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简体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 | 手机端
手机端二维码
| 微信
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要闻动态 > 省内信息联播

东莞三个种粮大户的粮食梦想

时间:2011-07-02 00:00 来源:东莞农业信息网
字体 分享到:

 素有“东莞袁隆平”之称的育种专家陈志坚曾经说过:“在东莞要用机械化来种田,才有发展前途。”陈志坚的说法与东莞发展现代农业的方向契合。

  作为一个常住人口有822万的城市,东莞过去“鱼米之乡”的美誉已成历史。过去五年,东莞早造水稻的面积都在1万亩上下。2011年,东莞早造水稻面积为近年来最高值,达到12284.14亩。2007年到2010年,东莞早造水稻面积分别是9408.52亩、8384.1亩,9412亩,11221.46亩。

  笔者又对比了过去五年东莞各个镇街的水稻种植面积,发现麻涌的种植面积变化最大,是东莞这两年来水稻面积增加的主要“推手”。2007年,麻涌早造水稻面积只有384.5亩;而2010年就达到3652.1亩,是2007年的9.5倍;2011年又增加到4952.7亩,将近是2007年的13倍。

  “香飘四季”的东莞麻涌,在黄叶病的阴霾下,过去郁翠的茂密蕉林如今变得零散。笔者了解到,在大步、漳澎等村,一些农户把蕉地连片起来,用机械化的方式种植水稻,李子强(应当事人要求化名)就是其中一位。他从去年开始,就准备在麻涌大步大种水稻,大展拳脚。

  不过,麻涌镇今年取消了对征而未用的土地上的水稻种植镇级补贴(原先为每亩补贴150元)。这又让李子强大大失望了一番。

  在东莞种粮有无“钱途”?三个种粮户分别给出了三个不同的答案。

李子强:种粮没有补贴,我不种了。

  东莞大部分的种粮户是散户,种着一亩几分地,给自己家留个口粮。李子强则不然,来自广州的他要在东莞走机械化种粮之路,不过这条路走得并不平坦。

  2010年,李子强与合作伙伴们在大步承包了1000亩蕉地改种水稻,他自己拥有其中的660多亩。李子强要在大步大展拳脚,他用了60多万改造蕉地,砍掉蕉树、推平平整、除草、搭建设施、建设机耕路,一项都没有少。他又花了50多万,买了3台拖拉机、1台旋耕机,1台收割机,另外还有电动喷雾机、杀虫灯等等。今年,还需要增购插秧机等设备。

  农场的一个员工说,660多亩水稻田如果用机械插秧,3台插秧机8到10天就可以全部插秧完毕;如果是用人手插秧、抛秧,40多人则需要干20天。

  机械化的优越性不言而喻,成本也很高。李子强说,去年中央和东莞市的农机补贴加起来,大概也有15万左右,今年的补贴正等待审批。

  笔者走到水稻田上,即将成熟的水稻迎风飘扬,稻穗弯下了腰,散发着清香。李子强说再过半个月左右,早造水稻就可以收割了。他预计今年早造丰收,亩产在650斤左右,而去年只有600斤。

  李子强对在东莞机械化种粮很有信心。去年大米收购价是112元 /担,按照亩产700斤计算,两造水稻李子强共可收获100多万元(两造共1300多亩,亩产700斤,每担即100斤112元)。另外,还有市级、镇级分别每亩150元的补贴,两造水稻也可收获40万。

  不过,麻涌镇今年取消了对征而未用的土地上的水稻种植镇级补贴(原先为每亩补贴150元),这让李子强很失望,也有点始料不及。他说:“如果早知道今年麻涌取消了对我的补贴,我就不种水稻了。但是政策出来得迟,今年早造已做好水稻备耕,只好按计划继续种。”

