推动“防赔并举”“以防为先”的保险理念逐渐在行业、基层政府、农户中形成共识。
在“保防救赔”一体化服务理念的引导下,广东如何推动农业保险由损失补偿者向农业生产风控辅助管理者转变?从实践看,将防灾减损服务体系化嵌入农业生产流程,可以给农业生产带来哪些变化?南方日报记者深入12个地市开展了调研。
“以防为先”深入农心
回想今年2月的那场寒潮,谢惠平对保险的看法彻底改变了。“寒潮橙色预警”“伴有强降雨”……手机收到一条来自人保财险的天气警报,他参照“防灾手册”,立刻组织农户抢收荷兰豆、螺丝椒。夜晚气温骤降,保险公司提前送来的一吨增温块让“怕冷”的蔬菜有了“暖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灾措施,让谢惠平渡过了一个“零损失”的寒潮,他第一次意识到农险可以发挥比赔偿更大的功能。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肇庆。四会绿樱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户叶灿开也庆幸“防”得及时。“寒潮前,中华财险送来薄膜袋给水果保温,我们96亩火龙果、98.5亩木瓜的最终损失率降低了60%左右。”叶灿开感慨,对于农户而言,很多时候减少损失比获赔更重要。
调研中,记者看到,由灾后的“雪中送炭”向灾前的“雨前送伞”转变,农业保险“以防为先”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这是《关于大力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带来的新变化。
作为广东农险高质量发展“施工图”,《实施意见》明确要“将农业保险纳入农业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发挥农业保险防灾减损的市场功能、专业作用”。为此,广东将“防灾减损效果”单列成项,作为评价承保机构、遴选经办机构的重要依据。
不止一位受访者向记者表示,广东将“防灾减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让政府、保险公司、农户的“防灾”意识觉醒,不再只看重“是否理赔”“赔了多少”,还看“损失降了多少”。
广东农险高质量发展为何强调在“防”上下功夫?对此,广东银保监局党委委员、二级巡视员黄海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农业保险服务链条中,“保”是基础,“赔”是基本功能,“防”与“救”才是实现三农风险减量管理的核心,其中又以“防”为重。他认为,做好“防”是保险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基本风险管理手段的重要体现。
从“赔”到“防”意识的转变背后,是对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重新思考。过去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中,受制于保费规模过小及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因素,保险机构承保后收取保费,有灾赔付。保险公司参与农业生产风险管理的过程太少,更没有形成一体化的防灾减损安排。
过往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叠加保单跨年度核算的特点,容易在保险到底是否发挥价值上产生分歧。一方面,地方政府普遍关注农业保险按照自然年度计算的简单赔付率,以赔款是否大于政策补贴作为是否划算的标准;另一方面,各级政府更关注农业生产整体风险减量程度,保险公司提供的服务与政府更高的需求之间存在差异。
开展有效的防灾减损正是广东银保监局为解决上述问题开出的“药方”。这一理念重在拓宽农业保险风险管理空间的服务机制,将农业保险的经营理念转变为“经济补偿+防灾减损+拓宽服务空间”。
在政府制度设计和保险公司市场化机制的引领下,广东多地搭建了“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平台”,将事关农事安全的信息通过“村村通”的“大喇叭”广而告之,发挥防灾减损、指导生产的作用。
“产生损失获得保险赔款并不是目的,通过事前防灾防损手段,减少甚至不发生风险损失,才是最大限度地减小被保险人财产损失的做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庹国柱说。
探索“保防救赔”一体化
在江门台山,一块近400亩的水稻田正在进行着一场“试验”。在这里,有中科院水稻专家亲自把好种植关;有无人机航拍监控预警水稻长势;有植保无人机统一施肥、进行病虫害预防治理;有新修建的水利灌溉设备……
这个由阳光农险制定的防灾减损“套餐”,让台山市常乐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户伍远兴乐开了花,“晚造水稻亩均产量达到640斤,比早造增产50%。”
这是广东探索“保防救赔”一体化服务体系的深度试点项目之一。除了江门台山水稻种植,广东银保监局还选取茂名高州水果种植、佛山顺德水产养殖作为试点项目,由3家保险机构负责实施。
在监管部门的引导下,广东各家保险公司正逐步将防灾减损常态化,不断加大防灾减损投入,惠农成效初显。以人保财险广东省分公司为例,人保财险广东省分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方晓栋介绍,该公司近3年来防灾减损投入大幅提升,累计投入5248万元。
