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简体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 | 手机端
手机端二维码
| 微信
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要闻动态 > 省内信息联播

顺德区农村供水改造惠及逾10万户群众

时间:2010-02-05 00:00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分享到:

 

  经过改水后,水压提高了,四层高的楼房如今只要一拧开水龙头,清洁干净、流量充足的自来水就会哗哗哗地喷射而出。

  当夜幕开始降临,古朴秀丽、被誉为“岭南周庄”的杏坛镇逢简村已是万家灯火,此时也是每天用水的高峰期。村里的麦姨习惯性来到三楼,将家里的电热水器通上电,四层高的楼房如今只要一拧开水龙头,清洁干净、流量充足的自来水就会哗哗哗地喷射而出,显得非常方便自如。

  而这要放在两个多月前,每到此时,各家各户二楼以的水龙头基本上都断了流,热水器等用水家电更是成为摆设,毫无用武之地。自来水水质差、水压低、流量小,已经困扰这个村子长达10年之久。今天的改变,来源于顺德区政协主席梁国章去年督办的重点提案,以及由此掀起的顺德农村改水高潮。

  缺水成为一个大问题

  作为顺德农村人口最多的一个镇,面积106平方公里的杏坛有30个村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杏坛进入了农村自来水的普及时代。根据政府出台的鼓励政策,各个村都纷纷自筹资金,将自来水管网通到了千家万户,从此杏坛的广大村民告别了自古以来一直使用河水洗衣做饭的历史,开始了吃用自来水的新生活。

  1993年,地处偏远的逢简村也正式通了自来水。由于当时全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低,加上家用电器还不普及,村居以平房为主,逢简村民的人均与户均用水量都不高,所以村里铺设的自来水大管的管径仅为150毫米,但在当时已经完全能够满足全村1600多户、5800多村民生产生活用水的需要。然而,当历史跨入21世纪,逢简村的供水问题就越来越突出,这一切源于人口的大量增加、生活方式的极大改变。

  从2000年后,各种家用电器不断飞入寻常百姓家,原来祖祖辈辈居住的平房,被雨后春笋般的楼房所取代,过去一派宁静祥和的乡村,开始被机器的喧嚣所打破,不知不觉间这里办起了10多家工厂,1000多名外来工常年在这里工作生活……

  与此同时,随着日常用水量大幅度增加,水压不断下降,水量也越来越小,每晚6时到10时的用水高峰期,二楼以上的水龙头要么流出的是一丝水线,严重时甚至整晚都处于断流状态。更有甚者,从1993年开始,10多年过去了,由于年久失修,“跑冒滴漏”等现象也与日俱增。这一切,都给村民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村民们的怨气也在不断地积蓄与发散。“最近几年,我接到村民投诉最多的就是有关水的问题,也经常有村民打区长热线投诉。”逢简村委一副书记坦承。

  逢简的问题只是顺德广大农村的一个缩影。据了解,顺德农村的二级供水设施均是上世纪90年代由村里投资建设,建成时间长,工艺落后,设备陈旧,因为缺乏基本的管理和维护,大部分农村供水管网都出现了严重的锈蚀现象,而现有6个村级水厂更是缺乏日常的水质检测能力,缺乏对重大突发性水质污染事件的应对能力,广大村民的饮水安全又将如何保障?

  主席督办加快解决进度

  2009年元月,在顺德当年召开的“两会”上,政协委员鲁国刚的一份《保障我区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几点建议》的提案,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也吸引了政协主席梁国章的注意。

  “顺德提出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很多农民在吃水用水问题上,却与居民不能同网、同质、同价,我感觉到改水成为目前顺德广大农村的迫切需求。”梁国章说。正是如此,梁国章将这一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提案,作为2009年主席重点督办的提案,由主席及政协牵头,督促顺德区政府加大提案的办理力度,积极落实政协提出的意见与建议。

  为了让提案办理工作取得实效,顺德政协开展了一系列督办活动,通过与承办单位开座谈会、到区供水公司视察座谈、与提案人面谈交流,多方了解情况,广泛听取意见;进行了由政协领导、政协委员参加的视察、座谈等督办活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与建议。

  政协的意见与建议指出,由于受到利益的驱动,顺德供水企业将发展的重点放在了人口集中的城区,而相对忽略了人口分散、地域偏远的农村区域。农村供水的现状,促使顺德必须将农村供水设施作为重点的民生工程,置于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的首位,全区供水一盘棋统一考虑,尽快形成全区城乡同网、同价、同质、同服务的供水格局,确保农村水质的安全。

  “政协、政协委员不能只是台上讲理论,既然群众在盼望,顺德有基础,那么我们一定要选准突破口,做出一些群众看得见的东西来,切切实实使老百姓得实惠”,从总是坐而论道,到亲自督促求得问题的实际解决,这正是顺德政协工作转型的重要体现。在政协主席的督办下,农村改水工程开始快马加鞭,区政府、建设局、各镇街、相关村多管齐下,统一行动,投入到颇具声势的民生工程中去。

  民生工程得民心

  农村改水,首先要有充足的资金做保障,钱从何来?

  需要改水的很多村基本地处偏远,集体经济自然不够雄厚,而让百姓全部买单,他们同样难以承受。基于这种情况,顺德创造性地提出政府补一点、村里出一点、村民掏一点“三个一点”的解决办法,终于搬离了资金短缺这只“拦路虎”。

  以杏坛为例,村民家庭每装一只水表,按管径的不同,政府与村民分别要出75元、90元,至于铺设管网的费用,则全部由顺德供水公司杏坛分公司承担。

  “虽然是一项民生工程,但是推进起来还是难。”北滘自来水公司办公室主任冯哲伟说。难就难在改水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因而得不到一些村居的配合与理解。

  据了解,由于无论是村级水厂还是二级供水设施,基本上都是村民集资建设,资产现状虽然残旧,但村民觉得还是个宝,加上不少农村二级供水设施掌握在村委会的小部分人手中,成为他们的赚钱工具,改水工程必然要剥夺其这一部分利益,于是不少人对这一工程不配合、不支持。

  尽管如此,顺德农村改水在艰难当中全力推进。到去年年底,北滘完成了二级供水设施全部由北滘供水公司接收,全镇基本完成农村供水设施的改造。仅去年一年,北滘供水公司就投入资金800多万元用于改水。

  杏坛农村改水的任务是最重的,去年该镇完成了4个村、1个片的改水工程,逢简就是其中之一。

  通过改造,逢简铺了一条管径为250毫米的新管,主要供应村民的生活用水,而原有的管道则继续使用,用于供应工业用水。2009年11月18日,逢简改水工程正式通水,村民们从此不再为用水问题而烦恼。

  在村里,顺德区供水公司杏坛分公司副经理康松清指着一只水压表说:“压力表显示,这种水压供应高达28米的楼房都没问题。”

  目前,顺德全区先后完成60多个村居二级供水的改造,累计投资8000多万元,受益群众10万多户。

  2009年12月,当梁国章带领一群政协委员下到改水村居进行追踪问效活动时,所到之处,村民们都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