  麻涌镇农办有关工作人员表示,麻涌镇已于2010年12月31日召开的第47次领导班子会议决定,从2011年1月1日起,对镇政府已征未用的,供农户种植水稻、玉米的土地,只能申请中央、省、市级水稻、玉米种植补助资金,镇财政不再配套水稻、玉米种植补助资金。这个工作人员还表示,麻涌镇还是非常鼓励和支持农户种粮的。

  种子、化肥、农药、人工、田租的价钱一直攀升,种粮成本非常高。加上近年极端天气经常出现,例如今年倒春寒时间特别长,持续一个多月,历年少有,所以种粮风险也很大。少了镇街的补贴,李子强一年少了20万的收入。李子强说他种粮挣的就是那些种粮补贴,他表示如果没有补贴,种粮只能保本,投入大,风险大,如果预期的利润率过低,就不值了。

  笔者担心他不种粮,机器会失去用途。李子强笑着说,这些机器可用在种植其他作物上,种蔬菜也需要用到插秧机。他打算今年晚造收割后,试种几十亩的冬种小麦,希望冬种分摊部分固定成本。

黄照联:我种粮是为了贡献社会。

  黄照联是的合作李子强伙伴,黄除了在大步有300多亩的水稻田外,在漳澎也有500多亩。黄照联也是走机械化种粮之路,他购买了5台插秧机、1台收割机。麻涌今年取消了对征而未用土地的镇级种粮补贴,黄照联在漳澎的部分稻田也是征而未用的土地,不过他直言:“我种粮不是为了拿那些补贴。”

  黄照联在漳澎种的是金稻138的种子,今年亩产特别高,预计能达1200斤。“在中国种水稻的面积不断萎缩,种粮产值低、收益低,所以我要种高产的水稻。”黄照联说:“有灾难的时候,我会将自己的粮食贡献出来,给需要帮助的人。”

  今年长江流域一带旱涝灾害交替发生,粮价有可能会上涨。黄照联预计今年粮价会上升到140元/担。单是一造的收益,他就预计可以收获58.8万元。扣除了机械折旧、田租、种子、化肥、人工等等的支出,他可能会有几万元的纯收益。

  “当然我要留下部分收益支撑家庭的日常支出,但是我总觉得人用钱都是有限度,其余的我都会捐出去。”黄照联还打算自己加工、销售大米,省下大米流向市场过程中的价格剪刀差。

  黄照联的种粮理想是希望有更多的稻田,“我的种粮梦想是以万亩来计算的,我不在乎什么种粮补贴,我种粮是为了贡献社会。”他不断强调自己的抱负。

  “去年我的两个小孩都得了手足口病,尽管他们现在都很健康,但是他们的一场病让我感受到生命的无常。”黄照联今年还要向省市申请“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在东莞中堂生态园、漳澎、大步等稻田上实施自己的理想。

 

陈喜莹:让种粮走精致化的路线。

  陈喜莹是陈志坚的女儿,也是陈志坚水稻育种事业的接班人。6月28日,在中堂凤冲的5亩水稻田里,他们近来新培育的“中广丝苗“即将可以收成。稻田里发出阵阵的稻香,令人陶醉。

  陈志坚说今年风调雨顺,水稻生长得很好,今年预计会比去年增产10%到15%,亩产达900斤以上。近几天连续下雨,等天气转晴,他就可以收割了。

  陈志坚培育的“中广香”已经拖过大田实验,目前正在推广阶段。近来,他跟女儿又培育出了“中广丝苗”。“中广丝苗”不仅跟“中广香”一样高铁,还高锌高钙,符合现在人们对于食物营养的要求。

  种粮是不挣钱的。陈喜莹跟他爸爸一样,都不是为了挣钱而种粮。陈喜莹说,他们要不断选育出优质的水稻品种,让种粮走精致化的路线。

  陈志坚父女培育的水稻品种是追求高质量的,并不为了高产,不过陈喜莹很高兴地告诉笔者,“中广香”在广西推广种植,亩产也不低,能够达到90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