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 | 手机端
手机端二维码
| 微信
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要闻动态 > 农事头条

2519万亩“良田”守护广东“米袋子”

我省将通过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形成一批“一季千斤、两季吨粮”高标准农田

时间:2022-08-08 09:04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分享到:

  走进位于惠州市惠城区的广东海纳现代农业生态园水稻种植基地,平整的农田里水稻稻穗饱满,微风拂过宛如一片金色海洋;在茂名茂南区“好心湖畔”田园综合体园区里,平整的机耕路与地里的各种农作物一起,构成一幅如诗如画的田园风景图……这是记者近日在全省田间地头见到的场景,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变化。

  近年来,广东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21年底,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519万亩,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20%,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也提升了全省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建起来▶▷

  高标准农田建设

  破解细碎化难题

  经过6月以来的暴雨和台风之后,清远英德市望埠镇同心村争分夺秒开展农业救灾复产,工作开展较为顺利,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土地实现了集中连片。

  过去,同心村土地细碎且分散,既不利于机械化耕作,也不利于田间管理。同心村委会党总支书记赖奕和告诉记者,近年来,同心村大力推动耕地整合治理,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

  事实上,不仅仅是同心村,土地细碎化是广东耕地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制约全省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几个数据值得关注——截至2020年底,全省耕地总量2848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仅0.23亩,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3亩以下的耕地图斑个数占80%,但面积仅占7%。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背景下,广东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粮食面积,土地细碎化问题增添了完成任务的难度。

  对此,广东农村研究院副院长万忠告诉记者,广东首先应做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

  那么,高标准农田“高”在哪儿?今年新修订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明确,其有这几个特点: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以及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广东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21年底,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519万亩。

  数据显示,建成后的高标农田,带动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平均提高约10%。

  用起来▶▷

  让农田“颜值”

  和“内涵”双提升

  在海纳公司的万卢基地“网红打卡点”,呈现出一幅靓丽的南方农田画卷图景。“之前这里都是泥石路,农机经过时很容易陷在里面,现在基本都实现硬底化了。”公司副总经理蒋耀智指着眼前的水泥路说。

  走进茂名市茂南区“好心湖畔”田园综合体金塘镇,一个个颇具岭南特色的村庄生机盎然,“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一望无垠,位于其中的农旅项目区繁花锦簇,静待游人前来观赏。

  “我们通过田间道路升级改造、小河流生态治理、灌溉系统升级改造等措施,既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也为游客旅游观光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施。”茂南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为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自2021年起广东在全省布局了17个宜机化改造试点项目、4个绿色农田试点项目,通过田间道路优化拓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绿色防控等措施,实现了田块“小变大、陡变平”、机耕路互连互通。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给农田带来了高“颜值”,也为农田建设带来了“内涵”之变,更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与好处。

  建好高标准农田后,海纳公司从2019年开始实施稻田立体种养技术,将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相结合,在获得正常种养收入的同时,更因为“高颜值”的环境,全年吸引观光休闲、研学的游客共10万人次。

  对农民来说,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最直接的体验改变,是农业生产更加便捷了。

  茂名茂南区君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均飞告诉记者:“现在农田之间都是水泥路,收割机可以开进去,收割起来非常方便,也节约了种植成本。”

  在此基础上,让种粮农民不亏损、有钱赚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的之一。

  “以前,农田都是由农民自己管理,过去的田地每亩流转价格450元,甚至有些是250元一亩。”茂名茂南区牙象村委会副主任谭汝香告诉记者,“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后,流转价格翻了好几番。”

  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从全省来看,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耕地流转率平均提高15%—20%,耕作机械化水平平均提高15%—20%。

  管起来▶▷

  为广东粮食安全

  再上一道“保险”

  “高标准农业项目要发挥作用,最重要的是它后期的管护。”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程炯告诉记者,目前,我省高标准农田项目的管护还面临几道难题。

  一方面是项目的配套设施,比如田间路、灌溉排水渠等,极易因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造成损坏。

  江门台山市海宴镇三兴村委会的高标准农田始于2014年,目前已建成面积2000多亩,但此前已经建好的高标准农田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有时候台风来了,水渠会被杂物堵塞,需要请人清理。这种情况下,常常是我们村委会出钱出力。”村委会相关负责人道出了高标农田后期管理难题。

  针对这种情况,广东各地开展了积极探索。台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19年起,在水步镇试点引入保险来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的后期运维管理,取得不错效果。

  不仅是台山,目前已有湛江、清远、东莞、佛山等多地成功落地了高标准农田金融保险服务试点,积极为广东探索符合市场规则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的新路径、新模式。

  “国家一直很重视高标准农田的‘建管并重’。”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彭琳说,引进商业保险的目的是加强管护,确保高标准农田持久发挥效益,为广东粮食安全再上一道“保险”。

  另一方面,由于农作物的生长依靠土壤,而土壤的形成与保护又依赖于植物。如果没有治理好土壤,农田的“颜值”再高也只是空有其表。

  以惠州为例,该市耕地质量以中低产田为主,高产田约占30%,而从全省来看,中低产农田占比也超过50%,耕地质量提升任务艰巨。

  “地力改善将成为接下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中之重。”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优化种植结构,合理轮作,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优化耕地土壤环境,提升耕地地力。

  “我们还将对高标准农田项目启动进一步的改造,以达到提质增效的效果。”彭琳表示,广东将通过对高标准农田的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形成一批“一季千斤、两季吨粮”的高标准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