平安产险广东分公司副总经理魏安源介绍,该公司已打造灾前风险识别预警、灾中监测防御、灾后救灾复产快速理赔的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系。
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事情。“之前针对灾害天气,各公司都会采取一些突发、应急的防灾行动,但缺乏长期机制,直到近两年才逐渐形成体系化工作。”阳光农险种植险部负责人卢胜波说。
调研团队发现,从过去采取随机的蜻蜓点水式防灾减损措施,向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科技化“防灾减损”转变,正是广东农业保险向“保防救赔”一体化服务不断完善的体现。
“‘保防救赔’一体化体现了广东农险由单一的防风险工具向多功能的农业支持工具转型,向生产调节、担保增信等综合功能延伸,让农业保险发挥了更大的价值,农户获得感稳步增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所长刘佳宁分析。
行业呼吁制定标准
在汕头市澄海区溪南镇,诚达丰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少锋向记者展示200亩火龙果生产基地实时监控平台上的数据:“温度、湿度、日照、土壤、气压、风速应有尽有。”这里是平安产险打造的“智慧果园”,他每天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这个“法宝”,“怎么种心里都更有底了”。
随着保险公司“保防救赔”一体化逐步得到推广,农户除了用“赔不赔”来衡量农业保险“好不好”,还对农业保险有了更加多元化的需求,为广东进一步“扩面”打下了基础,也给保险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这个微妙的变化,平安产险汕头中心支公司副总经理深有体会。过去保险公司一年下来只和农户见一两次面,现在他却已成为陈少锋家的常客,“经常来看看我需要什么帮助,有时候带专家,有时候带技术。”陈少锋说。
从风险的“等量管理”进入“减量管理”,让保险公司和农户不再是利益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有着共同降损增收目标的“一致行动人”,能够形成“三农”受益、企业微利、政府满意的互利共赢局面。
展望未来,如何将“防灾减损”常态化、标准化、制度化,是广东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对此,黄海晖表示,广东银保监局将进一步深入推进,研究政策支持措施,为保险公司更好地开展防灾减损等服务“壮胆”。
中华财险广东分公司总经理吴自强建议,制定一些标准化的文件进行规范,出台一些指导性的防灾减损意见,明确实施的标准,建立省级层面的评价机制等,从而形成可量化、可持续的长效机制。
“要提升‘防’的精准性和地域特色,还要体系化发挥农业保险的防灾减损功能,务实拓宽‘农业保险+’的范围,这是破解当前农业保险问题的出路,更是后续深化农业保险改革、实现农险支持乡村振兴的方向。”刘佳宁表示。
■记者手记
让“防灾减损”
理念成为共识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提高农业重大灾害有效防范应对的能力,要加大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和投入力度。作为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农业保险是协助农企、农户等涉农主体进行“防灾减损”的重要力量。
广东的实践和探索,也为在全国范围内就“防”达成更广泛的共识、在全国维度给风险做减量管理提供了广东思路。
首先,要跳出“理赔”看农险。在传统的观念中,保险的作用就是“赔不赔”“赔多少”。但事实上,农业保险并不只是“赔”的经济补偿功能。在广东,“赔”被认为是农业保险的基本功能,“防灾减损”是更高意义上的风险管理,是社会总风险的减量管理。一系列“保险+”的综合服务是更大的附加价值。跳出“理赔”看农险,它不仅是贯穿农业生产全流程的风险管理工具,更是服务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其次,找到实现农险有效“防灾减损”的通路。“保防救赔”一体化之路,基础在赔,核心要“防”。广东农险需要在防灾减损上先行一步,通过建立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科技化的“防灾减损”路径,进而将其作为农业保险的“标配”,也是希望蹚出一条广东之路,并为更好地防灾减损做出积极的探索。目前,广东3个试点项目正在深入推进,目的就是让防灾减损改变零星实施,推动体系化实施,以达到帮农户实现实实在在的减损降本增效。
此外,充分调动保险公司的积极性,考虑用政策和制度为敢于、乐于做好“防灾减损”的农险企业“壮胆”。“防灾减损”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广东保险业已经在呼吁建立实施标准,稳定防灾减损的投入,坚决做农业“防灾减损”道路上的长期主义者。
做好“防灾减损”,不仅为社会、为农民降低损失,对农险行业本身来说,更是一件成人达己之事。在保险行业,险种的成本与风险程度息息相关,因此,降低“三农”风险是给农险经营成本减负,更是希望给农民农企减负,进而形成互利共赢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