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简体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 | 手机端
手机端二维码
| 微信
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要闻动态 > 省内信息联播

东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吕顺与蕉农共抗枯萎病

时间:2011-10-25 00:00 来源:东莞农业信息网
字体 分享到:
 10月20日,2011年东莞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东莞市会议大厦召开。东莞市20名科技工作者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第四届“东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来自东莞市香蕉蔬菜研究所的高级农艺师吕顺是其中一位。

  获奖的第二天,吕顺接受了笔者的采访。尽管之前由于香蕉枯萎病已多次采访过他,但是这一次面对面的谈话,让笔者对香蕉枯萎病以及对抗枯萎病的方法、东莞蕉区的出路等,产生了进一步的认识。

  东莞的香蕉闻名全国,而一场香蕉枯萎病令这个昔日的香蕉“王国”黯然失色。市农业行政部门正努力探求蕉区的转型模式,农业技术部门则侧重于技术层面,一方面寻找抗病性和经济效益俱优的香蕉品种,另一方面通过推广生物多样性,结合采取化学和生物防治的方式,杀灭依附于农田的枯萎病病菌。吕顺的香蕉研究就是侧重于技术层面的钻研。

  2002年,东莞香蕉开始发现有枯萎病。据统计,2002年底,东莞蕉区约有1900亩的蕉地受到枯萎病的袭击。同年,吕顺开始从蔬菜的品种选育、研究方面,逐渐把注意力放在了香蕉上。现在,在东莞提到香蕉,就会提到枯萎病,提到枯萎病,也一定提到了吕顺。

  吕顺说:“香蕉枯萎病是个世界难题,这么有挑战性的难题让我遇到了,真是很难得。”“香蕉枯萎病的解决,不仅要靠科研的力量,还要靠广大蕉农的努力,以及政府的政策,”他说,“面对这个难题,我要是能找出一些小小的解决办法,也觉得是荣幸了。”

  市农技管理办一位技术人员表示,吕顺是他所了解的东莞农业系统工作最努力的人,周六日的休息都不能保证。对此,吕顺只是略显轻松地回应道:“搞技术的人不存在周六、周日。”

目标:寻找抗病性和经济效益俱优的香蕉品种

  1998年,吕顺从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蔬菜学专业毕业,硕士研究生。同年进入市蕉菜所工作。2000年开始参与香蕉新品种的引进和选育。从2002年起,把主要的精力向对抗香蕉枯萎病的上转移。

  在市蕉菜所的香蕉试验田里,每一行都整齐地标注着不同的香蕉品种。吕顺带笔者走进他的试验田,同时也敞开了他对于香蕉和香蕉枯萎病的种种看法。

  目前,对抗香蕉枯萎病有三种主要的措施。第一是改良香蕉品种,选育出抗性好且经济性状良好的品种;第二是采用轮作这种增加生物多样性的方式,改善土壤质量;第三是采取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杀灭土地里的病菌。

  吕顺强调,这三种方式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最有效的。他举例,在一块已经被枯萎病侵袭的土地上,先种植一到两年水稻、甘蔗,接着4年可种抗病性较好的香蕉品种,然后再种一到两年水稻、甘蔗。在种植的同时,可结合化学和生物防治方法杀灭病菌。“这种方法经研究可行,但是在东莞还没有大面积地推广过。”

  在研究对抗香蕉枯萎病的过程中,让吕顺比较头痛的问题有两个,第一个是很难找到抗病性和经济效益都满意的品种。近年来,市蕉菜所引进了农科1号、抗枯1号两种中抗耐枯萎病的品种,但是它们的抗病性不高,经济效益也远不如蕉农习惯种植的巴西蕉。

  于是,以吕顺为代表的市蕉菜所科研团队开始与省市其他的科研机构合作,选育出了粤优抗、粤丰1号两个新品种。其中,粤优抗比较高抗但果实经济性状差,粤丰1号的经济性状接近巴西蕉,抗性则属于中等。

  “在种植香蕉的期间,可以在不同的时期,种植抗病性不同的品种,这样也会有效地对抗枯萎病。”吕顺指出,香蕉枯萎病也会产生对同一品种的抗药性。

  让吕顺头痛的第二个问题是轮种的水稻和甘蔗经济效益差,蕉农不太接受。“现在种水稻有国家、省市的补贴,如果没有补贴,蕉农根本不会改种。”不过,即使有补贴,水稻和甘蔗的经济效益也很难与香蕉相比。

态度:乐观面对

  东莞蕉区的这场灭顶之灾不知何时才是一个尽头?蕉农习惯了香蕉粗放的种植模式,很难一下子改变他们的种植习惯。吕顺很希望可以用生物多样性的轮作方式,既可以对土地杀菌又可以让蕉农维持现有的种植模式。

  近来,市蕉菜所找到了可以代替水稻、甘蔗,即可以杀灭香蕉枯萎病病菌又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蔬菜品种,就是生姜和韭菜。吕顺介绍到,生姜容易种植,但是杀菌效果不如韭菜。“韭菜的杀菌效果好,但是韭菜要精耕细作,所以不容易在蕉区推广。”

  东莞蕉区有香蕉枯萎病,东莞蕉农就在外地寻找可以种植香蕉的“干净”土地。远在海南、云南,近在博罗、东莞谢岗,都可以找到东莞麻涌蕉农的身影。

  “香蕉是容易规模化种植的作物。在中国南方,可以达上万亩的经济作物可能只有香蕉了。”吕顺对东莞能否继续种香蕉是持乐观态度的,“就东莞气候、管理水平而言,蕉区种植香蕉仍是一个好的选择。如果能把香蕉枯萎病的发病率控制在10%以内,香蕉的经济效益是可观的。”

  吕顺表示,香蕉枯萎病发病率在40%以上,经济效益很差甚至是没有效益;发病率维持在10%~20%是可以接受的范围,蕉农还是可以赚到钱。

  另外,吕顺还在粉蕉和木蕉上做着一些科研项目,希望能给蕉区找到更加可行的种植模式。

  “香蕉枯萎病是个世界难题,这么有挑战性的难题让我遇到了,真是很难得。”吕顺跟笔者说道。

 建议:政府的力量不可或缺

  吕顺对香蕉枯萎病的思考不仅局限在科研方面,他表示要解决香蕉枯萎病对蕉农的影响,政府的推动和管理同样非常重要。“香蕉枯萎病很容易通过水来传播,如果政府部门能够管理好水利设施,让疫区内的水不流到其它地区,枯萎病就不会那么容易扩散。”

  另外,他非常赞赏在番禺某个地方的蕉区土地流转方式。据他介绍,那里的土地整块出租,每个租期是3年,3年后再重新出租。在出租的时候,规定这块土地必须种什么作物,而且两个租期内的作物不能相同。这样,就可以保障土地轮作,实现生物的多样性,有效降低香蕉枯萎病的发病。

  “一方面达到防治枯萎病的作用,提高土地的租金,另一方面把土地流转到专业户手中,种植的效益也会提高。”吕顺表示这种方式同样适用于东莞蕉区。

  跟大多数农业科技工作者一样,吕顺认为东莞农业未来一定要向规模化、精细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不管是外地人还是本地人来耕作,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都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发展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实现管理和技术上的精细化。”

  近来社会上有不少人对发展农业园区有微词,对此吕顺却不认同。“农业园区首先保障了东莞一定规模的农业用地,这无论从生态、教育科普、休闲旅游方面都是有利的。”

  “农业园区是一个全新的尝试,规划者要根据当地的情况,探索适合的发展模式。现在的农业园区可能遇到了一些障碍,但暂时的困难不代表未来的发展。”