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 | 手机端
手机端二维码
| 微信
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要闻动态 > 农事头条

从“门外汉”到“农状元”,他们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时间:2022-09-20 11:21 来源:南方农村报
【字体: 分享到:

  金秋九月,瓜果飘香,又是一年丰收季。经过3天网络投票,广东2022年“百万农机保粮安  农机人庆丰收”系列认定活动网络评选圆满结束,总赞数超70万。经过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沈燕芬等十人荣获2022年“十大最美农机合作社理事长”。

  何为最美理事长?内心有光,不惧路长。他们中有深耕一线30年的老农机,也有返乡创业的90后大学生,有全国劳模,也有省级维修大赛冠军。他们把汗水洒在大地上、让技术长在泥土里,通过现代农业装备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的翅膀;他们通过机械的力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全省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带动一方百姓,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现代化经营管理提高效率

沈燕芬

沈燕芬

  “以前在深圳是在办公室办公,回乡后每天开车到处跑,生活方式截然不同。”广州市增城区石乡农机专业合作社经理沈燕芬表示,在政策感召和家人鼓励下,自己结束6年“深漂”,回乡干起父亲“老本行”。回乡初期,沈燕芬对农业不了解,对业务不熟悉,所有的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学习,但这并没有吓退她。前三个月她每天都跟父亲外出跑业务,不仅学会了开各式农机,还深入了解合作社经营情况。

  “合作社大大小小的事务,都离不开父亲,他一个人常常分身乏术。这种传统的个体经营模式,可能在小规模阶段尚能应付,一旦规模扩大,内部运作就会出问题。”入门后,沈燕芬很快发现一些弊病,并着手开始改革创新之路。

沈燕芬

沈燕芬

  沈燕芬将自己在深圳积累的工作经验,用到合作社管理上。“合作社缺乏一套完整的运作体系和管理机制,要改变合作社这趟车全靠车头带的现状,要每一节车厢都是动力源。”阿米巴小组分工、上下班打卡、定制统一服装……沈燕芬将现代企业管理方式运用在合作社管理上。“以前农民有事可能就不来上班了,现在严格执行打卡,方便了解所有人的动向。”沈燕芬指着墙上的打卡机说。

  用现代管理经营合作社,让生产效益得以提高。如今,石乡农机专业合作社主导规模流转农村闲置田地,有效盘活了近两千亩农村闲置田地的利用,也带动了4条村庄村民年度增收超120万元,近三千户村民实现增收创收致富。同时,在增城区、黄埔区完成撂荒地开荒复耕面积超3000亩;2021年水稻收割秸秆还田项目中完成了6条村的整村推进试行工作,年度服务面积32520亩,服务农户数 3786户……2021年团队获评为省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联合体。同年7月,沈燕芬带着《农机社会化服务整体解决方案》项目,参加广东省首届农村创业创新大赛,并从200多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三等奖。

刘学武

刘学武

  从流动打工到家门口“打卡上班”,除石乡农机专业合作社外,珠海市斗门区德辉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和平县绿苑种植专业合作社等都在发展“合作社+企业+农民”模式,以合作社为驱动,提升农民素质,引导农民就近就业。和平县绿苑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学武表示,合作社与科研单位合作,打造了一支优秀的从事农业的人才队伍,现共有成员121人,农民成员数101人,持农机驾驶证10人,持农机维修工资格证5人。

  在“最美农机合作社理事长”们看来,采取现代化管理经营手段,不断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化农民,能进一步促进产业兴旺、农民增收。在实现企业和农民发展、农民就业共赢当中,不断提升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素养,为乡村振兴提供农业职业化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保姆式”土地托管助农增收

  在汕头市潮阳区和平镇的农田里,退役军人马学杰正操作着无人机巡田,这些年,他从一名退役军人、农业“门外汉”,一路成长为科学种田、机械化运作的“农状元”。2009年5月,马学杰创办了顺杰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从开始只有5名社员,发展到现在社员120户,土地托管等服务范围覆盖粤东地区6万多亩耕地。

马学杰

马学杰

  “只有通过机械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种粮模式,才能提高效益,帮助农户脱贫致富。”马学杰说。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插秧为例,传统插秧雇人一天要花300块钱,插秧才插1亩左右;但农民让合作社用机械化设备来帮忙,插秧1亩60块钱,既省钱效率又高。

  为此,马学杰积极引进先进农业技术,购入农业机械200多台套,实现了从育秧、整地、插秧、植保、灌溉、收割、运输、烘干到加工等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作业。“即便前段时间有台风来,我们加班加点,每天烘干稻谷1020吨,配备的储藏库最大可容纳2000吨稻谷,最大程度降低农户损失。”马学杰说道。

