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 | 手机端
手机端二维码
| 微信
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要闻动态 > 农事头条

建设高标田绘“丰”景 整治撂荒地筑粮仓

广东积极落实“藏粮于地”战略

时间:2022-10-14 11:04 来源:南方农村报
【字体: 分享到:

今年6月份,广源农场用大型收割机收割水稻。

  秋种时节,走进韶关市始兴县顿岗镇七北村,清澈的溪水沿着新修建的水渠潺潺流入稻田,滋润着葱茏青翠的禾苗,数米宽的水泥机耕路纵横交错,从空中俯瞰,宛如棋盘。

  “去年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让原先泥路变成了三米多宽的水泥路,土沟也变成了水泥渠,耕种条件改善了很多。”七北村干部梁贤欣介绍,通过开展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始兴县新修建灌溉渠道14.07公里、田间道路7.15公里,配套建设了灌溉设施,让覆盖七北村、围下村的5000多亩耕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十年来,作为全国常住人口第一大省、最大粮食主销区,广东积极落实“藏粮于地”战略,采取一系列“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水田垦造、整治撂荒地等,确保“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广东粮食年均产量超过1200万吨,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粮食生产任务。

  建设高标农田 推进机械耕种

  时针拨回到十年前,广东不少农村田间地头还是村民自发修建的土渠,有些农田缺水严重,有些则因排水不畅成了沼泽地。数据显示,2011年底,广东全省耕地面积为4730.6万亩,其中基本农田面积为3982万亩,土壤肥力和灌溉设施较好的高产稳产农田仅占40%,中低产田占60%。

  今年54岁的七北村村民林永旺对此感触颇深。他家有3亩地,其中1亩位于灌溉水源地下游,之前主要通过田间地头的土渠引水。“以往农忙时,各家用水量很大,加上土渠渗水情况比较严重,1亩多地差不多要一整夜才能‘灌饱’。”由于灌溉不便,2016年,这块农田改种花生、玉米等作物。

  随着高标准农田项目竣工,2021年秋天,林永旺重新种上了晚稻。“原先的土渠变成了又平又直的‘三面光’水渠,水流量也变大了。”站在田垄上,他满眼期许地说。

  高标准农田更适宜机械化耕种。始兴县广源农场总经理张一回忆,2011年,他们在七北村、围下村流转土地种植水稻、蔬菜等作物,起初下田只能走田埂,打药、施肥、收割时只能依靠人工肩挑背扛,很不方便。“他们用小型收割机收割后,工人在田间装袋后再转运到货车上,每年农忙时至少需要请60个散工,一天工资要100元至150元。”

  如今,大型农机可以直接到田头作业,收割后的稻谷通过出舱口直接装车,免去了二次转运,亩均生产成本控制在600元左右。

  十年来,从注重提升农田抗灾减灾能力到耕地地力提升,再到宜机化、绿色化,广东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质量和标准不断提升。2021年,在中央下达农田建设补助资金1468亿元的基础上,省级财政再安排了34.03亿元,专项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亩均投资标准达到3018元,相较于“十二五”时期亩均投资1500元,翻了一番。同年,广东在全省布局了17个宜机化改造试点项目、4个绿色农田试点项目,选取10个县(市、区)打造20万亩以上土壤酸化耕地治理试点示范区,建设一批“一季千斤、两季吨粮”的高标准农田。

  旱地垦造水田 确保占补平衡

  作为全国经济、人口第一大省,广东各类建设项目用地需求长期处于旺盛状态,耕地尤其是水田的占补平衡一直处于偏紧状态,后备资源匮乏。为此,广东在2017年于全国率先启动大规模垦造水田工作,将曾经连片的荒地、旱地变成了水田,“沉睡”多年的耕地重新被激活。

  在始兴县马市镇柴塘村垦造水田项目点,柴塘村支书王文告诉记者,这里原是旱地,村民零散种了一些旱作物。“由于种植条件比较差,收成单薄,就算租出去,租金也才几十元。”

  转变发生在2021年下半年。柴塘村垦造水田项目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启动了。平整土地,改良土壤,修建机耕路、灌溉水渠、水泵房……经过一系列工程,原来贫瘠、缺水的旱地被改造成了“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的良田,为始兴县新增了177亩水田指标。

  “今年是首次种植水稻,一造亩产700斤左右。”王文介绍,今年3月水田垦造完成后,由村内种粮大户全部流转,租金为500元/亩,两三年后一造亩产能达1000斤,租金也将提高。

  始兴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县垦造水田立项面积4500多亩,已经形成了3000多亩水田指标,为当地重点建设项目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批高质优产的良田也为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7年以来,广东累计完成垦造水田36.6万亩,形成水田指标25万亩,彻底还清16.3万亩历史承诺,有力保障162个重大项目落实占补平衡,确保广东连续22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牢牢守住了耕地红线。

  唤醒沉睡荒地 守住安全底线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撂荒耕地不仅浪费了土地资源,也影响了粮食生产。

  为抓好粮食生产,守住粮食安全底线,2021年以来,广东将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纳入粮食安全责任考核,率先在全国利用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对15亩以上疑似撂荒耕地开展实地核查,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

  在茂名化州市同庆镇山口村,经过土地平整和流转,一块90多亩的撂荒耕地种上了水稻和冰淇淋番薯,重新焕发生机。“去年还是‘草比人高’的撂荒地,现在变成了丰收在望的良田。”山口村支书陈木荣感慨道。此前由于水源不足、排灌不便,这些地丢荒了十余年。

  为盘活撂荒耕地,山口村引进了同庆镇长塘村一家合作社。“考虑到撂荒地整治成本较高,我们免除了前三年的租金。”陈木荣介绍,合作社重新疏通了排水渠,清理了田间杂草,铺设了水肥一体滴灌设施,种植了一造冰淇淋番薯,每亩成本2000多元,亩产5000多斤,按照2.6元/斤的收购价,每亩纯收入可达1万多元。

  经过流转,村里两块合计90多亩的“水浸田”也得以盘活,种上了莲藕。陈木荣介绍,2021年以来,山口村共有580多亩撂荒地得以复耕复种,其中有超过半数是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实现。

  为了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参与撂荒地整治,广东各地积极探索撂荒地复耕复种奖补机制。云浮罗定市对复耕面积在5亩以上的经营主体给予400元/亩的一次性补助;湛江廉江市对复耕并种植一季以上粮食作物的地块补贴150元/亩;江门鹤山市下达补助资金274.03万元,用于撂荒耕地排灌渠维修、疏通机耕路等,该市10个镇(街)共计投入镇级复耕复种资金超过1000万元。

  推动撂荒耕地整治,广东交出了亮眼成绩单。据统计,2021年全省完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85.89万亩,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复耕32.1万亩撂荒地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