 徐家维

徐家维

  此外,怀集县新辉园农机专业合作社、廉江市安铺镇急水超超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饶平县霞美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多个合作社,都具备全程机械化农事服务能力。其中怀集县新辉园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家维介绍,合作社已建成日产100吨稻米加工中心、2000亩有机水稻种植基地,并配备日烘干85吨的稻谷烘干中心,可提供水稻全程机械化服务。

陈超

陈超

  廉江市安铺镇急水超超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超也表示,合作社为农户提供耕、种、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生产性服务,农机作业足迹也遍布海南、广西、湖南、安徽等地,2020年被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全省“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联合体,合作社出色的作业能力不断获得农户信任。

王文得

王文得

  “一台收割机一天可收割40亩水稻,一台农用无人机一天至少可以给300亩稻田施肥,操作这些机器比以前人工快多啦!”饶平县霞美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文得表示,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给合作社耕种管收带来了极大便利。自2020年7月以来,铙平县霞美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了新圩镇1100多亩流转土地,并开始种植水稻等农作物,此后投入100多万元陆续购买收割机、烘干机、农用无人机等农机装备,农业全程机械化能力稳步提升。

何建敏

何建敏

  珠海市斗门区德辉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建敏介绍,早在2016年,合作社率先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无人机植保作业服务,2019年,试验水稻侧深施肥试验技术,2020年建设稻谷烘干机,日烘干量达40吨。21年转型托管服务,全年作业服务面积达7万余亩。

  可以看出,这些“最美农机合作社理事长”们,无一例外都是紧跟政策和时代风向,看准先机,提早布局,每一步都踏准时代的鼓点,在全省农机转型升级大背景下一步步发展壮大。

  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助农发展

  2008年,28岁的全王新怀着深厚的家乡情怀,毅然放弃在深圳特区发展优越条件,带着资金、梦想、先进的理念以及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决心回到家乡廉江市良垌镇中塘村。万事开头难,全王新回到家乡后,租赁了100多亩荒田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一年过去了,付出与收获却不成正比。

全王新

全王新

  经过探索,全王新找到了失败的根源——发展现代农业是一篇大文章,只有真正用好新技术、探索新方法、改造新品种,才会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土地效益、提高收入水平。为了把农业生产做大做强,形成多层次的经营服务体系,全王新从2015年开始便探索建立“三农综合体”发展模式,2019年该体系正式迈入成熟阶段。

  什么是“三农综合体”发展模式?全王新介绍:“‘三农综合体’发展模式,是通过‘公司+农户+农业经理人+产业链+互联网’的方式,在我们集约化经营的土地上,开展农业机械化服务、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项目。”其中,公司负责协商流转土地、农业经理人的组织培训、互联网销售宣传等,是资源型平台;农业经理人负责种植、养殖、加工等的具体运营,并自负盈亏,是具有高积极性的“职业农民”;农户则将土地流转给公司,享受土地租金等分红。同时,公司将集约化经营的土地划分片区,指导进行季节性经济作物种植。

  “前段时间遇到台风,我们就把发芽的水稻收割起来,用烘干机烘干煮熟喂鸡,鸡长大之后便将其和鸡蛋销往市场,鸡粪用来种菜。菜里面好的拿去市场卖,稍次的喂给禽畜。”全王新表示,该模式里种养环节都在集约化土地里完成,模式可复制可推广,有利于农业绿色循环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在全王新的带领下,“三农综合体”带来的效益显著。“和原来相同面积大小的土地相比,平均下来每个农民年收入都要增加3到5万以上。”全王新说道。目前,兴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连片300亩以上的种植基地3个,种植季节性经济作物2000多亩,打造专业养殖场86个,活鸡存栏量15万只,公司被认定为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广东省扶贫农业龙头企业。

  为培育壮大农业经理人队伍,全王新实施农村青年致富“领头雁计划”,积极传授现代经营理念和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相关技能,带领出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目前,中塘村已形成一支具有100多人的农村经济职业经理人队伍,带领300多户群众转型成为职业农民。他还充分调动乡贤回乡投资创业热情,以“企业+集体+项目”的方式,每年至少为集体带来15万元收入。

 曾茂华

曾茂华

  农业发展模式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在韶关市始兴县,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曾茂华也开创了“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多元化经营模式,让基地的农产品以田头付费体验的方式卖出,从田头直达餐桌,辐射带动地方农户共同富裕;在汕头市潮南区,浩顺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郑浩松通过带动并指导农户利用种植草莓、圣女果、青枣、葡萄等休闲观光农业提高经济收入,带动农户年均增收1860元以上,成员收入比当地生产同类农产品非成员高出30%,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郑浩松

郑浩松

  有情怀、有担当、有梦想,这就是“最美农机合作社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